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金錢為我服務,還是我為金錢所驅使?”
曾經為了釋放壓力而不斷購物的喬桑,在經歷了“斷舍離”后,竟然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斷舍離”之后,喬桑在生活中能簡則簡,甚至吃起爛菜葉,家中僅有六件家具。
盡管生活已經如此簡約,喬桑仍舊不滿足,為了徹底擺脫金錢的枷鎖,她甚至辭去了工作,開始窮游中國的旅程。
許多人認為,年輕的喬桑選擇“躺平”,實在是浪費了寶貴的青春。
然而,久未露面的喬桑,現在卻意外地成為了兩家青年旅社的老板。
那么,曾經選擇極簡生活,擺脫金錢束縛的她,現在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起初,喬桑并不追求極簡生活,她也曾長時間被金錢所“奴役”。
在她童年時期,家庭經濟條件相對寬裕,雖非大富大貴,但生活無憂。
喬桑的父母對她寵愛有加,她想要的東西,父母幾乎都能予以滿足。
因此,自小喬桑就對金錢缺乏概念,認為金錢不過是一串冰冷的數字,并無太大意義。
但她年幼無知,未曾意識到,世界之大,有錢人眾多。
為了讓喬桑接受更好的教育,父母費盡心思將她送入了一所私立國際學校。
在這里,她接受了國際化的教育,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學習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但國際學校是個什么地方,這里的同學大多出身富裕家庭,在同學的對比下,喬桑的家庭環境顯得并不突出。
喬桑難以接受這樣的落差,因為過去她總是向同學們炫耀新奇的食物和玩具,從未在家庭背景上被人“壓倒”。
但在這所學校,同學們的見識和體驗遠超過喬桑,她再也找不回在以前學校時的優越感。
人比人,氣死人。感受到與同學之間巨大差距的喬桑,在自尊心上遭受了沉重打擊,甚至開始變得自卑。
喬桑內心渴望能與同學們的生活看齊,但她并未采取“望父成龍”等極端方式。
而是將這份渴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她希望通過努力學習超越周圍的所有人。
憑借這股沖勁,她在學業上一直非常努力,最終在2003年考入了北京的一所大學。
進入大學,來到北京后,喬桑發現,北京更是“富貴迷人眼”,作為國內一線城市,這里的生活更加奢華。
她心中長久壓抑的欲望逐漸被喚醒,但父母給的生活費遠遠無法滿足她爆發的物欲。
于是她開始想方設法賺錢,用自己的能力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在大二時,她去餐廳做兼職。
在大學繁重的學業之余,她還準備了導游證考試,考取導游證后,又開始在旅行社做兼職。
為了賺錢,她如此努力,即使與周圍人格格不入、沒有共同話題也無所謂。
然而,金錢永無止境,人的欲望也是無底洞。隨著想買的東西越來越多,她不得不更加努力地掙錢。
于是她又找到了一個賺錢的途徑—在學校擺攤。她開始批發各種小飾品,既賣又戴。
在那個大家都不好意思擺攤的年代,喬桑就能拉著大包小包出去賺錢,通過這種方式,她也賺了不少錢。
后來她開始“走火入魔”,每個周末都會去批發市場進貨,進回來的貨都放在宿舍。
說實話,她背回來的那些東西,全宿舍的人一個學期都能不重樣地戴。
但那時,她已經分不清,進這么多東西是為了賺錢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
直到大學畢業、步入社會后,喬桑的“報復性消費”才真正顯露出來。
大學畢業后,喬桑加入了一家互聯網旅游公司,在這里,她的收入相當可觀。
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同學們的收入,但更多的金錢只會加劇她的購物欲望。
盡管她和大學時一樣,每周周末都會去批發市場瘋狂購物,但這時她的購物已經完全“變味”。
她嘴上說是為了擺攤賺錢,實際上她在批發市場買什么東西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喜好。
她只是買下一堆自己喜歡的東西,先滿足自己的購物欲望,然后象征性地擺個攤。
因為她在買這些東西之前根本不考慮消費者是否會買賬,所以擺攤效果并不理想。
但這時,她也不會反思自己的選品是否有問題,而是在滿足自己的欲望后,將這些東西送人。
后來,隨著工作壓力的增加,工作越來越忙,她再也沒有時間去兼顧擺攤的副業。
為了釋放工作壓力,她開始瘋狂購物,各種衣服、鞋子、包包、首飾,只要看上了就立刻下單。
很快,她的家里就被各種物品“占領”,滿地的鞋子、隨處可見的首飾,讓房子顯得十分擁擠。
對那時的喬桑來說,收支不平衡是常態,但似乎只有這種方式才能讓她心里感到舒適。
最后,當家里實在放不下時,喬桑找到了新的滿足購物欲望的方式—旅行打卡。
網上流行去哪里旅游,她就會攢錢去那里打卡,堅決不讓自己錯過任何一個熱點。
