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志摩以《再別康橋》贏得盛名
徐志摩〔1897—1931年〕,浙江海寧人。現(xiàn)代著名詩人,新月詩社成員,以新詩《再別康橋》,而贏得盛名。
徐志摩照片
徐志摩出身富商家庭,1915年后,相繼就讀滬江大學、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留學美國克拉克大學,同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1921年,又赴英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
徐志摩留英兩年,深受劍橋教育的熏陶、以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的詩風。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撥動的,我在康橋的曰子,可真夠享福。”因此,劍橋〔當時譯為康橋〕成為他作品中的一個非常醒目的意象。
劍橋大學
1922年,他學成離校時,曾寫詩《康橋再會吧》,記錄在康橋的生活,表達對康橋的依戀之情。
他歸國后,在光華、東吳、大夏三所大學任教,并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
《再別康橋》寫于1928年。這年他歐游赴英,訪問哲學家羅素后,前往康橋尋覓友人,由于未提前通知,友人都不在,只有康橋在靜靜地等待著他。當他獨自一人,在寧靜的校園里漫步時,那過去的一幕幕,又在眼前重新展開,他陶醉在美景里,沉浸在回憶中,感慨萬千,情不能已。
而當時他比較忙,未能將這段感情記錄下來,直到歸國途中,船行中國海上,他才寫下這首新詩《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
二、《再別康橋》原文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三、《再別康橋》的結構與內容
《再別康橋》是寫景抒情詩,全詩通過典型的意象,用輕盈柔和的語言、精巧圓熟的形式,寫了7節(jié)28行,描繪了七幅流動的畫面,按總分總結構、及意象類別,可分四層。
層一與層四、明示這是告別詩。詩人連用三個“輕輕”,帶著淡淡的無奈與感傷,用進一句、解釋一句的句式,以極其舒緩的節(jié)奏,把美好的回憶喻為“西天的云彩”,作總意象〔即詩眼〕;層四則又表明:“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再示告別康橋,并暗示帶走的僅是這首詩。
再別康橋第一節(jié)詩圖
層二、第2至4節(jié),寫漫步校園,沉醉美景。詩人把見到的“云彩”下的“金柳、青荇、榆潭”,三個具體的美景意象,以精準美妙的隱喻、虛實相間的寫法,或喻為新娘艷影、或喻為招搖生靈,或喻為彩虹似的夢,都幻化出唯美的朦朧意境,靈動美好,清新甜蜜,牽動著詩人愛戀的心緒,讓他沉醉其中。這是詩人表達熱愛康橋的思想感情。
而詩人沉浸唯美意境之中,情迷神馳,想像爛漫,夢境也應運而生,夢想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水草”。這是對康橋愛到極度,以至“甘心”化身其中,成為其一部分,并引出下節(jié)頂真辭格,自然過渡到下一層次。
尋夢詩畫
層三、第5、6節(jié),夢幻產生,泛舟尋夢。先寫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尋得滿船“星輝”的夢,遂高興得要“放歌”。但他孤單一人,沒有聽眾,于是一轉,“不能放歌”,只好“沉默”,還借助側寫“沉默的夏蟲”,僅能把滿懷的愛意,直喻為“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心中的美妙之歌,表達了無可奈何的惆悵。
層四、最后一節(jié),這段熱愛留戀的感情表白完了,無須贅言,詩人便選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呼應開篇,只將“輕輕”變“悄悄”,表示又有深入:物我相融,可幽怨又生,只好悄然離去,而完美收篇。
四、《再別康橋》是首“三美”具備的新詩
新詩《再別康橋》,全詩以詩人的感情起伏為線索,用虛實結合的隱喻筆法,描繪出一種飄逸瀟灑、浪漫幽怨的藝術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懷念、愛戀與不舍的離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真摯濃郁,美不勝收。
其一、全詩為四行一體式新詩:四句一節(jié),每節(jié)4行,詩行排列,兩兩錯落,參差有致,跌宕生機;句式較短,基本均齊,節(jié)律相似,大致整飭;首尾圓合,呼應詠嘆,顯示結構,表明思路,創(chuàng)造出新詩形式自由、精巧勻稱的形式之美。如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回環(huán)復沓,既圓合首尾,又界定總分總結構,顯示清晰可辨思路,產生出大體整齊、疏落有致的視覺享受。
其二、句型簡潔短促、句勢舒緩輕徐,多用疊詞、輕盈柔和,口語入詩、瑯瑯上口,隔行用韻、逐節(jié)變換、旋律波動、抑揚頓挫,復沓詠嘆、氣韻渾成,創(chuàng)造出優(yōu)雅動聽、娛人心扉的音樂之美。如詩中行文,每進一步、則退半步解釋,舒徐深入,引人入勝,極具華美和諧、夢幻朦朧的聽覺享受。
其三,意象單純明朗、清新優(yōu)美,喻體含蓄豐厚、色彩絢麗,虛實相融、如夢如幻,以致醞釀出飄逸空靈、浪漫夢幻的意境,讓詩人的感情,似云飄逸,似柳細柔,似水清瑩,似夢爛漫,朦朧華美,賞心悅目,呈現(xiàn)出美輪美奐、溫韻可人的畫圖之美。如詩的首尾,借下午的天氣,以“西天的云彩”喻康橋,作為總意象,然后又用“金柳、青荇、榆潭、水草、星輝、〔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為典型的具體意象,并將其置于夕照之下,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迷神馳、物我相融的浪漫夢境,將詩人對康橋的摯愛,以最美形態(tài)幻化出來,顯示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最高藝術境界。
因此,世人公認:《再別康橋》集中體現(xiàn)了聞一多的新詩“三美論”,形式上有建筑美、音韻上有音樂美、意境上有繪畫美,是—首“三美”具備的新詩,堪為佳品。
五、《再別康橋》的世界影響
1931年,徐志摩乘機北上,途中遇霧,飛機觸山,不幸罹難,年僅35歲。代表作為《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中國新詩的一朵亮麗的鮮花,曾給他帶來巨大的聲譽。
徐志摩去世后,劍橋大學樹碑紀念他,白色大理石碑上,鐫刻著:“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別康橋》詩句”,精心的選擇、精致的組合,將劍橋的旖旎風光、詩人的濃濃情趣,融合在一起,定格為永恒。
劍橋大學是世界級名校,杰出校友燦若群星,其中有19位英國君相,30多位外國總統(tǒng)總理,更有牛頓、達爾文等近現(xiàn)代科學的開創(chuàng)者,諾獎得主就近120人。而有幾人獲得該校立碑紀念的殊榮?
劍橋大學的徐志摩詩碑
徐志摩詩碑,已經成為中國和劍橋之間的聯(lián)系紐帶,也是劍橋大學、英國學人永遠懷念中國詩人徐志摩的不朽豐碑。陳存選2024、06、23
詩人徐志摩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