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的歲月長河,呼和浩特平原相繼興建過大大小小近百座城池,星羅棋布,熠熠生輝,織就了呼和浩特城市發展的錦繡華章。其中最著名的五座古城成為連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耀眼的五顆明珠。即:戰國秦漢時期“云中郡故城”、北魏“盛樂古都”、遼金元時期“豐州城”、明代“歸化城”和清代“綏遠城”。從時間上看,五座古城上迄戰國秦漢,下至滿清,綿延兩千多年;從空間上看,五座古城均建在大黑河沿岸或近大青山;從人文上看,五座古城由漢族及北方少數民族共同建造,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彰顯北疆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和重要載體。
十五世紀末葉,達延汗統一蒙古重建汗權。漠南蒙古分為左右兩翼,每翼各有三萬戶。十六世紀20年代,達延汗之孫阿勒坦汗(也稱俺答汗)受封右翼土默特部,率部駐牧豐州灘(又稱土默川)。他掃平叛亂,拓展疆土,四次用兵,侵占青海;兩次打擊瓦剌,從而稱雄右翼,造成蒙古大分裂之中的小統一局面。畢其一生,完成了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三件大事:蒙漢議和、興建庫庫河屯城、引進黃教。
元亡后,蒙古失去了農業地區的支援,商路阻隔,戰事頻仍,生活陷入困境。阿勒坦汗之前的蒙古封建主曾多次與明朝通貢。(通貢是一種官方貿易形式即“貢賞”,蒙古封建主派遣使團,攜帶大量牲畜和畜產品,“進貢”明朝;明朝則“回賜”給封建主超過這些物品價值的金銀或內地產品。)但因雙方都缺乏誠意和遠見,和平貿易常常被戰爭所代替。
四十年代初的呼和浩特,舊城歸化街景
自嘉靖(1522—1566)初年起,沿長城邊的山西北部漢族民兵“苦于峻削”“失事避罪”,紛紛走避口外,阿勒坦汗一律加以收容,在豐州灘上開荒種地,修筑房屋,兼事牧業和飼養家畜家禽。“倡修五塔與八大板升,令種谷薯及諸多果木,種植美味食物于蒙古地方。”(《阿勒坦汗傳》)“開云田豐州地萬頃,連村數百”(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8),逐漸形成大大小小的定居點,被稱作“板升”。(板升一詞,源于“升板筑垣”的修筑方式,后來成為蒙古語詞,指房屋、莊園、農戶等)大板升有十一處,小板升三十二處,多者八九百人少者六七百人,分屬于蒙古封建主。豐州灘上板升群的出現,已經創造了興建城市的基礎,阿勒坦汗的有著宮殿樓閣的大板升城即可視為城市的雛形。數萬漢民的辛勤開發,使豐州灘逐漸發展成為先進的半農半牧區。“春夏耕牧,秋冬圍獵”。(明方逢時《云中處降錄》)同時,呼和浩特地區的牧業、手工業和商業都逐步恢復并且有了很大的發展。《蒙古源流》記載,十六世紀中葉以后,蒙古族封建主“布帛牲畜,皆以萬計”, “駝馬皆以萬計”。阿勒坦汗即擁有四十萬頭牲畜。十六世紀后半葉,呼和浩特的農牧業已相當發達。
自 1543 年(嘉靖十三年)始,阿勒坦汗經過幾十年的漫長的求貢活動,終獲成功。1571 年(隆慶五年)明帝封阿勒坦汗為“順義王”,并允許通貢互市。史稱“隆慶議和”。設東起宣府西迄甘肅的十一處互市市場,貿易形式有朝貢、官市、民市、月市、小市等五種。物品種類極其繁多,交易額歷年遞增,呼和浩特逐漸成為蒙古地區的商業中心。“俺答封貢”的實現,結束了蒙明長達二百余年的戰爭局面,邊境上很快呈現一派和平繁榮的景象。
阿勒坦汗塑像
