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溫度紀」原創內容
刷短視頻時,我無意中發現一個滿身黃金的杯子,叫金甌永固杯,是清代皇帝的專用飲酒器,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但是,它不是真品,而是仿制品。
誰在制造仿制品呢?
我查詢才知道,有人專門在制作類似的仿制品。由此,專門有一項非遺技藝叫做鏨刻。它是手藝人利用金、銀、銅等金屬材料的延展屬性,用工具一點一點刻出圖樣的一項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有三千多年的傳承。
古時候,由于材質稀缺,鏨刻出來的工藝品大多是王公貴族才能使用,平民老百姓無福享受。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互聯網降低信息壁壘,百姓也有機會使用鏨刻藝術品了。
我關注的點并非完全是鏨刻技藝,還有技藝背后的人。我聯系到一位叫楊銳的老師傅請教鏨刻藝術,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北京一級工藝美術大師”,從業已經有54年,一輩子都傾盡心血在鏨刻藝術上。
當互聯網浪潮推到他面前時,他相當欣喜,“通過網絡看到各種元素,我們的作品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傳播出去。”這為他帶來了更廣泛的名聲和學生,在他的工作室里,我看到了傳統非遺技藝生機勃勃的另一面。
歡迎點擊視頻觀看、轉發楊銳的 故事。
01
會客
6月7日,北京通州的工作室內,學員們都埋著頭,用工具一錘一錘地敲擊著銅板,練習鏨刻技法。學員們的學習進度不同,有的剛起步,正練習基礎的直線、曲線、鏨圓;有的已能鏨刻出簡單的花草圖案。
我第一次見到楊銳時,他正站在一名學員身旁指導。他說,做東西首先要自己琢磨,然后再與師傅交流,看看自己的想法和傳統方式有什么區別。“所以,你學東西要能舉一反三,必須大膽想,大膽問。”他講得專注,學員也聽得認真。
盡管工作室內不時響起“當、當、當”的敲打聲,也無法掩蓋他洪亮而有力的聲音。看到他如此精神矍鑠的狀態,任誰也不會相信他已經70歲了。
楊銳是一位金工鏨刻技法傳承人,曾制作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極站“長城站”站標,參與復制了“清乾隆金嵌寶金甌永固杯”和十三陵地宮出土文物“翼善金冠”,并被故宮博物院聘為首席技術顧問。
楊銳雖早已到了退休年紀,但他對退休生活有著不同看法。他說:“我并無其他嗜好,若選擇退休,那無異于虛度光陰。”幾十年來,他保持著規律的作息,每天晚上十一點睡覺,凌晨四點半起床,中午再休息一小時。他認為唯有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近年來,他熱情投身于教育事業,渴望將畢生所學傳授給更多人。所以,在兩年前他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銳鏨堂”。與此同時,他還通過網絡直播分享經驗,傳授工藝技法。如今,他的日程被安排得十分緊湊,卻也樂在其中。
正在練習鏨刻基礎的學員們 溫度紀拍攝
6月14日,我再次踏入“銳鏨堂”的大門。時隔一周,這兒匯聚了不少新面孔,工作室內座無虛席。然而,我環顧四周,卻未能尋得楊銳的身影。一位工作人員告訴我,楊銳正在辦公室里會客。據了解,這些客人有意投身貴金行業,卻苦于投路無門,因此不遠千里前來向楊銳求教。
“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創立品牌、做自己的產品。”其中一位客人坦言,一開始他們對傳統花絲鑲嵌工藝一無所知,只知道一些渠道可以提供制作快且工費低廉的產品。在追求效率的當下,他們很容易被這種表象所誤導。但隨著行業發展,他們意識到消費者將更偏愛個性化的產品。此次來訪,一是想聽聽楊銳的意見,二是希望尋求一個合作的機會。
實際上,時常有企業慕名前來拜訪楊銳,與他深入交流行業信息。對于行業內的種種疑惑,楊銳總能給出富有建設性的見解。他也時常收到現場授課的邀請,對此,他總是積極地給出回應。
然而,也有企業提出特殊的合作要求。比如,曾有公司提出為楊銳的作品免費拍照,并制成全息效果圖,但希望買斷這些照片的使用權。面對這樣的提議,楊銳堅定地拒絕了。
