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書法季
夏至時節,萬物繁盛。“英雄城市 筆墨生輝”2024首屆武漢書法季6月24日大幕開啟。飄著墨香的“季”風,將在未來一個月吹拂三鎮。全國400多位書法名家齊聚武漢,書法國展亦將隨之來臨。
從去年秋天的文學季到今年夏天的書法季,武漢以“季”為媒,搭建文化名家與武漢人心與心溝通交流的平臺,探索讓文化藝術融入城市脈絡、走進市民生活的路徑。
PART 01
楚簡浪漫書風
傳揚千年風雅
連日來,一批書法名家陸續抵漢,全市50余場各類書法活動接踵上演。其中,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進京展(湖北·武漢巡展),系國家級書法展覽首次落地武漢。
武漢市文聯副主席、江漢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柳國良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國展的到來,是對武漢當下文化生態的肯定,更是對其千年傳承的珍視。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文字書寫傳統源遠流長。武漢自盤龍城建造起,便有諸多文字書寫藝術流傳于世。在紙張普及之前,簡牘為書寫的主要介質。楚簡上的文字,出自民間普通人的手跡,書寫率意,自然流暢,字體風格多樣,使此地書法之始,即呈現出率性而多彩的面貌。
1965年,荊州江陵望山大墓發現楚簡,至今,武漢及其周邊仍不斷有新的楚簡破土而出。竹木無言,文字有意,這些穿越時光而來的文字形象,為當今書法史研究帶來了前所未見的文字氣象。
“游觀·雅集”武漢美術館6號美育空間。葉飛艷 攝
湖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孟慶星在《中國書法全史·湖北卷》一書中寫道:楚簡,屬于古文字書法范疇,主要是為了實用的記錄。楚簡在筆法上有初步的點畫意識和點畫形態,就行筆來說,或側鋒或中鋒,但以側為主。從行筆的曲直來看,或為直線,或為曲線,但以曲線為多,給人靈動之感。
去年,湖北省書法院楚簡書法研究中心在武漢成立,加強了對楚簡的研究,“武漢是楚簡研究和傳播的重要城市”。
湖北省書法院副院長樊利杰介紹,楚簡獨領風騷,展現了中國書法的南方氣質。楚簡書法蘊含了楚文化的基因,反映出先秦楚人的浪漫與唯美。兩千年前的楚人書寫仍契合當今書法藝術規律。
拋開文字的表意層面,僅以書法視角觀之,楚簡文字充滿了楚文化瑰麗、奇譎、浪漫、神秘的個性,其造型之美,為當代書法家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是武漢和湖北書法的雄健根脈。
湖北省博物館是戰國秦漢簡牘最為重要的收藏單位之一,藏有2300多枚簡牘。目前正在館內展出的睡虎地秦簡是我國最早發現、公布字數最多的秦簡。此外,曾侯乙墓竹簡是考古發現中時代最早的竹簡 ;郭店楚簡,改寫了中國學術思想史;家書木牘,則是我國最早的家信。
武漢書法季期間,全國“當代楚簡創作”學術研討會將同步在漢舉行。浪漫飄逸的楚簡滋潤著武漢這座城市的文化氣質。
武漢的書法史是一部自楚簡始,由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的篇章。自春秋戰國以來,王羲之、李邕、米芾、蘇軾、黃庭堅等歷代書法家,都在湖北武漢留下了重要的書法印跡。
魏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曾在武昌為官六年。此期,他潛心研習書法,為他日后成為中國書法一代宗師奠定了基石。
江夏是唐朝大書法家、行書碑文大家李邕的故鄉。李邕開創了唐代行書新風,迄今,武漢市內仍留有關于他的大量遺跡。
宋代書法以“尚意”著稱,荊楚大地是尚意思潮和創作實踐的重要源頭和傳播區域。北宋書法家米芾是襄陽人,他的《三吳詩帖》《法華臺詩帖》等,既集古求取古雅,又充滿創新審美追求,八面出鋒。
