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之交,匈奴、東胡和月氏是當時我國北方地區勢力最大的三個民族,其中以東胡勢力最強,匈奴次之,月氏又次之。隨后,匈奴在其領袖冒頓單于的帶領下突襲東胡,東胡由于事先沒有任何準備而戰敗,繼而迅速分裂。隨即冒頓單于又“西擊走月氏,南并樓煩、白羊河南王,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由此,匈奴成為當時北方地區勢力最大的一個民族。東胡部落聯盟被匈奴打敗后,其內部民族分裂出來各自遷徙,開始了獨自發展的歷程。其中一支到達了鮮卑山,便因山為號,鮮卑族由此產生。
在東胡分散后,匈奴迅速壯大,他們不斷侵擾東漢邊郡,“殺略吏人,無有寧歲”。最終在東漢的打擊之下,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其中南匈奴內附、北匈奴西遷,鮮卑盡占匈奴故地,“稱兵十萬,才力勁健,意智益生”,并迅速發展起來,其“兵利馬疾,過于匈奴”。
鮮卑部落在首領檀石槐的帶領下,“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余,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網羅山川水澤鹽池”。建立起了鮮卑歷史上第一個部落軍事大聯盟。其時,在檀石槐部落聯盟中,不僅有由拓跋鄰和慕容等率領的鮮卑部落,亦有以宇文莫槐為代表的留居匈奴故地并自號鮮卑的匈奴部落,還有部分烏桓部落及其他民族部落加入其中。
為了實現對統治區域的有效控制,檀石槐借鑒了匈奴冒頓單于將統治區劃分為單于庭、左地和右地三大部,以單于掌管單于庭,左賢王、右賢王分管左地和右地的做法,并對該方式進行了改進,使之更適宜當時鮮卑族的實際情況。
檀石槐將整個統治區域分為東、中、西三大部,并使三部“割地統御,各有分界”,互不隸屬?!度龂尽肪砣稙趸铬r卑東夷列傳·鮮卑傳》注引王沈《魏書》載:
從右北平以東至遼,(遼)[東]接夫余、[濊]貊為東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彌加、闕機、素利、槐頭。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十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闕居、慕容等,為大帥。從上谷以西至燉煌,西接烏孫為西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置鞬落羅、日律推演、宴荔游等,皆為大帥,而制屬檀石槐。
檀石槐在三大部中,每部設三四位大人,分管所在地域的“邑落”。在當時的部落聯盟中,中部地區是整個部落聯盟的中心,也是鮮卑王庭所在地;東部是鮮卑族傳統的統治區,也是鮮卑勢力最集中的部位;而西部則是新近歸附的地帶,存在著匈奴殘余勢力。有鑒于此,在與東漢形成相持局面后,檀石槐出于軍事考量,對部落聯盟進行了重新調配,以起到維護和鞏固部落聯盟的作用。
檀石槐死后,其部落聯盟隨之瓦解,其中部分鮮卑部落逐漸發展壯大,并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主要包括拓跋部落聯盟、禿發部落聯盟、乞伏部落聯盟和吐谷渾部落聯盟等。這些部落聯盟也延續了檀石槐部落聯盟以地域為中心的特征,在部落聯盟中實現了不同民族的部落共同發展。其分部大人體制也為這些新型部落聯盟所繼承,以拓跋部落聯盟為例介紹如下。
拓跋祿官繼任部帥后,延續了檀石槐時期將部落分為東、中、西三部的做法,其“自以一部居東,在上谷北,濡源之西,東接宇文部;以文帝之長子桓皇帝諱猗 ?統一部,居代郡之參合陂北;以桓帝之弟穆皇帝諱猗盧統一部,居定襄之盛樂故城”。在拓跋祿官、拓跋猗 ?相繼逝世后,拓跋猗盧“遂總攝三部,以為一統”。拓跋部再度統一。
拓跋什翼犍繼任部帥后,仍延續這一做法,只是將原部帥直屬、居于王庭的部落作為其中的一部,與其他三部并列,從而將拓跋部落聯盟劃分為東、南、北、中四部,由于此時的烏桓已經成為“諸方雜人來附者”的總稱,“各以多少稱酋、庶長,分為南北部,復置二部大人以統攝之”。由于部落聯盟的中心在今山西北部,這一地區就成為南部大人所統治區域,并由王位繼承人拓跋寔君擔任南部大人,北部大人乃由拓跋什翼犍的弟弟拓跋孤擔任,其保障權力傳承的意味不言而喻。東部大人的擔任者乃拓跋部的姻親部落宇文和賀蘭部的部帥,中部是拓跋本部的直接控制區,其部落大人也分別是拓跋部的姻親廣寧王氏家族成員以及部落聯盟中“世典畜牧”“富擬國君”的庾氏家族成員。東部和中部大人也都與拓跋部帥關系密切,進而能夠保證部落聯盟的穩定。
鮮卑族的分部大人制,無論是三部大人還是四部大人,都是根據自身統治的需要設置,目的在于鞏固對所屬部落的控制,保證部落聯盟的領土安全,其部落大人的名稱也按照統治區方位設置,即多采用東、西、南、北、中等方位詞,其擔任者也由最初的從部落聯盟中選取勢力較大部落的部帥,變為部帥家族成員或與之關系密切者。分部大人身份的轉變,對于維系部落穩定和權力的順利交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由 郝莎莎 閆廣宇 摘編自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山西大同大學云岡文化生態研究院、大同平城北朝研究會 編《北朝研究(第十四輯)》之 楊昕沫 《鮮卑部落聯盟構成分析》。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7292-3
定價:185.00元
本書為北朝(含十六國與南朝)歷史研究論文集,共收錄15篇文章。分別從不同視角對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進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幾年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水平。本書可供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等相關研究者閱讀、參考。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