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的人,大多是一大家人住在一起的,“一大家人”自然包括幾代人。
幾代人住在一起,還能相安無事,這得益于家規。家規是要維護大家共同的利益的,大家都要遵守,才能和平相處。
因為家規,就會失去很多自由,誰也不能想怎樣就怎樣。
現在時代變了,年輕人都崇尚自由和平等,不愿意隨便被所謂的家規束縛住。這樣一來,那一大家人住在一起,自然會產生矛盾了,所以年輕人要搬出去單過。
現在有很多長輩,在自己生活能自理的情況,也都不愿意跟小輩住在一起了。
因為兩代人必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的,大家又不愿意委屈自己去遵守共同的家規,那必定要產生沖突的。
既然住在一起要產生沖突,弄得大家都不愉快,那還不如分開住,各過各的。等到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了,需要依靠小輩了,到時再說。
這是現在絕大多數長輩的想法,所以子女結婚時,他們要給子女買獨立的婚房。以前的人,婚房只是一間房間,現在是一套獨立的房子了。
時代變了,人的思想也得要變,要適應時代的潮流,順勢而為,才能有好的結果。
如果子女不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硬要去跟他們住在一起,那必定會鬧大矛盾的。
孩子大了,要獨立了,父母就應該體面地從他們的生活中退出了。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也是自然規律。孩子大了,要去外面尋找自己的伴侶,從父母的窩里飛走了,父母就大大方方地祝福他們。
如果他們在外面受了挫折,父母作為他們的后方,就敞開懷抱接納他們。他們在父母這里療傷,休養生息,等積攢夠了力量后,再重新起飛,去開啟他們的新生活。
每個人都是該自己承受的,還得要自己承受,不管是福還是禍。誰也不能把自己的不如意,轉嫁到別人頭上,這對別人不公平。
有這么一個婆婆,自己婚姻不幸福,她就指著兒子過日子了,把情感都傾注到唯一的兒子身上。可沒想到,因為她黏著兒子,兒媳的心里就過得很憋屈了。
有一天,這婆婆聽到兒媳跟朋友的聊天后,她恍然明白,自己妨礙了兒子和兒媳的生活,所以她終于選擇了離開。
2
張阿姨年輕時,經人介紹認識了老公,那時老公是在部隊上做后勤工作的。
兩人結婚后,有好幾年一直過著夫妻兩地分居的生活。后來,老公轉業了,進了一家不錯的單位,還當上了領導。
因為是領導,身旁自然有很多拍馬溜須的人,也有一些鶯鶯燕燕的。原本老公為人挺正派的,可當上領導后,經不起誘惑,就跟那些鶯鶯燕燕傳出風流之事了。
張阿姨獨自在家里帶兩個兒子,還要照顧公婆和做農活等,很辛苦,每天忙得團團轉。
當她得知老公在外面拈花惹草后,自然是要跟老公吵架的。老公就看她不順眼,不把她當回事了,也不著家了。
后來,小兒子生病了,半夜里發著高燒。張阿姨聯系老公,可聯系不上,后來好不容易聯系上了,老公也不回家,只管在外面跟別的女人鬼混。
一些日子后,小兒子因病去世了。這時老公倒回來了,劈頭蓋臉就怪張阿姨,罵她連個孩子都帶不好,說她是廢物。
張阿姨的心里,對老公一肚子的怨氣。如果老公及時回來,他們一起帶孩子去看病,孩子也不至于會沒了。老公對家里什么都不管,家里出了事,他倒回來怪老婆了。
這之后,張阿姨提出過離婚,但老公不同意,他就占著茅坑不拉屎的那種腔調。
因為婚姻不幸福,張阿姨的感情就全部傾注到大兒子身上了,大兒子現在是她唯一的兒子,是她的一切了。
兒子長大后,去外地工作了。張阿姨就和他子一起出錢,在外地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然后自己搬去跟兒子住在一起了。
后來,兒子結婚了,兒媳生下孩子后,張阿姨就幫著帶孩子。老頭子一個人住在老家,住著那套三室一廳的老房子,兒子兒媳有時會回去看看老頭子。
因為張阿姨的存在,兒子兒媳就一直沒過過兩人世界,兒媳的內心其實是不爽的。
每每兒子對兒媳好時,張阿姨的心里也總覺得不爽,感覺兒子被兒媳搶走了。
所以,她們婆媳明爭暗斗地在搶著這個男人,兒媳覺得她和老公在一起是天經地義的,老公對她好也是應該的。
張阿姨覺得她為兒子吃過那么多的苦,兒子理應要對她好的。可現在兒子對兒媳那么好,開始忽視她,她心理不平衡,就在家庭瑣事上找兒媳的麻煩。
3
其實,兒媳最初了解了張阿姨的經歷后,是很同情這個婆婆的,對婆婆也沒有任何排斥心理。后來她生了孩子,需要婆婆幫忙帶,她是很想把婆婆當成親媽來看待的。
可張阿姨老找她麻煩,再加上帶孩子時,婆媳育兒觀念不同,婆媳倆就發生沖突了。
吵吵鬧鬧過了幾年后,孩子上小學了,兒媳就不要婆婆帶孩子了,他們自己帶,她想跟婆婆分開住了。
可張阿姨離不愿意搬走,不愿意回老家去跟老頭子住在一起。老頭子年輕時在外面拈花惹草,把身體掏空了,現在一身的毛病。
張阿姨覺得自己跟老頭子住在一起,如果她不照顧老頭子,人家肯定會說她不對的。但照顧老頭子的話,她覺得實在太委屈自己了,那么多年的夫妻,老頭子何嘗照顧過她?
