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看英語新聞,通脹(inflation)這個詞,是最近幾年全世界經濟新聞最熱門的詞匯,幾乎每個國家的老百姓都在抱怨通脹。
為了了解目前的基本物價,我打開了久違的某團買菜APP,我上次用這個APP大約是一年之前。我被價格驚到了,幾乎和一年前沒有什么區別:
- 長絲瓜(0.9kg~1.1kg)/份 實付 3.99元。
- 紅色圣女果小番茄(400g)實付2.99元。
- 水果黃瓜 (450g)1.99元。
- 精品空心菜(450g~550g)/袋,實付 2.77元。
- 東北甜糯玉米3-5根裝(1kg)實付 5.59元。
- 本地農家圓蒲瓜(425g~575g) 實付 4.62元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絲瓜,每根長度超過半米,末端的黃花沒有凋謝,質量非常好,口感鮮嫩一家三口吃了三頓,才消化完。
周五傍晚下單,周六早上10點之前,配送到小區里的便利店,離我家步行50米,取回來后,擺滿了餐桌,居然只要21.51元!
2023年,寧波人均GDP為16.39萬(按年平均匯率折合24369 美元),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發達國家的最低人均GDP門檻是20000美元。寧波也算是一個妥妥的發達經濟體了。
寧波蔬菜的價格,應該是所有發達經濟體里面最便宜的,配送效率也最高的。也許,某些窮國的菜價比我們更便宜,但支付和配送,完全做不到如此高效絲滑。
最近看了南華早報的一篇文章,里面的很多數據很有意思。結合我的思考,來聊一聊「謎一樣的中國GDP」。
世界銀行最新的購買力評價GDP調查顯示,中國的排位略有上升,接近美國,但背后的測算方法,卻完全脫離實際。今年五月,世界銀行完成了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國際比較項目,ICP),調查結果確定了各國的購買力平價的GDP。
▲世界銀行購買力GDP 排名
中國GDP為31.77萬億美元,美國GDP為25.44萬億美元。中國相對美國的領先優勢增長了5.6%,印度(13萬億美元)靠近了中國,日本保持了其排名,但略微下降了一位,俄羅斯超過了德國,法國超過了英國,印度尼西亞下降了兩位,巴西上升了一位。前十名依舊如故。
盡管發生了俄烏沖突,俄羅斯的購買力平價GDP,卻增長了13%,英國人可能因為跌出前十而感到懊惱,但總的來說,最新的ICP并沒有帶來任何顯著的新發現。
從我的常識判斷,世界銀行的數據,簡直就是匪夷所思,完全脫離了現實,至于原因嗎,我想可能是,世界銀行就是美國控制的,所有規則都為美國量身定做。
據《經濟學人》報道,世界銀行的研究人員僅在中國,就訪問了1.6萬家商店,收集價格數據。最新的ICP評估完成于2021年,結論是中國的GDP被低估了1.4萬億美元,將中國2022年的購買力平價GDP從美國的119%提升到125%。
但我們的國家統計局對此并不認同,只是淡淡地回應道:「新一輪購買力平價結果,并沒有改變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這真是一個有趣的世界,大部分國家,都千方百計高估本國GDP,但有些國家,卻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要隱藏實力。
中國的購買力平價GDP僅為美國的125%?以我的常識判斷,這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去年,中國發電量是美國的2倍,鋼鐵產量是其13倍,水泥產量是其22倍。中國造船廠占據了全球60%以上的產量,而美國的產量卻接近于零。2023年,中國汽車產量達到了3020萬輛,幾乎是美國1060萬輛的三倍。
從消費端看,去年中國銷售了2600萬輛汽車,比美國多了68%。歐洲(歐盟+英國+EFTA)5.3億人,GDP也大于中國,汽車銷量只有中國的50%。中國人均汽車購買0.018輛車,歐洲 0.024輛車。賬面上看,中國人均GDP遠遠低于歐洲,但人均汽車購買量已經達到歐洲水平的70-80%了。汽車總銷量中新能源汽車占比中國大于歐洲。單為GDP的汽車銷量,中國市場已經遠大于美國和歐洲,在人均GDP遠遠落后歐洲的情況下,人均汽車銷量也已經達到歐洲水平的70-80%。
中國消費者購買了4.4億部智能手機,是美國的三倍。另外,中國的肉類消費是美國的2倍,海鮮消費是美國的8倍。中國消費者在奢侈品上的支出是美國消費者的2倍。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21年中國蔬菜產量約為7.2億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0%以上。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印度蔬菜產量僅為1.8億噸,排名第三的美國蔬菜產量僅為1.1億噸。2021年中國蔬菜人均消費量約為51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相比之下,排名第三的美國人均蔬菜消費量僅為150公斤。