米芾曾游歷武漢,漢陽古琴臺有相傳為米芾所書的“琴臺”二字方碑,石臺四周以石欄圍砌,鑲嵌著一系列清代浮雕。黃鶴樓公園內有《米芾拜石》銅雕像。
琴臺碑上“琴臺”二字為宋代書法家米芾手跡。劉斌 攝
明清兩代,董其昌、石濤、鄧石如、張之洞均任職、活動于荊楚,對武漢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書法家楊守敬,在書法理論研究上卓有建樹,在清末推崇碑學的同時,提出“碑帖互融”的主張,至今影響深遠。
如今,在湖北省博物館藏有楊守敬的書法真跡,在湖北省圖書館有他生前收藏的古籍善本,在漢陽古琴臺有他題寫的碑文。
董其昌的《仿巨然行書跋》卷為武漢博物館館藏品,書法飄逸靈動,轉、折、頓、按井井有法,筆勢縱橫捭闔,極具氣勢。
武漢博物館還館藏有其他眾多書法家的精品。如,鄭燮《行書節錄懷素自敘帖》軸,完美地展現了板橋書法“真氣、真意、真趣”的風格,彰顯了藝術家狂放不羈、無拘無束的個性魅力。
上圖:董其昌《仿巨然行書跋》卷,下圖:鄭燮《行書節錄懷素自敘帖》軸。來源于武漢博物館官網
武漢地踞長江中游,是南來北往、西行東去的要地。古代的書法家游歷四方,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在柳國良看來,這些書家在武漢的駐留,對書法在武漢的發展傳承起到了推動作用。正是一代又一代書法家及其作品的層層累積,會聚了武漢風雅,加重了楚地浪漫瑰奇的文化氣質。
PART 02
筆墨長江穿城
文氣浸潤武漢
劉斌 攝
在武漢,黃鶴樓、寶通寺、晴川閣等名勝,以匾額、楹聯和刻石傳承古跡,彰顯各派書法。市民、游客每每經過,都會得到來自千年和當代的書香潤澤。
連日來,記者走訪各處,拜訪名家。筆走龍蛇之間,一座詩意與唯美的城市躍然眼前。就在當下,書香文墨“潤物細無聲”,浸潤提升著城市的韻味。
武漢市文聯委員、武漢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張助剛介紹,書法見證著武漢城市繁榮,風靡一時的“永基體”書法成為武漢的一段記憶。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書法家周永基名傾一時,各方紛紛求字。他的“解放公園”“老通城”“武漢豆皮館”“天安大酒店”等書法牌匾,充滿時代的烙印,其遒勁、生動的筆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90年代,解放公園牌匾。周永基作品
80年代,武漢豆皮館牌匾。周永基作品
周永基利用書法線條、工藝筆繪等多種形式,讓書法藝術更接地氣,融入生活。他書寫的招牌,粗略計算破萬個,這是極少有的文化現象。老武漢人稱周永基的書法為“永基體”,并將其冠以“招牌大王”的雅號。
如今,三鎮各式書法招牌,仍留有本地書家題寫的傳統。武昌區水果湖東三路,沿街20多家店鋪招牌由武漢本地書法家題寫,楷書、行書、隸書等不盡相同,墨色鋪染與市井煙火交融,盡顯武漢的文化氣質。
地方水土滋養,是武漢書法的源流特色。兩江一樓,是厚重武漢的魂魄和心念所在。
劉斌 攝
武漢當代書法家徐本一12歲隨父母來到武漢,求學、工作、生活至今。徐本一自稱與水有緣,從少年時就很喜歡看江水,武漢或溫和或冷峻或燦爛閃著銀光的江水,成了他審美的一種啟蒙,后來筆墨成了他心底的江水。
楚文化孕育了屈原的浪漫、楚辭的風騷,這深深影響了徐本一的書法創作。他從楚簡、秦簡等考古資料中挖掘書法新的境界,融碑入帖、別開生面,對楚簡文字進行重新解讀與再造,作品更加寫意、瀟灑。今年夏天在武漢美術館(漢口館)展出的“江水沛兮——徐本一書法研究展”讓觀眾從中品讀到,徐本一對中國書法古典之美的傳承和對楚風漢韻新書風的開創。
徐本一書法研究展。葉飛艷 攝
上倚銀河,下臨江流,黃鶴樓是歷代文人登高望遠的勝地,亦是一塊薈萃書法藝術的寶地。
2023年,黃鶴樓喜迎1800歲生辰,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樊利杰在榮獲中國書壇第五屆“蘭亭七子”稱號后,在黃鶴樓首次舉辦個人展,50多件展出作品皆書寫同一內容——《黃鶴樓記》。
