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上海兩家Manner咖啡門店店員在同一天均與顧客發生爭執,一家門店的女店員則將咖啡粉潑向顧客,另一家門店的男店員與顧客發生肢體沖突。
據光明網報道,6月20日,記者從上海有關部門了解到,咖啡店店員與顧客之間因催單起糾紛,過程中雙方都有推搡動作,但都沒有受傷。最后經過警方調解處理,店員已經向該顧客道歉。
不出所料,很多人都把員工工作壓力過大作為理由,其實,這背后,凸顯的是新經濟行業HR缺位。
一段咖啡店內的監控視頻顯示,一名女店員突然情緒失控,沖著一女顧客大喊“你投訴啊”,并將一杯粉狀物潑向對方,致使女顧客面部被粉狀物糊滿。
另一段咖啡店內的監控視頻顯示,一名男店員與一名女顧客發生爭執,雙方一度發生肢體沖突,男店員還扇了女顧客耳光。
好多人看了監控后評論認為,兩段視頻中,確實店員行為過激,但也能看到顧客一直在激怒店員,所以,換了自己是店員,也可能被激怒。
問題是,這是服務行業,開門做生意就無法拒絕任何人進入,哪怕是精神病人發病期間都無法拒絕,所以,不是說服務人員就該受氣,而是這個行業的特殊性決定的,遇事要學會平復情緒不被激怒,一旦店員與顧客發生類似沖突,無論誰是誰非,都影響品牌聲譽。
這本來就應該是員工培訓的內容,除了要培訓員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應該培訓如何管理顧客情緒,這是基本功,但很多品牌連鎖店,可能連這些基本技能都沒做過培訓。
想起@紫竹商業評論 最近在某四字蛋糕連鎖品牌店的遭遇。也算是那個品牌蛋糕店常客了,那天去了一個不常去的門店,想選一個巧克力蛋糕,希望不那么甜的。本想自己挑一下,結果服務員馬上過來,問:想買哪個,我幫你拿。
我說,想再買個巧克力的蛋糕。
她指著里面的巧克力蛋糕,一一告訴我:這個這個....都是巧克力的。
我說:我肯定能看出來哪個是巧克力的蛋糕。
她說:那您要哪個?
我說:我正在選,想選一個不太甜的。
她說:巧克力蛋糕都甜。
我問:哪個相對不甜呢?
她說:沒有不甜的……
就這樣,陷入無限死循環……
最后我先認輸了,我說,我覺得和你無法溝通。算了,不買了。
最終只買了每天必買的面包,灰溜溜離開了。
單就我的經歷,估計很多人還是會說:巧克力本來就都是甜的嗎,你這不是故意為難店員嗎?
首先,我本來想自己考慮,沒想麻煩店員,是她自己主動來干擾我挑選的。
其次,我肯定知道巧克力蛋糕都是甜的,但甜度還是有區別的,所以,想比較一下。
第三,就要說到員工培訓了,這員工如果做過基礎培訓,她就不會這樣故意主動來和顧客抬杠。
比如她可以介紹說:“我們店的巧克力蛋糕中,這款相對甜度淡些”或者“我覺得我們店的巧克力蛋糕相對甜度都差不多,要不您先選一款回去吃,我幫您記下,下次您來了再換另一款,您自己比較一下”,哪怕說“我雖然在店里工作,但我確實沒吃過店里的巧克力蛋糕,所以不知道究竟哪個不甜,但如果我選,我就選這款,因為它看起來不甜。”當然,更專業的店員,既然自己有時間,還可以和客人講講巧克力蛋糕的原料、制作以及如何享用蛋糕才能更美味……
但是,很顯然,這個挺努力的店員(我認為她主動來問我,應該是挺想努力做好工作的),根本沒受過專業培訓,除了會抬杠,根本不知道如何表達,以至于把顧客激怒而放棄購買。
其實,服務行業本來就是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但凡需要顧客等待的食品,都會引起情緒波動,而且,大部分愿意為了那一口能現場制作的食物,而愿意拿時間等的顧客,都可能是挑剔和有脾氣的,甚至在等待的時間里,無理取鬧都是很難避免的。
所以,既然選擇這個賽道,HR的重要性和挑戰性就可想而知。而且,并不是從培訓開始,是從招聘選人就開始了,篩選員工的性格很重要。按照Manner的考核規則,一個員工一天最多要做333杯咖啡,且這個咖啡師還需要同時承擔理貨、制作咖啡、點單、清洗等全部工作,既然知道員工工作壓力大,那么,員工日常的心理輔導和情緒管理培訓就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公司除了對于員工行為的監督和管理,更多的應該是精神上尤其物質上的獎勵,參照海底撈以及胖東來員工激勵機制,才能確保這些新經濟行業正常發展,否則,HR明顯缺位,人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品牌擴張再快,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一杯咖啡潑過去就能造成坍塌。
所以,HR的選人、培訓、員工關懷以及適當的激勵機制,是決勝新經濟行業的關鍵因素,所有這個賽道的企業都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HR是否缺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