在旅行中,她也絕不虧待自己,堅決不搞“窮游”,一次旅行花費數萬元是常有的事。
但也許正是旅行中看到的不同風景和不同的人,讓她重新認識了自己。
認識自我,開始“斷舍離”
一次旅行歸來,疲憊不堪的喬桑回到家中,看到滿眼狼藉的家,被自己買來的東西堆得滿滿當當。
喬桑似乎突然想通了,她覺得自己應該是自由的,不應該被這些物品束縛。
恰好那時,網絡上開始流行“斷舍離”的概念,了解這個概念后,喬桑終于看清了自己。
于是她決定離開這個讓自己變得“面目全非”的城市,辭去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
在父母的幫助下,她在老家貸款買了一套88平米的房子,并將這里作為自己的新起點。
但搬家成了一個大問題,因為她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用“百貨倉庫”來形容她北京的家一點也不為過。
但這次,喬桑不再留戀,下定決心與過去的自己告別,只留下了三雙鞋子和幾件衣服。
剩下的東西全部放在二手網站上,能賣出去的就賣,賣不出去的就送人或丟掉。
在整理完這些東西后,喬桑并沒有感到心疼,反而覺得如釋重負,感覺整個人都輕松了許多。
堆積如山的物品,在經過“斷舍離”后,只剩下幾個簡單的包裹,喬桑帶著這些東西回到了老家。
回到老家后,喬桑開始裝修自己的房子,在裝修風格上,她同樣選擇了“極簡”風格。
全白的墻壁、簡單的地磚,看起來簡單又干凈。喬桑還特別要求裝修師傅拆除臥室和客廳之間的墻壁,使整個房子更加寬敞明亮。
寬敞明亮的家里也沒有配備太多家具,除了桌子和柜子外,只有六件家具,甚至連床墊都沒有。
就這樣,喬桑從一個“購物狂”蛻變成了一個沒有物欲的人。
以前喜歡去網紅餐廳打卡的她,現在滿腦子都在想如何不花錢填飽肚子。
為此,她經常去菜市場閑逛,和菜攤老板聊天,只為了讓老板把已經不新鮮的菜送給她。
她還會用自己以前囤積的東西和鄰居交換物資,用書籍和飲料換食物。
“我為什么要花錢?我為什么要掙錢?到底是我支配的錢,還是錢束縛了我?”這是喬桑回到老家后思考最多的問題。
然而,極簡生活并不意味著放棄一切,她非常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并喜歡上了瑜伽這項運動。
她開始早睡早起,每天堅持做瑜伽,把身體健康放在首位。
盡管生活變得簡單,但她的精神世界卻變得非常豐富,因為她有更多的精力關注自己。
于是她開始嘗試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開始大量閱讀,甚至在一年的時間里就能讀100多本書。
“書中自有黃金屋”,在書海中遨游,喬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實。
于是她又想親眼看看這個精彩的世界,于是她再次放下一切,開始四處“流浪”。
四處“流浪”,與書為伴
2022年,喬桑辭去工作,離開家,開始在全國各地“流浪”。即使是“流浪”,也要有模有樣,她選擇了做義工的方式。
在這段時間里,喬桑沒有計劃,看到哪里需要義工的消息,她就去哪里。
貴州、大理,雪山、草原,無論走到哪里,她都是獨自一人,背著簡單的行囊,在書本的陪伴下,用腳步去丈量這個世界。
她稱這個階段為她的“第二人生”,她用自己的節奏和特有的方式做自己熱愛的事。
讀書和窮游成了她人生的兩大樂趣,她也因這兩項愛好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很多人說她年紀輕輕就選擇躺平,實在是浪費了美好的青春時光。
但喬桑真的躺平了嗎?并非如此,喬桑在悄無聲息中將自己的社交賬號經營得風生水起。
她的社交平臺現在有20多萬粉絲,從她的更新頻率來看,她絕對沒有躺平。
相反,她找到了一種最舒適的賺錢方式,既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又能在這個過程中賺到錢。
比如,她喜歡讀書,就在石家莊開了一家青年讀書旅社,吸引和她一樣的人來這里交流。
喜歡瑜伽,就開了一家以瑜伽為主題的青年旅社,同樣用她的名氣吸引了不少的人。
所以她真的躺平了嗎?并沒有,她只是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結語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權利,喬桑也不例外,她現在也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有人說喬桑的選擇是極端的,但也有人認為這恰恰體現了她的純粹。
其實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堅持自己的選擇又有什么不對呢?
來源:一喬桑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