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創始人萬叔。
胖東來“幫扶”永輝超市的事情,上了熱搜。
但大部分的人,只知道胖東來“爆改”永輝超市,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以下是正文。
這次與胖東來合作的,是鄭州信萬廣場的永輝店,先來看整改成績:
整改后首日銷售額高達188萬元人民幣,相比改前的日均銷售額增長了約13.9倍;
同時,客流量超過1.2萬人次,較改前的日均客流提升了5.3倍。
這當然是“胖東來”帶來的流量效應。
胖東來自己沒法在外地開店,自己的模式不好復制,所以靠幫扶獲得了全國性的曝光和口碑。
胖東來的管理改造有幾條。
一是提升員工工資和福利,二是大規模調整下架單品,三是引入胖東來商品,四是更改動線,提升服務。
除開引入胖東來商品外,都是常識。
堂堂永輝超市,何以淪落至此呢?
永輝的下行是在2017年以后。
之前憑著“合伙人模式”,在資本市場上獲得過最高百億美元的估值,還被評為亞洲最佳上市公司50強。
當時永輝董事長張軒松,在一次圓桌會上,大力宣傳過他們的“超級合伙人”模式。
大致意思是說,過去員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單純加工資對企業成本負擔太重,應該從成本效率中想辦法。
于是經過調研,開啟了超級合伙人模式。
主要邏輯是,大家都是超市的主人,多掙出來的利潤,大家都有份,這大大降低了損耗,提升了主觀能動性。
2013-2017年,永輝超市突飛猛進,成為了大家學習的對象。
但2017年以后,為什么同樣的招式,就不靈了呢?
以至于連商品進貨都出問題,動線都出問題?
因為永輝當時以生鮮為賣點。
而生鮮的損耗率,和超市員工工作態度有關。
如果亂擺亂放亂扔,新鮮的水果、海鮮很快就變質了死了,要被處理掉。
第一個階段,大家稍微認真一點,從工作里降低損耗、提升服務,實實在在的就能拿到錢。
但永輝給的基準線也會變。
比如去年生鮮損耗是4%,你做到了2%,今年肯定要把標準調到3或者2。
挖潛終究有極限。
員工、店長就不樂意了,過去2000多一個月,品質改變以后變3、4000,超市越來越好,收入還回去了。
所以,第二個階段,開始在結構上動手腳。
引入哪些供應商、采購價格上,越來越離譜,性價比越來越低。
永輝自己的人不知道嗎?
當然知道。
作為超級連鎖超市,心里都明白,只是形成了這樣的平衡,很難觸動。
說人話,就是損害超市的競爭力,損害客戶的體驗,保障自身的灰色利益。
和華潤萬家搞金融、步步高搞地產類似,但又不同。
本來超市但看,利潤率不是很高,發展也在2016左右飽和。
但進入紅海,沒有人愿意像山姆、拼多多一樣,做極致性價比,無論是對中產還是對更下沉的市場。
而是把資金拿去搞金融、搞地產、搞投資那些賺快錢的業務。
逐漸的,主業核心競爭力慢慢就喪失了。
有種棄船而逃的味道。
所以為什么找胖東來來“救場”。
因為那些賺快錢的行業,也被捶了。
被迫要回到主航道上來。
就像一個久疏戰陣的士兵,突然要去前線打硬仗。
自己肯定活動不開了,必須要請外部力量。
而請胖東來,一方面是胖東來火,有流量。
另一方面,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容易打破內部現有的利益結構。
真有用的那一些,比如提升基礎保障、優化動線、裁撤低性價比商品等。
其實,只是常識而已。
說明折騰了這么久,多數超市的競爭力,已經降到基準線以下了。
短期來看,這是一波三贏的局面。
永輝通過尋求胖東來支援,提升了口碑,打破了固化的利益結構,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消費者從逐步拋棄線下轉到線上購物,到多一個選擇,再給他們一個機會試試看。
胖東來是最大贏家,通過供應鏈突圍,變現了影響力。
從一個在河南許昌開超市的,逐步在向全國性商超的超級供應商轉變。
但中長期來看,萬叔依然不覺得樂觀。
是市場整體下滑了,所有線下都受影響嗎?
不一定,山姆這幾年就在國內高歌猛進,勢如破竹。
核心還是心態和目標問題。
只要做超市的,不扎扎實實,專心思考做超市,心心念念著搞金融賺快錢。
只要這類的轉變、幫扶,不是徹底撥亂反正,只是利用流量吸引眼球,想搞個大新聞。
遲早還是要被消費者拋棄。
畢竟競爭市場里,只有兩種優勢戰略——成本領先和差異化。
而永輝這類志在第一的零售巨頭,只能在做超級供應鏈、極致SKU的路上和山姆、COSTA們,正面硬剛。
沒有取巧的辦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