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氣浮丹闕,秋光澹紫宮。”秋風蕭瑟,長安城皇宮的紫宸殿上,唐太宗獨自佇立,目光穿越那層層疊疊的宮墻,仿佛能觸及到逝去的歲月。
他的心中,回蕩著剛剛創作的《秋日即目》的旋律,每一個字句都如同冰冷的箭矢,刺痛著他那已經蒼老的心。詩中的每一個意象,都表達著對九個月前突然離世的長子——年僅26歲的原太子李承乾的深深思念與無盡哀愁。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一代雄主,他的英名早已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中。18歲起兵,風華正茂;27歲登基稱帝,開創貞觀之治。他上馬能擊狂胡,盡顯英勇之姿;下馬則草軍書,盡顯文豪之氣。
他的一生,既是英勇的戰士,又是睿智的君主,文武雙全,無人能及。而且李世民膽大心細,一生當中發動數次宮廷政變,屢屢得手。
然而,面臨接班人的重大抉擇時,李世民卻犯了與漢武帝相似的錯誤。漢武帝的巫蠱之禍,讓兩個兒子命運巨變,太子劉據自殺,傾國傾城的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成為漢廢帝。同樣,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的陰影,也讓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兩個兒子徹底萬劫不復。
太子李承乾,曾是李世民精心培養的理想接班人。然而,隨著次子魏王李泰的野心日益顯露,企圖謀取太子之位,身為太子的李承乾內心飽受煎熬。他時常在夢中回到玄武門之變,父親的果斷和親大伯李建成太子全家的血泊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間。
李承乾既渴望權力帶來的榮耀,又害怕重蹈覆轍,陷入權力的深淵。每當他望向父親那深邃的眼神,他都能感受到父親對他的期望與擔憂。這種內心的掙扎讓他倍感煎熬,性格也逐漸變得孤僻和乖戾。
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李承乾試圖暗殺李泰失敗后,聯合漢王李元昌(李世民的弟弟)、駙馬都尉杜荷、陳國公侯君集圖謀不軌,事情敗露。
這無疑讓李世民意識到,玄武門之變給李承乾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讓他對權力和親情產生了扭曲的理解。李承乾的行為令唐太宗深感失望,他曾傾注大量心血培養其為儲君。然而,面對李承乾的逼宮謀反事實,唐太宗雖愛子心切,卻難違法律。他無奈將問題拋給朝臣,一時無人敢答。
通事舍人來濟上書:“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strong>此言正合唐太宗之意,將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黔州。將魏王李泰降為東萊郡王,安置于均州鄖鄉縣。來濟因此得到唐太宗的賞識,官職屢升,參與編撰《晉書》。
貞觀十八年(公元645年1月),李承乾在失去了太子之位后,沒過多久便郁郁而終,等同自殺。
李承乾的離世,對李世民來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他痛失愛子,更痛失了一個可能的英明君主。每當夜深人靜時,他都會想起承乾生前的種種,那些歡聲笑語、那些爭吵分歧,都如同一幅幅畫卷在他心中展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世民寫下了《秋日即目》。詩篇中的每一個象征,都被他用來表達對承乾的深切懷念與哀痛。
“衣碎荷疏影,花明菊點叢”。秋菊點綴的花叢,象征著承乾生前的榮耀和地位;“別鶴棲琴里,離猿啼峽中”。別鶴和離猿,則代表著他們父子之間的別離和痛苦。每當秋風起時,他都會獨自站在紫宸殿,回憶著與承乾共度的時光,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悲痛和惋惜。
這就是唐太宗在權力與親情間所面臨的無奈抉擇。
唐太宗廢除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后,深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這樣,唐太宗選擇了晉王李治(唐高宗)來接班,李治是如何將大唐的江山治理成“武周”的天下,請看下文。本文是《帝王的接班人和身邊人》的第四集,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