諸多游客前來觀展時,從頭到尾吟誦《黃鶴樓記》多遍。樊利杰說,書法的魅力,不僅僅在于書法技巧的展示,更在于書寫真誠的情感、真摯的生活以及自己熱愛的城市。
李子云 攝
今年3月29日,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中,湖北26人入展,武漢11人上榜。其中6人參加此次在漢舉行的全國第十三屆書法篆刻展覽進京展(湖北·武漢巡展)。武漢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秦元昌說,學習書法,不僅是技藝的磨礪,也是文化的學習,在一筆一畫中,他領悟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次書法季還將重磅推出“漢上書風”系列展,梳理武漢書法名家,呈現青年書法力量。活動期間,將陸續推出黃德琳書畫印個展、懷古思幽——張少華書法展、《周永基藝術人生》首發式暨座談會、第十三屆書寫大武漢暨第十四屆武漢書法篆刻作品展、武漢市第五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等,集結“書法漢軍”力量再出發。
PART 03
書法藝術長青
審美走進生活
書法美育進校園。周根 攝
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的楚簡,書寫著中華文明;陳列在大街小巷的匾額,凝結著傳統神韻;活躍在書法藝術里的年輕人,是行走的中國文化。
6月21日晚,黎黃陂路上,“00后”黃新元開設的書法工作室里,4名小學生冒雨如約而來。黃新元23歲,剛剛大學畢業,大二時就在黎黃陂路上開辦書法工作室,而今跟隨他學習書法的學生有40余名,從5歲孩童至60多歲的退休市民,還有外國友人帶著小孩前來。黎黃陂路一家文創店特意找黃新元定制了一批寫有“武漢”主題的書法扇子,深受游客歡迎。
書法美育進校園。周根 攝
在武漢,書法學習極為普遍。書法美育走進了16所大中小學校,青少年于筆墨流轉間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對中華文明的熱愛。
每場書法美育進校園活動,大中小學生們現場揮毫,書法家導賞點評,從瓦當拓印到書寫團扇,從創作“書法粽”到制作古風書簽……紙墨意趣演繹漢字魅力,書法可欣賞、可感知、可參與,拓寬了書法傳承的視角。
黃鶴樓每年元旦都有百人方陣書畫迎新。今年元旦,中外學生一同拿起毛筆書“龍”寫“福”,眾多游客亦被感染,拿起毛筆加入了書寫。
每年春節,“迎新春寫春聯送萬福”是江城一景。今年的春節,書法家和AI到社區現場寫送春聯,展現了這個城市科技創新與文化惠民的有趣景觀,興之所至,亦不乏愛好書法的市民揮毫潑墨。
書法在武漢,是貼地的。江灘為紙,江水作墨,每逢江畔蘆荻花開之時,地書大賽將書法從書房搬到江邊,已成為武漢人專屬而固定的“過節記憶”。日常,江灘和公園也時時見到提筆在大地上書寫的身影。
李永剛 攝
中華文明歷來把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城市發展的浪潮中,文化也始終閃耀著光芒。
去年10月25日至11月25日,“英雄城市 文學先鋒”2023武漢文學季,莫言、李敬澤、吉狄馬加、蔣子龍……一批全國文學名家結伴而來。文學之季,夢想與寫意抵達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
今年6月24日至7月24日,“英雄城市 筆墨生輝”2024武漢書法季,全國書法名家江城行為前行者書寫,與書寫者同行。文墨飄香的城市之夏,靜候每一位知音共敘。
即可查看電子版
EDITOR編輯部
采寫 黃麗娟 葉飛艷
編輯 程佳怡
CONTACT US
發現更多好玩的我們
@長江日報旅游
@好玩武漢
@好玩武漢
@好玩武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