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本
香港人長期以來都是“地產霸權”的囚徒,全民炒樓,等于為房地產集團打工,但疫情之后,樓價開始下跌,跌跌不休,最近才稍微反彈一點,但商業(yè)地產還是低迷,中環(huán)的甲級寫字樓租金都在下跌,昔日炙手可熱的商業(yè)樓宇如今空空蕩蕩。但居住樓宇租金卻上升,使需要租住的民眾承受強大的壓力。從一個比較城市學的視野來看,香港應該有新的智慧,超越舊地產的套路,找出新的房地產發(fā)展的思路和實踐,讓香港人不但居者有其屋,也要有一個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別讓很多的打工人和新一代,住在困窘的、逼仄的生活空間,失去了起碼的人性尊嚴。
香港當局要深度研究新加坡組屋制度和私人樓宇市場并存的特色,由政府做莊擔保,將每一個市民的公積金和社會保險作為購屋首期付款,也讓房價平穩(wěn),不會大起大落,但另一方面,也有開放給國際基金投資的豪宅,發(fā)揮市場經濟機制,廣泛吸引境外的資金,繁榮整個社會,但也保障了中產階級和一般市民的住屋需求,可說是“一市兩制”,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也讓資金暢其流,擴大經濟的動力。
香港當局對于新加坡模式遲遲不予參考,在于房地產集團的強大勢力已成為“霸權”,很多為地產商擔任發(fā)言人的名嘴,強調市場經濟的機制,不容政府干預市場的運作。這些新自由主義的論調,若剝開理論的外衣,只是赤裸裸的行業(yè)利益,但卻是以大部分市民的利益為芻狗,不符合社會的整體利益。
香港建筑業(yè)由于勞工短缺,也使得成本飆升。中國大陸近年在建筑技術上突飛猛進,善用人工智能,推動組裝式的設計,大幅節(jié)約勞動力,競爭力不斷提升。
中國大陸的房地產發(fā)展思路也值得香港注意和反思,就是強調“房住不炒”,不要將一個基本民生的商品,轉化為資金高度炒作的投資標的,波動厲害,最后讓很多購房族損失慘重,賠到焦頭爛額。房地產肯定有商品的投資屬性,但卻不應該成為中產階級“高不可攀”的商品,最后只會讓社會被撕裂成為“購房族”和“未購房族”,業(yè)主和租客的利益矛盾,都是社會進一步分化的開始。
香港經濟發(fā)展出路就是新金融,這恰恰是大陸當前欠缺的領域,由于中國政府要防止洗錢和各種詐騙,大陸對于加密貨幣和各種新金融的工具,都極有戒心,防止擾亂金融秩序,但不容否認,新金融已經成為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主旋律,從比特幣到以太幣,都成為經濟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香港在這方面擁有大批國際人才,成為香港崛起的特色,彌補了中國自處于國際新一波游戲的缺陷。
香港在新金融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全力對標先進的電子城市,加強“優(yōu)質加密貨幣”的發(fā)展,在比特幣和以太幣這兩大系統中,都不能缺席,而是要搭上國際的加密貨幣的快車,發(fā)揮香港資金自由流動的優(yōu)勢,擴大香港的經濟的彈性和上升的空間,而不是瞻前顧后,錯失新金融突破的良機。
香港更應該推動“電子港元”,讓香港的貨幣轉化為另一種不可或缺的“電子硬通貨”,讓東方之珠的美名,閃耀在新金融的夜空中,更加璀璨。由于港幣和美元掛鉤,在國際上被視為“第二美元”,電子港元也可以成為第二電子美元。事實上,當下全球流行的“美元穩(wěn)定幣”(USDT)開始籌辦時也與香港結緣,香港的新金融家早就洞燭機先。
不過香港的獨特位置,恰恰可以彌補當前中國大陸與新金融絕緣的遺憾。大陸的思路是要避免被波動太厲害的加密貨幣影響中國的金融市場,但如今比特幣和以太幣在華爾街形同被“法理化”,連特朗普和拜登都要爭相向這些加密貨幣的業(yè)者“獻媚”,要爭取“幣圈”的選民和背后的強大金主,如特朗普最大的金主葉斯(Jeff Yass)就是加密貨幣的倡導者。
西方業(yè)者相信,假以時日,將來中國一定會參與幣圈的運作,甚至會成為新金融強國,而香港肯定是中國的窗口。因此港府也必須在電子港元有關的區(qū)塊鏈等電子基建上布局,預做綢繆,培養(yǎng)更多的新金融人才,才不會在亞洲落后,被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先進幣圈比下去了。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chuàng)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