蒙明議和的第二年即1572年(隆慶六年),阿勒坦汗及其妻三娘子在哈魯兀納山(今呼和浩特市北面大青山)陽、哈敦木倫河(黃河)邊,選擇吉祥之地,開始修建庫庫河屯城。(蒙語意為青色的城)(《阿勒坦汗傳》,漢譯本頁 85—88)1575 年(萬歷三年)城市基本建成,明廷賜名“歸化”。1581 年(萬歷九年)阿勒坦汗又修建了周長二十里的外城。從此,“庫庫河屯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農耕放牧相結合的古豐州灘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 蒙明通貢互市進入了鼎盛時期,為西藏佛教再度傳入蒙古地區開辟一個新渠道。據文獻記載,阿勒坦汗借機向明朝請求佛教經典、佛像、喇嘛所用飲食,并要求派遣僧人傳授佛教和幫助建立寺廟。阿勒坦汗派遣三批迎佛使團迎請黃教最高首領索南嘉措。1578年,雙方在青海仰華寺會見并召開大法會,改革舊俗,獨尊黃教。阿勒坦汗贈索南嘉措以“圣識一切瓦齊爾達賴喇嘛”之號。“圣識一切”表示對佛教一切義理皆通達成就;“瓦齊爾達賴”意為“執金剛”(表示堅強不毀),是西藏在密教方面有最高成就的僧人稱號。“達賴”是蒙古語“海”之意, “喇嘛”是藏語“上師”之意。總起來是指在佛家顯教、密宗都已達到最高成就的超凡入圣的海上師。從此黃教這一轉世系統獲得了“達賴喇嘛”的稱號,沿用至今。索南嘉措贈阿勒坦汗以“轉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的稱號。(咱克喇瓦爾第即轉輪王,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圣王,轉寶輪而降伏四方。徹辰汗與忽必烈的汗號“薛禪汗”相同,意為“聰睿之汗”。)對于阿勒坦汗來說,以宗教的形式承認了他作為汗的尊嚴地位,對于三世達賴,則承認了他本人及黃教在西藏教界和蒙古地區的頭等地位。1580年,阿勒坦汗建造一座宏麗的寺廟,明朝賜名“弘慈寺”,此即今日呼和浩特的大召,它是蒙古地區第一座黃教寺廟。1586 年,三世達賴在弘慈寺召開大法會,后應邀在赴喀喇沁等地的途中圓寂。次年,阿勒坦汗的一位曾孫成為第四世達賴云丹嘉措,成為達賴這一活佛轉世系統中唯一的蒙古人。為此,第四世達賴喇嘛的銅像供奉于大召之內。
今日呼和浩特的大召
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阿勒坦汗孫媳五蘭妣吉在歸化城以西的大青山腳下起蓋靈覺寺泰和門。同年,五蘭妣吉迎請麥達里活佛為靈覺寺新造彌勒佛像開光。因麥達里之名,靈覺寺俗稱美岱召。泰和門門洞上方嵌有一方明萬歷三十四年石匾,上端橫刻一行藏文,下方豎刻漢字,分為記事文、發愿文兩部分。發愿文為“皇圖鞏固,帝道咸寧,萬民樂業,四海澄清”十六字;記事文記錄了泰和門修筑因由、建造者、竣工時間及匠作人等,其中提到“大明金國”,即指大明朝之金國。俺答,蒙古語為“黃金”之意,土默特蒙古以“大明金國”的漢文書寫,表達了奉明王朝為正朔的政治態度。1627年,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在女真族建立的后金政權的逼迫下西遷,沿途擊敗了喀喇沁、土默特等右翼蒙古部落,占領了歸化城,大明金國的歷史就此終結。從1571年到1627年,大明金國存在了57年。
寶爾汗佛塔
歷史上呼和浩特經明末、順治到康熙年間和雍正到乾隆年間3次建廟高潮。關于歸化城召廟的民諺流傳很廣:“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城內廟宇林立,“殿宇雄雄,比擬佛國”。“喇嘛點上數的三千六,點不上數的無其數”等。所謂“點上數的喇嘛”是指在清朝理藩院注冊領取津貼的喇嘛。彼時藏傳佛教在歸化盛行一時,市民、官場、軍營中的信仰者眾多。人口在增加,宗教在傳播,商業隨之繁榮,城市也在社會潮流的推動下發生變革。歸化城由召城向商城迅速演進。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確定兩國之間開展茶葉貿易。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連接歐亞的國際商路——萬里茶道終于打通。