- “新浪潮”對中國電影觀眾來說,似乎代表著電影表達的當代啟蒙以及法國電影本身的象征意味,如同一扇門,開啟了迷影的征程,可能越走越孤寂,也可能是莽撞而雀躍的。尤其重要的是,在美學、道德和方法等多方面以風格著稱的電影實踐中,“新浪潮”讓觀眾借助虛構電影看到了現實、真實和普世性;他們以電影形式的想象力和對創作界限的意識——“務必要懂得如何依照事物的原樣去拍攝它們”,同時又擔憂著移動鏡頭的倫理問題——讓世俗與俗世真正成為生活的土壤、思考的對象和愛的源泉,更嚴詞拒絕電影隨波逐流成為庸碌之物和受奴役者,其現實意義在目前,即德巴克教授所指的“四面楚歌之際”(temps de crise)越發緊迫地顯現出來。所以,“藝術家不是現實的轉述者,而是其征服者”,這正是精神永存的 La Nouvelle Vague(新浪潮)吧。
先直接引用一段書中的內容來給不怎么熟悉的小伙伴來強調“新浪潮”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電影愛好者,可能真的不一定知道所謂的“新浪潮”。
“新浪潮”是從一幫年輕人對電影界的成就者的批判開始的,50年代中期,法國一批年輕的電影人經常在電影期刊《電影手冊》上撰文攻擊當時頗有聲望的電影導演。例如,時年26歲的非專業出身的特呂弗就寫道:“對于改編來講,我只承認由電影人所寫的劇本的價值,奧瑞茨與巴斯特(當時最負盛名的劇作家)實質上只是文學家,我在此譴責他們低估電影的傲慢態度。”讓-呂克·戈達爾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評21位當時的重要導演,指出“他們的鏡頭運動如此笨拙,影片主題十分拙劣,演員表演呆板,對話缺乏意義,總之,他們不知道如何創作電影,因為他們甚至不知道電影是什么”。
要知道哪怕到了現在,中國也不許容忍出現這樣的大逆不道,而這些都發生在70年前的法國,可以說是難以想象。所以要怎樣來解讀“新浪潮”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特別是在中國幾乎“完全錯過”這一關鍵時期的大環境下——1956年,“新浪潮之母”美譽的阿涅斯·瓦爾達以顧問的身份陪同法國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紀錄片《北京的星期天》,算是讓中國也成為“新浪潮”的一部分。
這本《新浪潮:一代年輕人的肖像》由安托萬·德巴克撰寫,涉及444位人物, 211條參考文獻,120部提到的影片,146幅圖片,10萬字權威講述,共同構成了這本獨一無二的新浪潮之書。封面最明顯位置選用了《筋疲力盡》的海報,這部作品也是“新浪潮”中的代表作。通過對大量訪談、回憶、調查報告、報刊書籍等一手資料的精讀和縷析,系統梳理了電影史上這一神話般的歷史,細致入微地展現了“新浪潮”的緣起,到引起爭論,成為神話,繼而落幕的整個發展歷程。
如果只談技術,“新浪潮”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拍攝方法的改變,“新浪潮”的特呂弗等人都沒上過專門的電影學校或受過專門的訓練,“應當以另一種精神來拍另一種事物,應當拋開昂貴的攝影棚……應當到街頭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攝……”。簡單了說就是電影拍攝要走出去,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還采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
我們也要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新浪潮”還有一個起因就是克羅德·夏布洛爾,特呂弗,讓-呂克·戈達爾,艾里克·羅梅爾,雅克·里維特這些人沒有足夠的資本來投入傳統模式下的電影拍攝,必須壓縮成本: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正是這樣的“壓榨”下成就了一個“新浪潮”。
當然,這時候我們就要聊一個有點意思的話題,“新浪潮”是從成本下的“非職業化”的低成本,可是在稍晚的香港,邵氏兄弟卻是通過“職業化”和“全棚景化”來讓電影電視實現工業化級別的低成本。法國人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繪現代都市人的處境、心理、愛情與性關系其實在邵氏兄弟同樣有體驗,只是有些時候會把現代都市人的那些東西外表上披上了古裝。他們之間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高產,制作周期短。
“新浪潮”中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地方,雖然他們都是前衛的年輕人,可是他們作品普遍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這后來很多特立獨行的導演作品完全不一個路子。
隨著時間的推薦,“新浪潮”便融匯于電影整體之中了。重新站隊,重新選擇,這涉及到所有的青年導演。許多人漸漸地被淡忘了,甚至永遠匿跡影壇;另一些人實質上成了追求技巧完美的導演,與《電影手冊》曾經那樣激烈地抨擊過的導演別無二致。
雖然如此,可是“新浪潮”依然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影響,讓—呂克·戈達爾此番對 1959 年的青年導演所做的叮囑:
“你們鏡頭下的女孩務必要像我們喜歡的那些女孩,男孩也務必要像我們每天碰見的那些男孩,你們拍的父母務必要像我們輕視或佩服的父母,孩子也務必要像那些會令我們為之震驚或是無動于衷的孩子,簡單講,你們務必要懂得如何依照事物的原樣去拍攝它們。”
時至今日依然是電影工作者的一個重要原則,為什么我們會覺得現在好多電影不好看了,很多程度上就是違背了這個原則。另一方面,攝制班子不臃腫、在實景中拍攝、不拘泥于過分僵化的專業規則這些“新浪潮遺產”依然是很多年輕導演、小眾電影和文藝片導演的重要指導,也是成名的重要途徑。
在資本市場的“參與”下,好電影是越來越難出現在更多的觀眾面前,排片上大有劣幣驅逐良幣的大勢,希望這種情況能夠得以改善。同時現在希望“擦邊”來實現揚名的新導演,可以多學習“新浪潮”的導演的方式來在平和中自我實現。還有那些為了節省成本不不光,到處都是大光圈,磨皮后期的導演也該多學習下電影的本義。
《新浪潮:一代年輕人的肖像》讓我們知道70年前的影響依然在,依然是新浪潮,依然年輕,依然值得年輕人學習和奮斗。
最后還是那句話,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