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誠經歷過長征,而且他又是最講真話的老干部,《黃克誠自述》中詳細描述了他所經歷的長征,從他的描述中,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長征的殘酷遠超我們的想象!
紅軍長征
蔣介石連續發動了4次對蘇區的“圍剿”,紅軍在毛澤東的作戰原則指導下,成功地粉碎了這4次“圍剿”。但第5次反“圍剿”開始后,毛澤東遭到了“左”傾中央的排斥和打擊,就連他的正確軍事方針和作戰原則也遭到了拋棄,李德這個教條主義者卻被“左”傾中央捧為“太上皇”,由其總攬紅軍的軍事指揮大權。
之所以把李德稱作教條主義者,是因為他指揮每一場戰斗,紅軍陣地上每一頂機槍的配備位置都必須絕對按圖作業,他不允許前線部隊有任何機動權,更不允許任何人對他提意見,這樣指揮無疑就是典型的瞎指揮。結果李德把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家當消耗殆盡,幾乎斷送了中央紅軍。
紅軍越打越弱,根據地越打越小,到了后來,中央紅軍無法在蘇區立足,不得不放棄經營了七八年之久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艱苦的長征。但詭異的是,“左”傾中央并沒有明確傳達要長征的指示,黃克誠是從張聞天發表的文章和博古的報告中,察覺了“左”傾中央有放棄蘇區、向外轉移的跡象。
于是,黃克誠趕緊到紅三軍團醫院里動員傷病員立即出院,準備隨部隊轉移,當時紅三軍團的傷病員大約有1萬余人,他們對部隊馬上準備轉移一無所知,絕大多數傷病員不想或者不能出院,只有少數人很快出院歸隊了。后來,那些沒有跟隨部隊轉移的傷病員大部分被敵人殺害。
“左”傾中央作出長征的重大決策比較倉促,部隊都是剛從火線上拉下來就匆匆上路,瞿秋白、何叔衡等一批名聲很大、在白區很難立足的同志沒能隨主力紅軍行動而留在了蘇區,結果相繼遇害,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部隊后來也遭受重大損失,這些重大損失完全是“左”傾中央的錯誤決策造成的,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長征開始時中央紅軍有86,000多人,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左右齊頭并進,中央和軍委縱隊在紅三軍團之后跟進,紅五軍團是全軍的后衛,走在最后面。其中黃克誠所在的第四師是紅三軍團的先頭部隊,走在最前面,師長是洪超,政委是黃克誠。洪超十幾歲就參加紅軍,也參加過南昌起義,身經百戰,能力極強。
在洪超和黃克誠的指揮下,第四師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斬關奪隘,為后續大部隊突破敵人的封鎖線打開了前進道路。但第四師在信豐一線擊潰國民黨軍陳濟堂部,于10月21日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時,師長洪超不幸犧牲,由張宗遜接任師長。隨后紅三軍團西渡贛江,于11月8日突破了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
黃克誠
1934年11月15日,紅三軍團繼續突破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進至廣西界首,敵人察覺紅軍西進意圖,就利用湘江這道天然障礙,構筑了第四道封鎖線。這時,紅軍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左右有桂軍和湘軍夾擊,后面有蔣軍主力尾追,強渡湘江成了紅軍的唯一生路。
11月27日,紅一、三軍團先頭部隊各一部在廣西的興安和全州之間突破了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渡過了湘江,控制了界首至覺山鋪之間的渡河點,為后續大部隊渡過湘江創造了有利條件 。但在這個關鍵時刻,敵我雙方為反復爭奪渡河點展開了猛烈的戰斗,紅三軍團在灌陽遭遇的是桂系敵軍,這一仗打得很艱苦。
紅一軍團為了掉頭對付湘軍之敵,把界首的防務移交給了紅三軍團,奉命接收紅一軍團防務的正是黃克誠。紅一軍團軍團長向黃克誠交代任務和敵軍的情況后,叮囑黃克誠,必須要過江在南岸構筑防御陣地,以阻止桂軍之敵側擊,掩護我軍主力和中央軍委縱隊渡過湘江。
張宗遜率第四師趕到界首,他和黃克誠就按照紅一軍團軍團長的吩咐,在湘江南岸靠近山麓之處布防,很快就與桂軍打了一場惡仗,這一仗紅軍遭遇很大損失,其中第十團團長沈述清犧牲,師參謀長杜中美接任團長后也犧牲,很顯然,“左”傾中央選擇走廣西的錯誤決策是造成部隊慘重損失的重要原因。
界首一戰,中央紅軍遭受的傷亡是空前的,損失不下于2萬人。中央紅軍在廣西境內走了大概有10來天,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和桂系敵軍緊張的戰斗中度過。紅軍通過湖南通道,接著進入貴州黎平,到這時,中央紅軍主力已經損失過半。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
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候,毛澤東就軍事路線的是非問題先后同王稼祥、張聞天等幾位中央領導人交換意見并取得他們的支持。于是,1934年12月18日在黎平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正式決定中央紅軍改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挺進。當時,毛澤東首先提出要考慮的是解決軍事路線和軍事指揮問題。