以武夷山下梅村為起點的萬里茶道,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從伊林(現二連浩特)進入現蒙古國境內、沿阿爾泰軍臺,穿越沙漠戈壁,經庫倫(現烏蘭巴托)到達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陸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羅斯境內繼續延伸,從恰克圖經伊爾庫茨克、新西伯利亞、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幾個城市,又傳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使茶葉之路干線總長13000 余公里,溝通了亞洲大陸南北方向農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的核心區域,并延伸至中亞和東歐等地區。是與漢唐絲綢之路、西南茶馬古道、宋元海上絲綢之路齊名的一條中西物質文化交換的國際大通道,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后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
那時的呼和浩特正處在形如海棠葉的大清版圖的中心位置,八方通衢。“作為茶葉之路東方樞紐的呼和浩特,其商業日漸繁榮,城內城外店鋪驟增,鱗次櫛比,駱駝日夜穿梭于市,成為對俄貿易的華商和蒙商的大本營。龐大的物流促成駝運業的大發展,于是‘駝城’順理成章地形成了。”駝鈴悠悠,馬蹄聲聲,把以茶葉為代表的日用百貨運往蒙古草原的角角落落,運往俄羅斯廣袤的西伯利亞,直至歐洲腹地。“呼和浩特也隨著茶葉之路的繁榮而名播四海,成為一座具有國際品格的商業都市。18世紀和19 世紀,在俄羅斯,在歐洲,那里的人都在談論呼和浩特,他們稱為科科斯坦。”史載,歸化城駝運業興盛時走喀爾喀蒙古的駱駝有14萬峰,走新疆的駱駝有4萬峰,可謂名副其實的“萬駝之城”。城內有12 家專營運輸拉腳的駝行,每年可出租駱駝 7000—7500峰。駝隊外運的主要貨物是布匹、茶葉、雜貨,換回駝、馬、牛、羊和毛皮制品。聲名顯赫的大商號大盛魁、元盛德、天義德、義和德等年貿易額分別達 500—1000萬兩白銀。歸化城流行著“三大號走貨,帶動各行各業”,“大盛魁,上自綢緞、下自蔥蒜,無所不走”說法。
今日的席力圖召
首屈一指的大盛魁年代久遠,資本雄厚,極盛時股本達到七千余萬兩白銀之巨,上萬名伙計,兩萬多峰駱駝組成的商業流水線,基本壟斷對蒙對俄貿易。大盛魁既是經營蒙古商業貿易的商號,又是清朝政府在外蒙古地區的稅收代理人。
各省在歸化城設有收購站,光北京每年從歸化城收購 50萬羊,歸化城本地購買和消費的羊達20萬只,牛4萬頭。民間早就有“日宰萬牲”之說。城內分設四處稅卡柵欄。“內地商民持布幣往者,輪蹄萬計”。蒙漢商人“番語侏離譯不明,相看都用手傳情”,商賈云集,一片繁榮。
參考資料:
1、陳福民:《北緯 40 度》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年
2、田海林:《胡服騎射是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剪影》北京,微信公眾號《道中華》。2023年
3、殷耀:《云中佳話古今傳——托克托史話》內蒙古,微信公眾號《殷耀國學蘋苑》。2022年
4、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5、張文平:《漢代五原塞考》呼和浩特,《草原文物》。2018年
6、韓茂利:《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與氣候變遷》,北京,《考古》第10期。2005年
7、蓋山林 蓋之庸:《尋夢草原》,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年
8、張文平:《呼和浩特歷史概要》(內部資料)。2021年
9、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七、八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10、綏遠通志館:《綏遠通志稿》第十二冊,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