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剛過6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成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位獲獎者之一。自2000年啟動評選以來,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的獲獎者不超過兩人,共有37人獲獎,平均年齡超過80歲,薛其坤是無疑是最年輕的大獎得主。
楊振寧先生曾說過,薛其坤教授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物理學家”。可誰曾想,這位從山東沂蒙山走出來的世界級大師,起初的就學路并非一帆風順,他曾3次考研,讀研5年內沒出過任何成果,甚至沒有寫一篇像樣的博士論文。
1963年12月,薛其坤出生于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一個貧困的山村,也許是因為貧窮,他早早地懂得了只有依靠知識才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求學就一直十分刻苦,1977年14歲的他就考上了當地最好的蒙陰一中。
上高中后,薛其坤更加努力,1980年考上山東大學光學系激光專業,沒想到的是,4年后大學他被分配到曲阜師范大學物理系工作,當了一名令人羨慕的大學教師。但薛其坤的志向遠不止當一名教師,他的目標是當一名物理學家。
從到曲阜師范大學當老師的第一天起,薛其坤就定下了考研的目標。可考研的路并不平坦,1984年底,他第一次考研,因數學只得了39分而落榜;1986年他準備2年后第二次考研,可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優勢科目物理發揮失常;1987年第三次考研,他終于考上了心儀的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略顯遺憾的是,薛其坤讀研的前5年,幾乎沒有像樣的科研成果,甚至沒有寫出一篇令人滿意的博士論文。從1987年9月起連續7年,薛其坤都在中科院物理所學習并獲得博士學位,隨后他曾在日本東北大學、美國北卡萊羅那州立大學、瑞士IBM蘇黎世實驗室、香港大學等學習交流,直到2005前都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正所謂厚積薄發,博士畢業后薛其坤在科研之路疾步前行。35歲就晉級教授,并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4年6月擔任國家納米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2005年11月年僅42歲的他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2006年4月,薛其坤進入高校系統工作,先后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副主任、北京郵電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等,直到2020年12月,出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49歲時,薛其坤就提出界面高溫超導,50歲從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稱為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2016年9月,薛其坤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獎金100萬美元;2017年1月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之一;2020年2月獲菲列茲·倫敦獎,成為全國第一個也是亞洲地區第二個獲此殊榮的科學家;2020年10月,他走進中南海主講“量子力學”。
從清華大學副校長到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將更多精力用在學校管理上,推動南科大成為雙一流大學,并向世界名校邁進。作為一名曾在師范大學任教的一線教師,薛其坤熱衷科普,2022年他出任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創新聯盟首屆理事長,曾深入到10所所中學開設講座,影響了數千名中學生,開啟青少年的科研之夢。
如今,薛其坤院士這艘從“沂蒙山區駛出的小船”,走向世界物理學舞臺中央,再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眾多青少年的榜樣。他的下一個獎項,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
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