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本是漢朝四郡故土,只是因為后世國家不昌,慢慢地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管制,如果我以精兵數萬進攻遼東,再以海軍輔佐從蓬萊北上平壤,兩路齊進,拿下高麗簡直是易如反掌,只是戰爭開啟后,苦了我大唐的百姓,以至于蕞爾小國屢屢挑釁,視我天朝如無物。”
在李世民的心中,征服高麗始終是他作為天可汗最看重的任務之一。
很顯然,李世民比楊廣更有資格說出這樣的話,自從太原起兵以來,李世民在戰場上鮮有失敗,薛仁杲、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哪一個不是身經百戰的戰場宿將,卻一個個的倒在了他的面前,李世民堅信,小小的高麗絕不是他的對手。
漢四郡被高歷占領
李世民親征高麗
可是,大唐江山的北邊、西邊強敵遍布,突厥、高昌、龜茲以及新近崛起的薛延陀部讓李世民暫時無法分心,直到高麗爆發了嚴重的內訌,淵蓋蘇文弒殺了高麗王高建武,無視李世民的反對出兵進占大唐的藩屬國新羅后,時機終于來臨了。
這原本是一場類似于李靖攻吐谷渾、侯君集滅高昌似的戰爭,唐軍投入的兵力也不大,總共十萬人,其中還有四萬海軍駐扎在蓬萊,相比較于楊廣動輒百萬級別的戰斗人員,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可是,李世民不顧一切反對意見的加入無疑將這場戰爭提升到了最大級別,皇帝御駕親征無論是在任何朝代,都是最值得關注的熱點。
大唐的子民期待著他們的天子延續戰無不勝的神話,李世民也希望借此勝利一掃先前太子風波的烏云。
長安城交給他最信賴的宰相房玄齡,新任太子李治則坐鎮定州,十八年來第一次穿上戎裝的李世民帶著長孫無忌、李勣向高麗開赴。
李世民親征高麗
攻滅遼東城
初戰柳城,拉開序幕,再戰懷遠,銳不可擋,三戰蓋牟,所向無敵。李勣在戰場上出神入化的指揮藝術展現的淋漓盡致,遼東震動,高麗惶恐。
與此同時,天可汗手下的異族契丹、靺鞨也在營州都督張儉的率領下參與到這場滅國戰爭中,海軍統帥張亮從蓬萊北上,直插遼東半島,進駐卑沙城,高麗外圍的重要據點全被拔除,只能依靠堅不可摧的遼東城。
隋煬帝傾盡百萬兵力未能攻下遼東城,不得不讓宇文述繞到其后進攻平壤,結果遭至慘敗,成為敲響大隋滅亡的喪鐘。
如今,李勣的大軍也已經將遼東城團團圍住,淵蓋蘇文的援兵源源不斷的向遼東奔馳,李道宗以四千兵力迎戰高麗援軍四萬人,斬殺一千余人,迫使援軍后撤,這是李世民引以為傲的戰績和能力。
無論是滅突厥、高昌還是吐谷渾,大唐派遣的部隊都要遠遠少于敵軍,卻屢屢以少勝多,憑借的就是領先于世界的先進武器和強悍的單兵作戰能力。
面對高麗,大唐士兵依然可以用最少的犧牲打出一場最漂亮的戰役。
為了拿下遼東城,李世民親臨前線指揮,在連續不間斷的進攻下,借助突然而起的暴風,最終攻克遼東城,拿下了高麗的遼東門戶。
攻占遼東城
李世民會戰高延壽
遼東城失陷,對于高麗其余城池的守將影響非常大,有些不戰自潰,有些畏懼而降,短短幾日內,遼東半島就只剩下安市城這唯一的一座軍事重鎮,攻克安市城,其余小城便不足為懼,唐軍就可以跨過鴨綠江,直奔高麗的腹地,平壤。
但是,唐軍在安市城下止步不前了。
淵蓋蘇文傾全國之力,組織了十五萬兵馬前來支援安市城,比唐軍還要多出兩倍有余,而跟隨張儉一起作戰的靺鞨的三千兵馬也被高麗收買,調轉槍頭對抗大唐。
會戰高延壽
十五萬兵馬,發動一場滅國戰爭都已經綽綽有余了,更何況對抗遠道而來的6萬唐軍,高麗統帥高延壽對于戰勝李世民滿懷期待,兵力上強大的優勢讓他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打仗靠的是腦子!虎牢關前,李世民三千兵馬大破竇建德十萬大軍也僅僅過去了二十年的時間,如今的唐軍,戰斗力更強,武器更先進。
如果高麗采取守勢,派遣少量的奇兵不斷襲擊唐軍的后方,是很有可能將李世民逼回中原的,但高延壽就像李世民給他的定位一樣,無勇無謀,匹夫而已。
