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茅臺股票價格持續大跌,股價甚至已經跌破1500元/股的大關。
從巔峰到現在,茅臺股票的市值蒸發量級是千億,大約跌掉了一個青島啤酒的市值。
在股市這個二級市場里,大多數散戶都有一個慣性思維:買漲,不買跌。
茅臺酒售價最高點的時候,茅臺公司刻意壓貨,而且壓得很厲害。
無論是經銷商還是茅臺酒的散戶投機者,一直玩命囤貨,因為覺得茅臺酒的售價還得往上漲,總會有人會掏錢購買。
一旦出現價格支撐不住,便開始降價,各地經銷商為了流動資金的健康性,就會拋售,導致高價購入茅臺酒的散戶投機者,坐不住了。
其實,茅臺股票價格與茅臺酒的銷售價格,關聯性不大。
在中國,茅臺酒一直是具有很大稀缺性的硬通貨。
不要說其他地方的醬香型酒,就連同屬茅臺鎮其他酒廠出品的酒,與茅臺酒廠釀出來的酒,都不是一個味道。
市面上,有不少仿茅臺鎮的酒,有些在味道和口感上,確實仿得能以假亂真。
可沒有一款仿酒,能完全仿制出茅臺酒的味道。
哪怕是請到茅臺酒廠的資深老師傅去“調香”,常年喝茅臺酒的人,還是能喝出來差異性。
茅臺酒的價格,是取決于產品本身的稀缺性;茅臺的股價,那是資本在二級市場的運作決定的。
茅臺酒永遠不可能跌到一個人人都能隨便喝的價格。
關于茅臺酒的定價,是一件值得多說幾句的趣事。
1953年,國家對茅臺酒進行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定價。
有意思的是,茅臺酒的價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是由市場所決定的,而是國家單方面拍板而定。
直到1988年,茅臺酒的價格,才開始由市場來決定。
我特意查了下,在那略顯遙遠的1953年,茅臺酒的產量,全年約為72噸;
出廠價1.28元/瓶,但沒有銷售價,因為作為特殊商品,不在市場上售賣。
1956年,茅臺酒的產量增加到274噸,市場上開始出現茅臺酒,出廠價沒變,售價為2.84元/瓶。
在那個年代,2.84元是個什么概念和購買力呢?
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
作為49年之前就開始工作的老工人,我外公月收入35元,給外地的親戚家寄5塊錢后,用剩下的30塊錢,可以養活全家8口人。
簡單的類比后,我們可以推斷出,1956年的2.84元,大致是一個成年人一個月的正常開銷。
當時,老百姓能喝到的白酒,像我們熟知的二鍋頭,就幾分錢一斤;最貴的常見白酒,頂多1毛錢一斤。
像能賣到2毛錢一斤的白酒,都是老百姓過年過節都不一定舍得買,那種非常好的白酒。
1957年,國家對茅臺酒的出廠價提高到1.79元/瓶,銷售價自然也跟著漲到2.97元/瓶,全年產量為283噸。
在1959、1960年這種特殊年份,茅臺酒的產量卻達到一個歷史峰值,820噸和912噸。
這兩年,茅臺酒是用國家特批的一批糧食釀造而成。
1961年,全國確實沒糧食了,茅臺酒的產量也跟著降下來了,只有347噸;自然價格猛漲,出廠價高達2.5元/瓶,銷售價4.07元/瓶。
其他品牌的白酒,大概在0.2-0.3元/斤,散裝的白酒每斤都在0.1元以下,像辣口辣心的地瓜燒,也就2-3分錢一斤。
茅臺酒這樣的價格和產能,之后十幾年沒發生改變,一直維持到1973年。
給大家羅列數據,就是想說明,茅臺酒從出生開始就是喊著“金鑰匙”的,價格比其他品牌白酒要貴10幾倍,甚至20幾倍。
1974年,茅臺酒的出廠價大幅度攀升到6.2元/瓶,銷售價8元/瓶。
在“那十年”間,茅臺酒的品質實際上也下降很多。
到1985年的時候,茅臺酒的產量提高了不少,年產1000多噸,價格變化不大,出廠價8.4元/瓶。
從1988年開始,茅臺酒的價格突然猛漲,出廠價從8.4元一下子就到了14元,銷售價也到了30元/瓶。
1988年大家的收入如何呢?
