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伊始,尤其最近幾年,我陸續(xù)積攢下一些藝術哲學方面的文字,其中有學術論文、藝術展座談會的發(fā)言、藝術刊物的訪談、隨筆,甚至也有畫評。四川美術學院視覺藝術中心與商務印書館合作,決定出版一套《藝術與哲學》叢書,向我約稿,使我的“絮語”有機會集結(jié)與讀者見面,這是我的榮幸,在此表達我的誠摯謝意!
上世紀80年代始,我研讀哲學。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都不曾對于藝術哲學問題有自覺的興趣,我那時認為自己是思辨類型的,這個自我評價至今仍然有效。但是,事情在不知不覺之中起了變化,它是在我思想放松的時候發(fā)生的。第一次是1999年,我以隨筆的形式寫了一本小冊子《解構(gòu)的文本》,當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我的導師、國內(nèi)著名的德國哲學專家和翻譯家王玖興先生讀了這本小冊子,當面對我連說了幾個“好”字,又補充道:“你寫得非常大膽!”這有些意外的肯定對我是莫大的鼓舞,因為王老師的話里有些觀點與思想之外的東西,那是與文字本身有關的,而我之前并沒有自覺注意到寫作也是一個哲學問題,但它已經(jīng)涉及到藝術,無論我是否在字面上討論藝術。
那么,也許我并不了解自己。一個后續(xù)證明在2002年來到,那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另一本小冊子《歸隱之路——20世紀法國哲學的蹤跡》。當時我寫這本書是為了評職稱,當然要卯足了勁。這18萬字的小書獲得讀者的廣泛肯定,又是在學術著作的寫法方面的,但它決不是散文。如果我在學術寫作過程中沒有太拘泥于既成的學術規(guī)范,那并不是故意的,而是覺得沒有感情的思想是枯燥的,而沒有思想的文筆是淺顯的,但我并沒有特意做某種思想與感情的綜合,這種混雜不可能出于外部的強加,而是不由自主的過程,沒有愛就無法滋潤智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沒有在31年前到社科院攻讀法國哲學方向的博士,如果我的博士論文不是與德里達有關,也許我就不會自覺關注阿爾托的殘酷戲劇、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波德萊爾的《惡之花》、畢加索的《亞維農(nóng)少女》、馬格利特的《這不是一只煙斗》……對這些,我不是獵奇,而是思想本身的需要,不僅德里達,更有???、德勒茲,還有薩特“這只會寫字的豺狼”,我指他的小說《惡心》,所有這些,原本都是為了理解其中的思想才找來閱讀與觀賞的,尤其對于研究當代法國哲學來說,根本就避不開這些作品,因為這些文藝作品,往往就是這幾位哲學家的著作中所闡述思想的組成部分,就像樂音是音樂的一部分。如果你去掉它們,那么哲學思想和音樂就沒有了、消失了。
我不認為自己具有某藝術門類技巧方面的創(chuàng)作天賦,但我的思維類型,屬于那種不愿受約束的,喜歡幻想,甚至喜情緒,也許有人以為這對于掌握理性是某種妨礙,若是你果真這樣想就錯了,因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哲學亦然。就此而言,藝術決不是哲學的一個例子,甚至就緣起的相遇而論,兩者都是“元”:元藝術、元哲學。所謂元,就是原樣的世界,不是模仿的世界。“元”處于任何規(guī)定性發(fā)生之前,原樣的思想藝術發(fā)明各種各樣的規(guī)范,但它自身則是任意且任性的,沒有規(guī)范。此刻,學科的界限尚未產(chǎn)生。
藝術從誕生之日起,就決不只是技巧,藝術是由想法-念頭帶動起來的,與神話-宗教密切相關,它們都是某種神秘的精神力量,技巧只是其中的副產(chǎn)品。
無論我在寫哲學論文,還是在做藝術評論,都是用自然語言表達想法,想法屬于哪一類,是后來區(qū)分的結(jié)果。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只要在字句之中,將思想的情景詳細描述出來,就可以了。如果我總是想著“這樣寫”屬于文學,那樣寫,才屬于哲學,那么我就既寫不好文學,也寫不好哲學。只有當我忘記這種區(qū)分的時候,反而有可能將兩者合并起來,有興趣地寫思想本身。
(本文系作者新著《藝術哲學絮語》自序,該書已由商務印書館出版,2024年5月第1版)
目錄
歇斯底里與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
“啪嗒學”與“愚比王”
繪畫中的真相
關于藝術邊界的思考
美起源于莫須有的痕跡
切己性與不可置換性
“哇塞”——先鋒哲學也可以這樣出場
解構(gòu)與當代藝術
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藝術與哲學如此接近
習慣、記憶、時間
大地上的陌生人
畫出喊叫是如何可能的
普魯斯特的詩意小說
感官世界的詩意旅行
美是從習俗環(huán)境中瞬間孤立出來的奇遇
超現(xiàn)實主義繪畫
心畫
梵?高的農(nóng)鞋
思想的皺褶/巴洛克風格
藝術生理學:我們不是有身體,我們就是身體
殘酷戲劇——先鋒戲劇大師阿爾托的野性
20世紀歐洲哲學劇場剪影
哲學、文學藝術:似夢
舊物的魂靈
女性的哲學
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的基本特征
后什么現(xiàn)代——支離破碎的愿望
繪畫、詩歌、散文的區(qū)別
藝術與技術
尚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四川美術學院視覺藝術中心特聘專家,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現(xiàn)代歐洲大陸哲學,后現(xiàn)代思潮。主要著作:《歸隱之路:20世紀法國哲學的蹤跡》《啟蒙時代的法國哲學》《從胡塞爾到德里達》《法國當代哲學論綱》《圖像暨影像哲學研究》《哲學治療的可能性—一重新發(fā)現(xiàn)叔本華與尼采》《解構(gòu)與時間》《活出自己的價值》《起源的原初復雜性為形而上學重新奠基》(上下冊)《藝術哲學絮語》;主要論文:《思?言?字:評德里達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從結(jié)構(gòu)主義到后結(jié)構(gòu)主義》《精神的能量與樣態(tài)》《一與多》《從語言的邊界到顯露的圖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