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密云古北口,潮河西岸臥虎山長城下,有一對并肩屹立的空心敵臺。一高一低,一大一小,依山臨河而建,從遠處看,宛如兩姐妹挽著胳膊向東瞭望。這就是萬里長城敵臺奇觀——姊妹樓。
1925年,潮河西岸臥虎山長城及姊妹樓。加藤新吉攝
姊妹樓
古北口地處燕山山脈交通要沖,襟山帶河,地勢險要,有“京師鎖鑰”之稱,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漢在此設防,北齊修筑長城,金代建北口城和鐵門關,明朝重修長城,并在周邊建起關隘、屯堡。
1940年古北口市街全景圖
途經古北口的駱駝隊
據說,明代以前,長城敵臺都是實心。抗倭名將戚繼光駐守薊鎮后,發現守城士兵風餐露宿、無所遮蔽,邊墻上也沒有儲存武器、彈藥的地方。敵兵突襲,勢必難以抵御。于是,戚繼光根據實戰經驗,在長城上建起中空、四面開窗的空心敵臺。
空心敵臺據險而建,如同小型城堡,“內衛戰卒,下發兵炮,外擊敵人”,從而使敵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據文獻統計,截至萬歷九年(1581年),密云境內長城的空心敵臺多達343座,姊妹樓就是其中兩座。
姊妹樓是民間俗稱,也稱“姐妹樓”“雙樓子”,史書上并無確切記載。從上世紀初開始,一些外國攝影師、探險家和旅行者被姊妹樓的倩影所吸引,陸續造訪古北口,留下很多珍貴照片。照片中的姊妹樓并排相錯,高處的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四面均有三個箭窗,窗口兩券兩伏。低處的一座,平面呈長方形,大面有四個箭窗,小面有兩個箭窗。兩座敵臺由臺階相連,彼此互通。
上圖為1902年德國公使穆默拍攝的古北口長城,下圖為2023年阮明昊同角度復拍。
按說,長城沿線各敵臺之間,都有一定距離。但姊妹樓并肩屹立,相隔僅2米多,在長城全線十分罕見。為何這樣設計?有人認為,是為了讓更多士兵駐扎,以應對緊急情況。也有人認為,兩座敵臺各有用途,其中一座用于屯兵,另一座用于儲存武器和給養。盡管說法不一,但都體現了姊妹樓地處戰略要地。
姊妹樓是冷兵器時代古北口軍事防線的一部分。古北口兩山夾持,西有臥虎山長城,東有蟠龍山長城。姊妹樓位于臥虎山長城的潮河口處,與潮河水關相連。龍盤虎踞,緊鎖潮河。自姊妹樓向西北,陡峭山峰上還建有一道支墻,串聯起三座敵臺,以掩護古北口的側翼。
左圖為上世紀30年代姊妹樓北長城航拍,右圖為2023年阮明昊同角度復拍。
1933年長城抗戰,中國軍人在古北口至南天門一線與日寇展開殊死搏斗。由于雙方兵力和武器裝備懸殊,數千名中國軍人在戰火中英勇犧牲,長城沿線多處敵臺被日軍炸毀。姊妹樓部分受損,后來歷經風雨侵蝕,逐漸坍塌。
“矮的敵臺只剩下渣土,高的敵臺還有一部分殘存。”2010年,在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和密云文管所等相關部門的推動下,復建姊妹樓被提上日程。“幸運的是,兩座敵臺基座都基本完整。”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主持該項目的負責人,根據現場勘探、測繪數據,參照歷史照片,反復計算比對,按歷史原貌復原設計。
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負責項目施工。該公司密云項目經理劉長春帶領工程隊,“把姊妹樓廢墟上的渣土都仔細篩了一遍”。揀出來的舊條石、城磚、吐水嘴,復建時再次利用。新添的條石、城磚,劉長春找當地石材由石匠按原形制手工仿制。2014年姊妹樓復建完工,重新屹立臥虎山下潮河之濱。
復建的姊妹樓 阮明昊攝
姊妹樓內部結構 張磊攝
姊妹樓內部 張磊攝
文 | 張小英
圖 | 阮明昊
編輯 | 張小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