我清楚的記得,父母那時候月工資每人不到50塊,母親單位新來的65后和70后小青年們,定級定崗后的月工資,30塊出頭一點。
也就是說,一名剛參加工作的青年工人,一個月工資剛剛夠買一瓶茅臺酒。
當時享受副廳級待遇的領導干部,月工資也就120多塊錢,剛好夠買四瓶茅臺。
等到了1989年,茅臺酒價格突然瘋漲,出廠價達到80元/瓶,銷售價106元/瓶。
一瓶茅臺喝下去,一個青年工人近三個月的工資就沒了。
這106元的價格,不僅在白酒市場里一騎絕塵,更是把其他所有品類的白酒甩得遠遠的。
等歷史的車輪緩慢進入2008年的時候,茅臺酒的出廠價已經到了驚人的438元,銷售價也水漲船高的到了650元。
而2008年全國人民的平均月收入,還遠達不到650元。
隨著茅臺酒的營銷策略越做越好,茅臺酒的價格也在逐年提高。
1800元,2300元,2850元,甚至突破了3000元,這就是近幾年茅臺酒銷售價格的走勢。
茅臺酒的價格,早就把大眾認可范疇、有正經傳承的其他白酒遠遠地甩在身后,處于行業內翹首的狀態。
近幾年出現的生肖酒,更是通過營銷策略、產品新造型、新概念等,把原本一樣的酒,價格再拉高三成,坐等上鉤的消費者來買單。
如果只因為茅臺的股價下跌,就大喊狼來了,說茅臺酒的價格要崩盤,這并不符合商業歷史規律。
稀缺性,非常重要。
哪怕是茅臺鎮其他酒廠生產出來的酒,在權貴的味蕾里,跟茅臺酒廠出品的酒,是天壤之別。
我也承認,從工藝到調香,哪怕手把手去教,生產出來的酒,都是有很大區別。
或者,帶著設備、原材料、工人、技術人員等全部機器和人,換個地方去生產茅臺酒,還是會被權貴們刁鉆的味蕾區別出來。
當然了,如果用科技與狠活進行化學加持呢?我不知道了……畢竟,中國的食品工業,全世界獨一檔的存在。
但所謂的稀缺性,一定要跟需求量掛鉤,單純談稀缺性,沒任何參考價值。
譬如,我每天生產的尿,具有狹義稀缺性,只有我能產,別人產不了,而且產量比茅臺酒少多了,因為沒任何的需求量,所以一分錢不值。
看似隨著50、60后老去,70后、80后、90后走上歷史舞臺,茅臺酒的需求量是不是要變少了呢?
我認為,短時間內,或者說,起碼在80后退休前,是不會有大的變化。
官場文化,說到底,就是服從性測試,而最好、最溫和,彼此都留有面子的服從性測試,就是在酒桌上進行。
中國所謂的酒文化,根本上是酒桌文化,或者說是試探酒桌服從性;如果酒桌文化消失,那茅臺也就變成毛桃價了。
盡管八項規定出臺后,大面上收斂了很多,但自古以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茅臺酒仍舊是公務宴請中不可或缺的。
這種飯局中,茅臺酒是標配,就跟餐桌上必須有筷子碗等餐具一樣。
盡管五糧液也是名酒,檔次也沒問題,甚至在口感上,我個人更喜歡五糧液的味道。
如果公務宴請,你不用茅臺,哪怕是陳年的五糧液,你也是失禮了,而且可以說,是個不小的失誤。
所以,只要官場文化還在,茅臺酒的價格無論如何波動,價格體系絕對不會垮。
國內的那些有名的有錢人,像周鴻祎、俞敏洪等,每年都會批量購買茅臺。
他們之間有一個叫“茅臺會”的小群體,每年把買回來的茅臺們,放置在各自的酒窖里。
大概十幾年前,茅臺公司開始打造“年份茅臺”的新概念,實際上,這就是個營銷手段。
白酒這個東西,放進瓷瓶后,就不會發生什么化學變化了,唯一的變化,就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酒精慢慢蒸發。
所謂的“年份茅臺”,譬如30年的年份茅臺,并不是真賣給你一瓶30年前的茅臺酒,而是這瓶酒里加入了一小勺甚至可能是幾滴老茅臺的基酒酒液而已,然后再用調香的方式,把整瓶酒的味道調成近似于30年前的茅臺酒味道。
那么,你還覺得“年份茅臺”有收藏的價值嗎?
茅臺品牌近年來,做的一些營銷策略和手法,看似是調動了部分消費群體購買欲望,實際上,把核心產品模糊化,核心產品的受眾在分流。
無論經濟環境怎么變化,好的白酒都會是一種稀缺資源,尤其是產量不高,而且有年份陳化的白酒。
經濟欠佳的時候,有三個顯著的特征:
最基礎的生活用品價格會普漲;
以中產作為目標客戶群的品牌,會不斷試探性階梯降價;
高端奢侈品價格不變甚至稍微漲價。
權貴們只在意自己對茅臺酒的需求量,而不會關心價格。
茅臺酒,從來都不是單純用來喝的。
市面上流通的茅臺酒,真正用到酒桌上的,連20%都沒有,都是用來送禮,然后變現,再購買去送禮,再變現,周而復始。
茅臺流通性最強的地區,莫過經濟中等以下的4-5線地級市和6-7線縣城;
受益者多為基層官員,尤其是那些掌管某領域實權、能辦事,甚至在該市縣范圍內哪個單位都能說上幾句話的實權正、副科級干部。
假如,茅臺酒的價格真能震蕩下行到1600元的話,我可能會大量購買。
我覺得,茅臺酒在1800元這個價位,就已經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無論是過節家人相聚、社會飯局、送禮,性價比都非常高。
有年份陳化的高度白酒,長期來看,價格只會越來越高。
其實,作為喝了二十六年白酒的老酒膩子,白酒的香味實際上,沒有那么明顯的細分,說到底,就跟喝紅酒、喝啤酒、甚至跟喝咖啡是一個道理:
你喜歡哪一款,哪一款就是最適合你的。
老百姓輕易不會喝茅臺,一旦喝茅臺,其實就跟庶民迷戀追求廳局級風格的穿戴是一個道理。
至于什么醬香型、濃香型等等,喝的哪里是酒,喝的明明是權力的味道。
(本文圖片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