2023年,中國旅客乘坐了6.2億次飛機,比美國的次少了25%,但中國旅客還乘坐了30億人次高鐵(以及6.85億次普通火車),美國高鐵運量為零,普通鐵路Amtrak客運的2800萬人次,連中國的零頭都不到。
世界銀行進對中國消費市場的調查,看似認真細致,卻大大低估了中國的購買力平價GDP。
從常識判斷,中國的經濟總量,是美國的好幾倍,而不僅僅是125%。當然,這也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我們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保住了,大洋彼岸的匯率GDP遙遙領先,購買力GDP相差不遠,也算有臺階下,依然是世界老大。
我總感覺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數十年如一日,持續低估中國的GDP。仔細想想也不奇怪,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老大,數字太高,就說不過去了。
無論是中國的匯率GDP,或者是購買力平價GDP,都來自物質產品體系(MPS),而不是西方國家的服務業為主的統計模式,也就是說,我們基本排除了大部分的服務業統計。
世界銀行也認為,中國的商品消費是美國的數倍,但在服務消費方面,中國卻遠不如美國。原因是他們的統計方法不同。
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UNSNA)提供了指導方針,并明確指出各國應根據本國情況制定國民經濟核算。這就是各國GDP統計標準差異的來源,一切都是由國情決定的。
西方國家,張開雙臂歡迎所有UNSNA的“創新”。現在GDP中包括了,房屋的虛擬租金、法律、會計費用。英國甚至將非法磕藥和賣淫服務都計入了其GDP……這一切都是「名正言順」的,都是來源于2008年的UNSNA指導方針——明確建議將非法市場活動包括在GDP中。
理論上說,經濟歸經濟,司法歸司法,非法的經濟活動,那也是經濟,要統計的可以。而我們的國家統計局,卻在概念層面上堅持了自己的立場。多年來,世界銀行曾極力促使中國適度增加服務GDP,但效果很有限。老和尚念經,不聽、不聽,就不聽。
西方經濟體,尤其是美國,GDP增長主要由服務業的通貨膨脹驅動——如租金、醫療保健、教育和托兒服務——而非制造品。盡管這些成本在中國也有所上漲,但很多并未納入GDP統計。
另外,中國質優價廉的工業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中國的實際GDP數據。
比如說,比亞迪的插電混動汽車,續航超過2000多公里,售價僅10萬人民幣左右,與此同時,在美國市場,豐田的Prius,性能差很遠,純電續航短,價格卻高很多。售價區間為27450-35865美元,約合人民幣19.10萬-24.96萬元。這還不包括各種稅費。怪不得馬斯克說,如果沒有關稅壁壘,中國車企將“摧毀”全球競爭對手。
中國的餐廳,幾乎是全世界最內卷的,某底撈甚至提供五花八門的服務,比如說,為女顧客免費美甲,為過生日的顧客跳集體科目三。相比之下,美國的餐廳雖然要收取高額的小費,別說給你跳科目三,能跟你噓寒問暖就不錯了。
歐洲餐廳的服務就更加差勁了,我在歐洲吃飯,連催就不敢催一下,就怕服務業在我的食物里吐口水。這可不是我瞎操心,很多法國朋友都這么說,法國的服務員個個都是上帝,千萬不要得罪他們。
以我個人的經驗,中國連鎖餐廳的服務質量,但應該遠超西方。而且我們的餐飲業也是最發達的,老百姓外出就餐的次數也不少,即便如此,14億人口的餐飲市場,統計出的GDP依然不如3億人口的美國。這就是最荒謬的地方。
隨著服務業GDP在西方經濟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它們的增長似乎并未帶來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舉個例子,現在美國的醫療保健和大學教育的GDP數字,是2000年的兩倍。但在過去20年,普通美國人獲得的醫療和教育服務質量,根本沒有增加兩倍。
中國以物質為主的GDP統計,更能真實反映百姓生活水平的變化,但缺點也很明顯,缺乏對服務業的有效統計。而西方的據統計已經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把服務業數據泡沫化,正式建議將磕藥、賣淫、非法賭博和偷竊納入GDP,嚴重脫離了正常人類生活水平的衡量標準。于是就出現了,中國購買力GDP只相當于美國125%的魔幻數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