兒媳就提出他們去外面租房子住,讓張阿姨獨自住在這套兩室一廳里。
可張阿姨還是不同意,因為她要跟兒子住在一起。如果兒子非要搬走,那她也搬走,反正兒子搬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兒子左右為難,他能理解老媽的不容易,自己是老媽唯一的精神寄托,他沒法讓老媽走的。他也能理解妻子,妻子是想和別人家一樣,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
兒媳不想跟張阿姨住在一起,如果張阿姨非要跟著他們過,那他們租房子也沒有意義。所以,后來沒成租房子,還是一家4口住在一起,婆媳矛盾繼續上演著。
一轉眼,16年過去了,孩子也長大了。他需要自己獨立的房間了,可家里的房子是兩室一廳,沒有多余的房間給孩子住了,孩子只能去住校。
兒媳很希望張阿姨回老家去住,老家的房子是三室一廳,公公住一間,還有兩間房間空著呢!
這里他們4個人,卻住著兩室一廳,弄得孩子沒房間。星期天和寒暑假,孩子只能在客廳里搭一張小床睡覺,孩子大了,也需要隱私的。
兒媳沒法趕張阿姨走,就只能天天黑著臉,生著悶氣。兒媳這樣的態度,張阿姨同樣也是沒好臉色的,家里就天天低氣壓。
兩個女人發生婆媳矛盾,張阿姨的兒子受盡夾板氣。可能是氣受得太多,憋出了病,后來得了一種很麻煩的慢性病,天天要吃藥了。
4
有一天,張阿姨偶然聽到兒媳跟朋友在通電話,兒媳無奈地說:“我也想過過兩人世界,可婆婆一直像第三者一樣,摻和在我們的婚姻中,所以我們夫妻老吵架。
“如果婆婆離開,我們夫妻肯定好好的,孩子也有房間了。我們夫妻關系好了,老公心情好了,身體也會好起來的。否則,照這樣下去,我覺得我老公肯定活不長的……
張阿姨聽到這些話后,終于第一次開始反思了,自己這樣黏著兒子,到底好不好?
如果是別人家的話,那肯定是老夫妻倆在一起,兒子一家三口在一起。如果有事,就彼此照顧著;如果沒事,就各過各的。
可現在因為他們老夫妻婚姻不好,就直接禍害著小夫妻的婚姻,連帶著禍害孫子。
張阿姨一直黏著兒子,是把感情都放在兒子身上。如果兒子真像兒媳說得那樣,活不長了,那她怎么辦?她是沒辦法接受這種事情的。
思量再三后,張阿姨終于從兒子家搬走了,回了老家,但并沒和老頭子住在一起。她在外面租了一間單間,一個人生活,日子過得冷冷清清的。
但張阿姨想明白了,她的生活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婚姻不幸福導致的,而不是兒子兒媳導致的。所以該她承受的,還得要她自己承受,她不能把不如意轉嫁到兒子兒媳頭上。
自從張阿姨搬走后,兒媳倒是又有點心軟了。同樣是女人,她還是能理解婆婆因為婚姻不如意而造成的痛苦,所以后來她和老公有時也會去看望婆婆的。
可能真的是遠香近臭吧!婆媳倆住在一起時,總是發生矛盾。現在不住在一起了,難得見面,倒是客客氣氣的。
過了兩年,老頭子因病去世了,張阿姨就搬回自己家去住了。
從自張阿姨搬走后,兒子的身體確實慢慢好起來了,他們一家三口過得挺好的,不再像原來那樣老吵架了。
5
因為老夫妻的婚姻不如意,婆婆把情感全部寄托在兒子身上,就跟著兒子過日子。
可兒子成家后,他的情感要轉移到兒媳身上的,不可能還像原來那樣全部放在母親身上的。兒子結婚后,對婚姻幸福的母親來說,大多是能接受這種變化的。因為她們有自己的老公疼愛著她們,所以她們不會去跟兒媳爭的。
可像張阿姨這樣的婆婆,往往會把對老公的那份感情,不自覺地轉移到兒子身上了,兒子就像她的“老公”一樣。
她那么愛兒子,兒子當然要同樣那么愛她的。可現在兒子的感情傾注到了兒媳身上,婆婆當然心里不爽了,就把兒媳當成強盜一樣了。
婆婆會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栽的樹,現在終于結果子,果子卻被兒媳摘去了。
婆婆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就看兒媳不順眼了,就排斥兒媳了。但她也知道這種想法是上不了臺面的,她就在家庭瑣事上找兒媳的麻煩,總是挑刺。
婆婆對兒媳這樣的態度,兒媳又不可能不懂的,所以婆媳之間就發生矛盾了。
好在后來張阿姨想通了,因為兒子的病,她不愿意失去兒子,所以從兒子的婚姻中退出了。
母愛之所以偉大,就在于無私奉獻,這種奉獻不單單是指物質方面,應該是指方方面面的。正因為母親的無私奉獻,兒女才會孝順母親,才會為母親著想。
但如果兒女連自己的生活都過不好,怎么去孝順父母?
父母不能因為自己的婚姻不如意,就把這個不如意的后果,轉嫁到子女的身上,否則子女的婚姻也會出問題的,那子女就過不好自己的生活了。
總的來說,如果生活條件允許的話,婆媳還是分開住吧!
現在跟過去不一樣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同了,年輕人和老人硬是要住在一起,很容易會產生家庭戰爭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