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社會,許多年輕人感到生活壓力巨大,以至于選擇了放棄抗爭,選擇了一種消極的“躺平”態(tài)度。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位名叫耿生茂的百歲老人,盡管年事已高,卻仍然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令人敬佩。
央視網(wǎng)2015-06-17《河南百歲乞討老人:對不起干部 給國家抹黑了》
耿生茂老人的形象十分典型:稀疏的白發(fā)、黝黑的膚色、彎曲的脊梁和瘦弱的身軀,這些都是他身為貧苦農(nóng)民的顯著標志。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在鄭州的街頭,以一種謙卑的姿態(tài),默默地伸出手,進行著他的乞討“工作”。
2015年,當媒體開始關(guān)注并報道了耿生茂的故事后,許多人紛紛前來探望。面對這些關(guān)心,耿生茂老人卻表現(xiàn)出了深深的歉意,他說:“對不起,我給國家添麻煩了?!?/p>
耿生茂的乞討生涯并非出于羞恥,而是他認真對待的一份“職業(yè)”。
1912年12月30日,耿生茂在民國初年的寒冷冬日里出生,他未曾預(yù)料到,自己將面臨一個貧困潦倒的家庭環(huán)境,這似乎注定了他一生的乞討命運。
童年時,他跟隨父母生活在河南商丘,由于經(jīng)常饑餓,他不得不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跟隨父親外出乞討。隨著家中孩子增多,他暫時停止了乞討。
不久,父親意外去世,家中只剩下了沒有文化、身體柔弱的母親和幾個兄弟姐妹。為了在那個艱苦的年代生存下去,母親不得不帶著全家一起外出乞討。
然而,在那個時代,家家戶戶都很少有足夠的糧食。耿生茂一家一天下來能要到一個餃子就算是幸運的,更多時候是空手而歸。
生活還得繼續(xù),當乞討無果時,他們只能去街邊撿拾別人不要的、硬邦邦的干饃,盡管難以下咽,但耿生茂還是堅強地活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給耿家分配了幾畝土地,一家人終于告別了乞討生活,開始勉強自給自足。
“窮啊,窮得很?!边@是耿生茂對家庭狀況的最深刻印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在母親的幫助和支持下娶了妻子,隨后便急切地外出尋找工作,從事各種勞動,只為了能夠填飽肚子,那種饑餓的感覺讓他難以忍受。
后來,他的家庭迎來了五個孩子,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為了自己和孩子們能夠吃飽,耿生茂不得不一人承擔多份工作。
村里有一個磚窯,他一天能燒制500塊磚,燒完后還得用小推車將磚運走,每天工作下來總是汗流浹背;同時,他還要參與挖掘河道的工作,幾乎每個河道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盡管這些工作都是體力活,但耿生茂辛勤勞作卻收入微薄,依然在貧困中艱難度日,每天只能依靠僅有的八兩糧食勉強維持生活。
或許生活太過艱難,或許他想起了過去的乞討生涯,閑暇時他帶著全家一起外出乞討,從商丘經(jīng)過開封到中牟,一步步走了大半個月。
通過勞動和乞討,耿生茂總算是把孩子們養(yǎng)大,原本以為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但家中的變故卻迫使不再年輕的他重新拾起舊業(yè)。
先是大兒子突發(fā)腦梗,臥床不起,耿生茂作為父親,心中始終擔憂;
二兒子情況稍好,擁有自己的牙科診所,但因某些原因最終被監(jiān)禁,耿生茂的心再次懸了起來;
三兒子耿紀營的情況也不盡如人意,天生殘疾,一條胳膊比正常人短,干活時力不從心,而他的妻子又患有精神疾病,每月需要支付三四百元的醫(yī)藥費;
兩個女兒遠嫁他鄉(xiāng),由于路途遙遠,基本上無法為家庭提供幫助。耿生茂與小兒子共同生活時,總是憂心忡忡。
經(jīng)過幾天的掙扎,耿生茂決定再次踏上乞討之路,他要用自己還能動彈的身體為家庭減輕負擔。
百歲老人的街頭乞討生活
一天清晨,耿生茂帶著整理好的行李出門,耿紀營對此已經(jīng)習以為常,簡單地回應(yīng)了一聲,便目送老父親離去。
與耿生茂同行的還有村里的其他幾位老人,他們相約一起外出乞討。