他認為,這樣的合作束縛了自己的創作自由。“我一直堅守著將所有作品向公眾展示的原則,若被買斷,就完全違背了我創作的初衷。”
02
“我不抽煙、不喝酒、也不喝茶”
楊銳與鏨刻技術的緣分,要從童年的興趣說起。
小時候,楊銳的玩具幾乎都是他自己手工制作的,使用的工具是一把小刀。他告訴我:“我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做手工,二年級就參與做飛機、建筑模型,后來還做過小手槍模型。只要是我喜歡的,自己基本都能做出來。”
由于父母喜歡繪畫,楊銳受到父母的影響很深。“他們在單位畫過板報,還負責過舞臺設計。我小時候就經常跟在他們身邊,拿著他們畫小樣照著練習,久而久之自己就喜歡上繪畫。”他回憶說。
可以說,他的興趣愛好與后來的工作,形成了一個巧妙的對接。
1970年,16歲的楊銳中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花絲鑲嵌廠,主攻金屬鏨刻技藝,從此,他與“燕京八絕”之一的細金工藝結下不解之緣。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上的職業越來越多樣化,人們選擇的出路也多了。所以,行業里許多人開始轉行,做起了買賣,而楊銳卻未有分毫動搖。當年,與他同批入廠的十幾人中,除他之外,僅一人還在這行繼續堅守。
從藝至今,楊銳曾先后師從吳振英、宗立華等22位業內名師,汲取各家所長,精進自身技藝。然而,他不僅僅局限于繼承傳統技藝,還勇于創新。
他在繼承中國傳統金屬鏨技法基礎上,將諸多文化元素融會貫通,創新性地形成了獨具個人風格的“楊氏鏨刻”特色。他獨立設計研發的《圖形金屬鏨刻工具》(錦底鏨刻工具)榮獲了兩項國家級發明專利,被《中國實用科技成果大典》收錄。他是金屬鏨刻領域唯一獲此殊榮的人物。
專利證書復印件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了解到他的職業生涯后,我仍然對一個問題充滿好奇:他堅持至今的最大收獲是什么?
“從業至今,我最大的收獲是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產品系列。在教學時,這些作品無論是作為現場示范還是課件圖片,都極具說服力。它們不僅代表了我的技藝水平,更是我持續學習和進步的見證。”他說,任何行業要保持持續發展的活力,都需要不斷吸收新知識。因此,他的產品在設計理念、技法與繪畫上,都融入了鮮明的時代印記。
然而,談及產品的累積,資金問題自然不可忽視。
“我不抽煙、不喝酒、也不喝茶。”楊銳說,除了正常的生活開支,早期自己大部分收入都用于購買貴金屬原料。正是這樣的堅持,讓他在數十年間累積了大量的作品,而每一件都蘊含著獨特的時代價值與意義。
對于“成功的作品”的定義,楊銳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能夠得到大眾喜愛的作品,便是成功的。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傳統手工藝若僅依靠單一技術和舊理念,很難在現代社會傳承下去。他認為,金工鏨刻工藝也需要不斷融合新知識、新理念、新技法,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
楊銳特別提到年輕一代,認為他們身上也有許多值得學習與借鑒的東西。因為,他們充滿活力和創新思維,也更愿意接受新穎的事物。所以,他作品不僅能夠展現傳統工藝之精妙,還能融合時代流行元素。
當然,在他的創作生涯中也會遇到困難與挑戰。有時,一部作品的誕生要歷經長達三年的打磨,期間不乏構思的瓶頸與創作的停滯。當面對這樣的困境,他不得不暫時放下工作,去尋求新的靈感和突破。
“比如,我們做葫蘆、花瓶等傳統工藝品時,時常遵循著傳統的方式,但完成后往往發現作品缺乏新意。繼續沿著舊有的道路前進,似乎已失去其意義。”
正當他遇到瓶頸時,一次偶然的機遇,他去參觀了波斯藝術展,受展出的藝術品啟發,開始思考如何將外來文化精髓與中國傳統藝術相融合,創作出全新的作品。
03
慕名而來的學員們
鏨刻時,工匠使用的工具至關重要。在“楊家班”,每個學員的工作臺前,都擺放著各種造型的鏨子。