1935年元旦,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猴場召開會議,決定北渡烏江。突破烏江后,紅軍于1935年1月7日攻占遵義城和桐梓。1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遵義會議。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獲得了周恩來、王稼祥和張聞天等人的支持,圓滿地解決了軍事路線問題。
遵義會議批判了博古和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嚴重錯誤,通過的《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肯定了毛澤東在領導紅軍長期作戰中形成的基本原則,并決定立即恢復過去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保持高度的機動性,以便粉碎敵人的新圍攻,創建新蘇區,爭取革命戰爭的新勝利,并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會后,中央政治局常委進行了分工,張聞天為總書記。毛澤東、周恩來和王稼祥組成軍事指揮小組,全權負責處理最緊迫的軍事指揮工作和紅軍的作戰行動。遵義會議是長征以來紅軍扭轉命運的關鍵一步,是黨和紅軍發展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讓廣大指戰員在迷茫之中看到了光明,增強了信心。
抵達陜北的毛主席
1935年1月下旬,中央紅軍主力在赤水河邊的土城與川軍劉湘部打了一仗,這一仗紅軍沒有打好,受到一些傷亡。不得不改而向西一渡赤水河,向敘永、古藺前進。各路敵軍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突然掉頭東進,向敵人力量薄弱的桐梓、遵義地區進攻,二渡赤水河。2月28日,中央紅軍再次攻克遵義城。
在婁山關和遵義城兩次戰斗中,紅軍受到不小的傷亡,第十二團政治委員鐘赤兵和參謀長孔權都在戰斗中身負重傷,腿被打斷。那時候部隊沒有麻醉藥品,鐘赤兵咬著牙鋸掉了一條腿。本來像他這樣重傷員要就地寄養起來,但他說什么也不肯留下,憑著身強體壯和強大的意志力,不久就能騎馬,還跳躍自如。
第二次攻打遵義時,紅三軍團的參謀長、27歲的鄧萍不幸犧牲。很快,蔣介石調集吳奇偉和周渾元兩個縱隊向中央紅軍發動反攻,此時,擔負阻擊敵人任務的是黃克誠和張宗遜率領的第四師縮編后的第十團,張宗遜要黃克誠守在山頭陣地上,他和參謀長鐘偉劍率主力追擊潰退之敵。
敵軍發現紅軍追擊部隊兵力并不多,就穩住陣腳,重新調整部署,反過來攻擊紅軍的追擊部隊,追擊部隊吃了很大的虧,張宗遜腿被打殘,鐘偉劍英勇犧牲。潮水般的敵人涌向黃克誠守著的山頭陣地,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紅一軍團抄了敵軍的后路,很快就把敵人給打垮了,這才反敗為勝,殲滅敵人2個師8個團。
這一仗取得很大的勝利,也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打亂了蔣介石的追剿部署。黃克誠到遵義城后,從報紙上看到了方志敏、尋淮洲、劉伯堅等同志被俘、犧牲的消息,報紙上還刊登了湘鄂贛省委書記陳壽昌、軍區司令員徐彥剛犧牲的消息,大家這才知道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部隊損失有多嚴重。
在毛澤東的指揮下,中央紅軍接著三渡、四渡赤水,佯攻貴陽,調動敵軍,成功渡過金沙江,終于徹底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性的勝利。成功搶渡大渡河后,中央紅軍翻過夾金山,終于在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沒料到,兩軍會師沒多久,張國燾就鬧起了分裂。
由于張國燾拒不執行中央作戰命令,延誤了軍情, 害得中央紅軍在黑水、蘆花地區被迫滯留了一個多月時間,食物吃盡,體力拖垮。不得不翻過一座較大的雪山“沙窩山”,一路上不少紅軍戰士死在路邊,慘不忍睹。為了爭取紅四方面軍北上,中央一方面說服教育張國燾,一方面把兩軍混合編隊,繼續北上。
最艱苦、兇險的是時間長達一個多星期的過草地,草地氣候異常惡劣,紅軍食物奇缺,很多身經百戰的英雄沒有在戰場上倒下去,卻在過草地時因體力不支而死去。一路上死亡的人越來越多,后邊的人不用向導,只要順著絡繹不絕的尸體,就可以準確地找到行軍路線,數不清的紅軍戰士葬身于草地,為革命捐軀。
這就是紅軍長征的殘酷:先是因為“左”傾中央的錯誤領導和決策而讓紅軍蒙受慘重損失,遵義會議后雖然有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但紅軍仍然要在生死邊緣苦苦掙扎——不僅僅要從敵人的圍追堵截和槍林彈雨中活下來,還要同張國燾的分裂行徑進行斗爭,為此,紅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1935年10月19日抵達陜北長征結束時,中央紅軍只剩下了7000人左右。
參考書目:
《黃克誠自述》:黃克誠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