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是我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有的人總是處理不好人際關系,為此造成了溝通不暢和各種沖突。
而有的人似乎就是天生的“外交家”,總能很好地建立起舒服的人際關系。
懂得心理學定律,學習談話的藝術,能夠幫助你處理好人際關系。
首因效應:
良好的第一印象贏未來
首因效應,又稱作“第一印象效應”,指兩個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對對方的印象會對兩個人之后的交往產生影響。
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
1957年洛欽斯做了一個實驗,他用兩個杜撰的故事做實驗材料,描寫的是一個叫詹姆的學生的生活片斷。
在一個故事中,作者把詹姆描寫成一個熱情并且外向的人,另一個故事則把他寫成一個冷淡而內向的人。
然后,洛欽斯把這兩個故事分別給ABCD四組水平相當的中學生閱讀。
其中AB兩組中學生讀到的故事一模一樣,區別只是順序不同:
A組先讀了描寫詹姆熱情外向性格的故事,然后再讀描寫他冷淡內向的故事,
而B組讀到的故事順序則相反,描寫詹姆性格冷淡內向的故事放在前面,描寫他性格外向的故事放在后面。
剩下的C組只讀到描寫詹姆外向的故事,
D組則只讀到描寫詹姆內向的故事。
之后,洛欽斯讓這些中學生對詹姆的性格進行評價。
結果表明,A組中有78%的人認為詹姆是個比較熱情而外向的人,
B組有82%的人認為詹姆是個冷淡而內向的人,
而C組有95%的人認為詹姆外向,
D組有97%的人認為詹姆內向。
洛欽斯的研究證明了第一印象對認知的影響,并將其稱為“首因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
雖然這些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并且決定著以后雙方交往的進程。
因此,在交友、求職、談判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首因效應,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對方,為日后進一步的深交打下良好的基礎。
近因效應:
讓近期表現更勝一籌
在人際交往中,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會占據主體地位,從而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心理學上將這種心理現象叫作“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在總體印象形成的過程中,新近獲得的信息對人們認知的影響遠遠大于以往所獲得的信息。
近因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通過實驗后得出的結論,其中最著名的是關于吉姆印象的實驗。
德國心理學家陸欽斯在1957年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用兩段文字材料描繪一個叫吉姆的學生。
第一段將吉姆描繪成一個友好、外向、樂于交往、快樂的人,說“吉姆去買文具,與兩個朋友一起邊走邊曬太陽。他走進一家文具店,店里擠滿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員招呼,一面與一個熟人談話……”
第二段文字則將吉姆描述成呆板、害羞和內向的人,說吉姆“放學后,獨自一人離校,在陽光明媚的馬路上,他走在背陰的一邊……”
陸欽斯的研究發現:只看外向段描述的被試,絕大多數將吉姆看成了友好、外向的人;
只看內向段描述的被試,絕大多數將吉姆看成了沉默、內向的人;
很顯然,就是信息呈現的順序影響了被試對吉姆的看法,先呈現的信息比后呈現的信息起到了更大的影作用。這種現象即為首因效應。
進一步研究:
盧欽斯改變了實驗的條件,在兩段文字之間插入一些其他的活動,比如做數學題、聽故事等等,然后再來讓被試者回答“吉姆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個問題。
實驗結果:
這次研究結果是大部分被試者會根據活動后得到的信息對吉姆進行判斷,也就是說,新獲得的信息對吉姆印象的形成產生了更大的影響,此即為近因效應。
這個實驗最后說明了:最近出現的信息對于個人的印象和評價起了主要作用,影響了對這個人的整體看法與判斷。
相悅定律:
多說我好喜歡你讓他(她)更喜歡你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在書中寫過一句話:
“我發現,只要我營造出真摯,珍惜和諒解的氣氛,令人興奮的事情就會發生。個人和團體在這樣的氛圍下,將遠離僵化,走向靈活。”
他提出了一個著名效應——“相悅定律”。
意思是:
人和人之間相互喜歡,能夠強化人際關系中的吸引力。當你喜歡對方時,對方也會喜歡你。
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會如何對待你。