“過去的學徒都必須自己開鏨子,所謂7分工具3分手藝。”楊銳說,“我們的學員也都是自己開鏨,他們將鏨子打磨成形狀、大小、寬窄不一的造型。而初學者一般都會用到五種基礎鏨子——殺鏨、直口鏨、彎鉤鏨、戧鏨、套珠鏨。”
我打算到機房一探究竟,可到門口,就感覺一股熱氣撲面而來。里面的學員正用砂輪機打磨鏨子,在機器與鋼條碰撞的瞬間,火星四濺,“嗞嗞嗞”聲作響。
學員使用的鏨子 溫度紀拍攝
“我們會根據鏨口形狀、刃口大小和長度選擇合適的鋼材,將其燒紅,鍛打成型。然后退火、開刃、打磨、淬火......”另一名學員給我講解了開鏨的流程。然后,他拿著一個剛打磨好的鏨子給我看,并告訴我,他們在制作的過程中,會拿著放大鏡一遍遍地檢查。這鏨子是否合格,都藏在這些細節里。
工匠若要熟練掌握一門技藝,需要不斷地練習、反復實踐。在“楊家班”,學員們每天都要練習15公分的直線,15公分的曲線以及鏨圓,這是必修課。只有把這三種技術學過關了,才能進一步學習勾圖案、絲鏨以及更難的技藝。
作為一個手藝人,除了擁有爐火純青的技藝,繪畫能力同樣不可或缺。畢竟,在設計、工具和技法三大主題中,圖案的設計與繪畫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若是這兩方面有所欠缺,那么,最終的成品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來“楊家班”學習的學員中,有的自己家里開店,有的是工廠派來學習技術的工人。
我四處參觀時,發現一個背著雙肩包人站在工作室大門外。原來,她是從外地專程來學習手藝的準學員。經了解得知,她是做銀壺生意的,并在行業內已取得不俗的成就。
我很好奇她為何會來這里?
“現在行業內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如果你沒有新產品,很難在這個行業有長遠的發展。”她告訴我,“楊老師在我們圈子里很有名,要學東西當然要找手藝好的老師。所以,我想來這里學點新技術。”
在這里,另一位學員與她有著相似的經歷。這位學員在北京從事珠寶行業,“我的一些朋友和同行,現在都在學這些。如果我不學,只會越來越落后。”在他看來,這是行業內卷,卷得他不得不去學。
最初,他跟著一位沿海地區的老師學習,可結果卻未能達到他的預期。“我的老師之前有報過‘楊家班’的網課,也是通過他,我才知道‘楊家班’在北京有線下教學。”所以現在他來到了這里。
現在,他在這里已學了20多天了。基本功早已過關,現在已開始學做對稱,鏨動物。
在復雜多變的行業環境中,他們深刻認識到,僅憑單一的產品與現有的技術難以在行業立足。他們必須不斷地去學習新知識,制作新產品,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04
互聯網為非遺文化注入動力
不難發現,楊銳對于技藝的傳承之道展現出了非凡的開放性和前瞻性。
他不僅僅滿足于傳統線下教學模式,更是勇于踏入數字化時代的浪潮。他將自己的藝術智慧與技藝精髓巧妙地融入到了互聯網中。
在抖音、小紅書、B站等平臺,我們能看到許多楊銳的教學視頻。他的視頻主要通過賬號“楊家班工藝傳承基地”分享到各平臺,內容主要包括鏨刻技法、設計精華以及工具制作等。
抖音、小紅書首頁截圖
我發現,在一些視頻中,有不少行業人士前來留言交流問題,也有初學者將學習情況發來咨詢。對于這些留言,楊銳都會一一解答。而針對一些典型的問題,他還會單獨制作答疑視頻分享到各平臺。
不僅如此,他還在抖音平臺上開設了直播教學。這種新穎的教學形式無疑打破了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無數的網友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到大師級的藝術技巧。在直播中,他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和獨特見解的同時,還不忘為粉絲們答疑解惑。
在楊銳看來,互聯網對非遺文化傳承的推動作用是無可置疑的。“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看到世界各地的作品與圖案,從這些‘大海’里尋找各種元素。當然,我們的作品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傳播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來到“楊家班”求學的學員,正是通過互聯網這一媒介首次接觸到細金鏨刻這門傳統藝術。他們通過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與“楊家班”取得聯系,來到線下工作室,深入體驗傳統鏨刻文化的精髓。