耿生茂來到鄭州的街頭,一位好心人將他帶到了花園路附近,并告訴他這里有不少大公司,有錢人較多,乞討的運氣可能會更好。
于是,他在鄭州市緯五路到花園路的1000米路段徘徊,每天8點準時出現(xiàn),比上班族打卡還要準時。
他跪在那里,不說話,只是伸出手,靜靜地等待好心人施舍,運氣好時一天能要到100多塊,運氣不好時也能要到10來塊。
有路邊商販勸他不要跪著,認為他這么大年紀應(yīng)該受到尊重,但耿生茂堅持自己的方式,只有在結(jié)束一天的“工作”后,才會在街角蹲下休息。
晚上,他和其他乞討者一起住在一家破舊的小旅館,每晚收費5元,盡管條件艱苦,但耿生茂沒有放棄補貼家用的想法。
夏天,屋內(nèi)炎熱,氣味難聞;冬天,寒冷刺骨,大家只能互相依偎取暖。
盡管如此,耿生茂仍然堅持這種類似出差的生活,每次在鄭州待上10天左右,然后將錢帶回家,休息一兩天后再出發(fā)去鄭州乞討。
通過這種方式,耿生茂積累了一筆不小的財富,一年下來有一兩萬,雖然對別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他來說,這是為家庭做出的最大努力。
2015年6月,耿生茂像往常一樣在街頭乞討,一位記者路過并注意到了他。記者上前詢問,發(fā)現(xiàn)這位老人已經(jīng)103歲。
記者將耿生茂的故事發(fā)表在媒體上,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許多人開始譴責耿生茂的子女,認為他們不孝。
村干部得知后,通知了耿紀營,他才知道父親在鄭州“惹禍了”。
耿紀營連夜趕往鄭州,將父親帶回家,并自責地說:“作為兒子,我應(yīng)該供養(yǎng)父親,但現(xiàn)在卻讓他出來要飯養(yǎng)活我,我是個不孝子。”
面對父親佝僂的身軀和腫脹的雙腳,耿紀營紅了眼眶,他知道父親每次出門都是去乞討,但因為父親每次都能安全回來并帶回一筆錢,他便心安理得地享受父親的補貼。
耿紀營平時在地里勞作,家里的經(jīng)濟來源除了微薄的莊家收入,還有耿生茂每月300元的百歲老人補貼、60元的養(yǎng)老金和自己的90元低保費。
面對父親拿回來的錢,耿紀營覺得這是救命錢。
耿生茂自己并不覺得乞討辛苦,他甚至自豪地表示,靠著乞討幫助小兒子蓋了新房子。如果不是被媒體打斷,他還能繼續(xù)乞討賺錢,他的夢想是幫助兩個孫子蓋房子,因為沒有房子就娶不上媳婦。
聽到父親的話,耿紀營潸然淚下,他決定不再讓父親出去乞討,要讓他在家中安享晚年。
回到村里后,耿生茂過上了悠閑的生活,種菜、住在兒子的新房子里,雖然年事已高,但精神尚好。
盡管仍有媒體前來采訪,但耿生茂不懂媒體的復(fù)雜,以為他們是單純來看望的,感嘆世上還是好人多。
每次面對采訪,耿生茂都表示慚愧,他覺得自己享受著國家補助,卻還要上街乞討,給國家抹黑了。
后來的后來
回家后,老人沒有再出去乞討,耿紀營也更加關(guān)心父親的養(yǎng)老生活,沒有讓耿生茂的晚年太過凄涼。
鄰居大姐表示,耿生茂家里的條件在村里還算可以,他出去乞討是因為閑不住,平時也不懶。
另一位村民認為耿生茂沒有那么老,可能是身份證登記錯了,他應(yīng)該只有90多歲,村里有很多出去乞討的老人,耿生茂并不特殊。
網(wǎng)友們對這位103歲的乞討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他不應(yīng)該繼續(xù)乞討,應(yīng)該靠子女養(yǎng)老,認為他的行為是欺騙社會;
也有人認為老人靠自己的能力賺錢不丟人,他只是出于父親的心態(tài),想要為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后來還意識到自己“錯了”,大家不應(yīng)該對他太苛刻。
還有一些人將目光對準了耿紀營,質(zhì)疑他明知道父親出去乞討,怎么還能心安理得地享受成果。
無論如何,這都反映出我國對老人的養(yǎng)老體系還需要繼續(xù)努力完善,尤其是偏遠地區(qū)或農(nóng)村的老人,讓他們能夠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晚年生活。
你認為耿生茂乞討的行為對不對?你認為他每月幾百塊的補貼夠生活嗎?
參考資料:【1】央視網(wǎng)2015-06-17《河南百歲乞討老人:對不起干部 給國家抹黑了》
15年河南103歲老漢沿街乞討,被發(fā)現(xiàn)時稱:對不起,給國家抹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