“相悅定理”在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人們往往喜歡那些喜歡自己,能夠給自己帶來愉悅的人。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用以證明人們在“美言”面前的反應。
心理學家將被試者分為三個小組,讓他們分別聽到另外一個人對他們的評論,這些評論來自想要得到他們幫助的人。
第一組聽到的全部是贊美之詞,第二組聽到的全部是負面的評論,而第三組聽到的是好壞參半的評論。
實驗結果表明,盡管完全明白評論者有求于他們,正面的評論不一定都符合實際情況,被試者仍然喜歡那些稱贊他們的人。
這說明,“好聽的話”能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引起對方的喜愛。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言行品貌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欣賞。
對方的良好評價能夠讓我們獲得社會交往和自尊的滿足,從而使我們產生愉悅的感情,我們也會以相應的友好態度回報對方,于是彼此間的情誼便會更加深厚;
相反,對那些厭惡我們的人,我們也同樣厭惡他。
預約咨詢:+V drmxinli
電話:4008202621
改宗效應:
敢于得罪人,不做老好人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哈羅德·西格爾通過研究發現:
當一個觀點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的時候,
如果他能用這個觀點使得一個反對者改變其原有意見而和他持一致觀點,
那么他更傾向于喜歡那個反對者,
而不是一個從始至終的同意者。
這就是改宗效應。
改宗效應告訴我們:
雖然老好人顯得性格溫和,做人厚道,對別人的觀點一般不會持反對意見,也很少會拒絕、得罪他人,但同時也是沒有自我原則的人,常被看作軟弱無能的墻頭草。
而那些有著自己的獨立想法、敢于堅持并發表自己觀點的人,往往更能受到大家的喜愛和尊重。
簡而言之,人們喜愛那些在自己的影響下改變觀點的人甚于那些一向附和自己觀點的人。
這類沒有主見的人充其量就是初步交往的對象,并不值得進一步的深層次交往。
心理學家已經明確指出改宗效應對人際關系影響十分重大,老好人的做法在如今的社會根本行不通。
相反,那些敢于直言,勇于提出自己觀點的人更容易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所以說,人際交往中不要忽略改宗效應的存在,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的心理。
犯錯誤效應:
偶爾犯點小錯讓你更有吸引力
生活中常常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秀、幾乎完美無缺的人,往往在人際交往中不太討人喜歡;
相反,那些雖然很優秀,卻偶爾會犯小錯誤的人深受人們的青睞。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犯錯誤效應”,也叫“白璧微瑕效應”,即小小的錯誤反而會使有才能者的人際吸引力提高,白璧微瑕比潔白無瑕更令人喜愛。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設計了這樣的實驗:
在一次競爭激烈的演講會上,共有四位選手,
其中兩位才能出眾,不相上下,另兩位才能平庸。
才能出眾的選手中有一位不小心打翻了桌上的咖啡,而才能平庸的選手中也有一位打翻了咖啡。
實驗結果表明:
才能出眾而犯了小錯誤的人被視為最有吸引力,
才能出眾而未犯錯誤的人吸引力居第二位,
才能平庸而犯同樣錯誤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小李能力超群,業務能力強,可同事并不喜歡他,背后稱他為機器人,他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對待他。
事情轉機來自于小李偶爾犯了個錯誤,一次他心情苦惱時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睡過頭遲到了一個多小時。
結果老板沒有責備他,同事們也開始對他笑臉相迎。
他的無心之過幫助了他,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豐滿起來,變成了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再是“機器人”。
讓自己成為有分量、受歡迎的人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人類的一切活動,其實就是心理的活動。”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誰掌握了對方的心理變化,誰就能擁有主動權;
對心理活動的觀察與分析,能夠幫助我們解讀內心、剖析人性,有效主導人際關系的脈絡。
讓自己在職場上、商場上、親友圈中成為有分量、受歡迎的人。
巧妙應對這五大心理學定律,能幫助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讓你人緣好到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