此外,互聯網對于非遺產品商業價值的提升作用更是不可忽視。
數據顯示,在小紅書,2023年產生了15萬篇非遺手工分享筆記,曝光量高達17億。2024年春節期間,小紅書“非遺上新”公益扶持計劃正式啟動。數據顯示,已超過52萬人發布非遺相關筆記,非遺話題瀏覽量達12億次。
而抖音電商發布的《2024年抖音電商非遺發展數據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非遺傳承人在抖音電商平臺的帶貨成交額實現了142%的同比增長,帶貨銷量更是激增了249%。同時,非遺傳承人的電商直播時長累計超過10萬小時,直播帶貨銷量也同比增長了193%。
據《2024快手非遺生態報告》顯示,2023年快手非遺創作者人均總收入同比增長55%,最高全年收入超過800萬,最高全年漲粉125.7萬;2023年非遺相關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40%,超過1100萬非遺創作者在快手傳承非遺文化。
這些數據無疑為非遺文化的商業化和傳承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05
尾聲
鏨刻工藝擁有著三千多年的輝煌歷史,但隨著社會的變革,許多事物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楊銳說:“金屬鏨刻技藝尤為特殊,它源于宮廷造辦處,能傳承到今天非常不容易,這門技藝一定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手里丟掉。”他的話語充滿了對行業的熱愛和感慨。
他們這一代人,不僅要扛起行業的重任,還要將技術傳承給下一代。可是,傳統的方式多以“口傳心授”形式進行,缺乏系統的文字記錄和書籍傳承。
楊銳感嘆,“雖然過去的工匠們技術精湛,但表達能力有限,很難將技術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導致許多珍貴的技藝和經驗失傳。”他也意識到,要真正傳承和發揚這門技藝,僅僅依靠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于是,他打算編寫一本關于鏨刻技法的工具書,希望能夠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更多的人。
然而,編寫書籍的過程并不順利。比如,在記錄時,既要準確表達技術細節、又要易于理解。更讓他頭疼的是,這本書不僅要讓中國人看懂,還要讓外國人能夠理解。因此,他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確保書籍的準確性和可讀性。
《金工鏨刻技法》實體書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他終于完成了《金工鏨刻技法》的初稿。可是,當他將書稿交給出版社時,卻被告知還需要進行大量的修改和調整。這讓他感到有些無奈,但也只能按照出版社的要求進行修改。
經過多次修改和調整,這本書于2022年成功出版。雖然過程艱辛,但他卻感到無比欣慰。因為他知道,這本書不僅是他個人技藝的結晶,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揚。
其實,還有不少像楊銳這樣的傳承人,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傳統工藝的熱愛和堅守。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匠人,傾注了畢生精力,讓這些傳統工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撰寫 I 吳依涵
*文章版權歸「溫度紀」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