妄想一戰將李世民擊潰,活捉大唐皇帝,這個想法,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戰爭一開打,高延壽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戰爭是聰明人的游戲,他能想到的只是將十五萬大軍握成拳頭跟李世民一決雌雄,而李世民早已經分兵多路,從四面八方將高麗軍團團包圍。
高麗士兵在臨死前,或許都在想,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
在這場對高延壽的包圍戰中,李世民最欣慰的不是大破高麗十五萬兵馬,活捉高延壽,而是他發現了一個白袍勇將,薛仁貴。
本想穿著奇裝異服,吸引將軍注意的薛仁貴萬萬沒有料到,他的英勇恰好被觀戰的皇帝李世民看到了,在大唐功臣元勛已經逐漸凋零,后輩中大多又是紈绔子弟的年代,薛仁貴的異軍突起是大唐最寶貴的財富。
薛仁貴
圍攻安市城
高延壽兵敗,安市城后的高麗已經亂作一團,人人都在思考著是做亡國奴還是奮起一搏,如果此時李世民采納李道宗的建議,以五千精兵繞過安市城,趁高麗后方不穩之機突襲平壤,或許這場戰爭已經提前結束了。
可是,巨大的勝利讓李世民盲目的自信,他自認為可以平推安市城,一步步地奪取高麗所有的城池,接受萬人的頂禮膜拜,根本不用采取奇襲的方式,更何況,繞到敵后的危險非常大,陸上補給線延長且容易被切斷,李世民并不愿意冒這個險。
既然不能繞道,那就只能去攻打,安市城就像一個鑲在地上的釘子一樣,任憑風吹雨打,火烤煙熏,仍舊一動不動,從入夏到深秋,唐軍在安市城前已經呆了足足兩個多月,卻未曾攻占安市城一寸土地。
修建土山
唐軍無奈,李世民卻想到了一個人,昔年高歡進攻玉璧城時,因為攻城困難,便采用筑土山的方式,建造一座比城池還要高的土山,將投石機放在土山上,居高臨下,破城簡直是易如反掌。
李世民不會不知道,高歡在玉璧城下失敗了,但他堅信安市城不會是第二個玉璧,他們沒有能力加固城池,持續保持對土山的高度優勢。
安市城的確沒有那個能力,眼看著唐軍的土山一天天增高,高麗人惶恐至極,此刻還能站在城墻上拿著武器,完全是李勣的那句破城之后,全部坑殺給嚇得。
既然城破必死,那就只能想方設法地保住安市城了。
單純的依靠人力顯然擋不住大唐的兵威,但是,此時的高麗或許仍有上天的眷顧,耗費六十天建造的土山竟轟然倒塌了。
土山一倒,再想重新建造一座已經是天方夜譚了,寒冷的冬季已經到來,河面開始結冰,糧草也進入短缺的狀態,更重要的是,來自北方的薛延陀部蠢蠢欲動了,對于大唐的覬覦,他們從未放棄過。
李世民不得不離開這個一生當中的滑鐵盧,安市城下,大唐軍隊整齊有序地撤退,高麗人并不敢追擊,防守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李世民對安市城守將十分欣賞,臨走時留下了大量的絹布作為他英勇抗擊敵人的褒獎。
李世民無奈撤軍
一場不算失敗的遠征
征伐高麗的這場戰役雖然算不得勝利,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除安市城外,幾乎占領遼東半島,以兩千人的陣亡斬殺了高麗數萬人,并將高麗軍中大量俘虜、投降的軍官安置在中原地區任職,尤其是遷移了遼東半島地區七萬百姓,留給高麗人一座座空城,對于高麗的無形傷害是非常嚴重的。
從戰略上看,卻是失敗的,李世民發動的是一場滅國戰爭,而不是攻城略地戰,深陷在安市城讓他第一次品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當然了,蕞爾小國臆想中的安市城下射瞎李世民一只眼睛并不存在,這不過是無能的幻想罷了,就連這種幻想都是非常可笑的,因為高氏高麗跟他們根本沒有什么關系,高氏高麗發源于中國東北,消滅扶余國后開始進入朝鮮半島,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