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淮網 杜建軍)近年來,蕭縣以服務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線,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為動力,堅持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以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先進縣為抓手,出臺發展政策,建立管理體系,創新工作舉措,深化工作內涵,通過改革持續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全力破解縣域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難題,為中醫藥振興發展注入活力,實現了以較小投入、較低費用取得較大健康收益的目標,為建設健康蕭縣、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作出新貢獻。
扇形對接,東向發展,構建中醫藥一體化發展格局。
一是打造中醫藥醫療聯合體。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具體舉措文件精神和長三角中醫藥一體化發展高峰論壇要求,實施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東向發展,扇形對接徐州,融入長三角中醫藥一體化發展,積極引進長三角中醫藥名醫名家,達成前期合作意向。縣中醫院分別與徐州礦務集團總醫院、徐州市中醫院簽署醫聯體協議,深化合作,積極參與長三角中醫專科專病聯盟建設,探索醫院跨省合作新模式,逐步提升醫院綜合服務能力。
二是開辟綠色雙向就醫通道。在醫聯體內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制度,形成“首診在基層、大病去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就醫格局,雙方為上轉的疑難危重患者及對恢復良好、適宜回基層康復治療的患者提供了綠色就醫通道,不僅健全了雙向轉診制度,而且促進分工協作機制的建立,推動雙方良性互動。
三是做實中醫藥結對共建工作。搶抓三級醫院幫扶機遇,做好省中醫院對口幫扶縣中醫院工作。目前,省中醫院派駐幫扶專家4名,結對共建幫扶科室4個。
頂層推進,政策支撐,推動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組織保障。堅持把發展中醫藥事業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成立由財政、人社等8個部門組成的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領導小組和中醫藥創建小組,明確成員部門職責,密切配合,形成了中醫藥工作齊抓共管的有利局面。在全市率先成立單獨中醫藥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負責全縣中醫藥管理工作,為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中醫藥振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強化政策引領。出臺《關于貫徹落實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將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納入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政府工作。
三是夯實工作機制。建立完善由縣政府分管縣長為召集人,26個部門參與的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解決中醫藥發展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成功實現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縣目標。
四是健全服務體系。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提升工程,加大中醫館、中醫角陣地建設,形成“中醫院龍頭帶動、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樞紐聯動、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網底扎實”的中醫藥服務體系。縣中醫院新院區累計投資1.65億元,建筑面積2.2萬㎡,已投入使用;投資近300萬元建設25所基層中醫館和11個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實施一個健康廣場、中醫診室等10個功能科室的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
守正創新,傳承發展,打好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組合拳。
一是加強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實施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戰略,開展“北華佗、南新安”傳承創新轉化行動,常態化開展中醫藥傳統知識收集整理工作,設立蕭縣民間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建成華佗文化館,挖掘、保護和傳承民間中醫藥精華和精髓。目前,實地走訪挖掘民間優秀中醫35人,已整理申報30個中醫藥傳統知識項目;《大公雞報曉》欄目組在全國踏訪100位民間中醫,走近我縣成功挖掘龍城醫派9位中醫,并系列報道。
二是注重中醫藥學術平臺建設。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專業優勢,成立中醫藥學會、華佗養生協會、龍城醫派學術研究會,為全縣中醫藥醫務人員、中醫愛好者、民間中醫藥人員提供學術交流平臺。
三是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在全縣開展尋找身邊的中醫世家和中醫傳承佳話,深度挖掘中醫藥文化,講好蕭縣中醫藥故事。梳理龍城醫派特點,研究形成的歷史社會背景,探討與地域的關系,展望未來發展走勢,擦亮“龍城醫派”名片。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建立博頓幼兒園、莊里學校等4家活動基地,讓更多的青少年學生了解中醫藥,走近中醫藥,在心中燃起“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的火種。,中醫藥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我縣中醫藥非遺項目縣級13個,市級4個;開展中醫健康教育宣傳,在電視臺開播中醫藥科普宣講15次,創作中醫藥文化作品2個即《蕭縣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成果紀實》宣傳片、《龍城醫派再起航》歌曲,開通龍城醫派公眾號,設立10個專欄,定期組織稿件,舉辦學術論壇,尋找中醫良方,已陸續發表龍城醫派系列文章200余篇,已整理龍城醫派代表醫家《龍城醫派論文集》《類癥醫案》《海崇熙醫案》《萬育堂醫集》等6部著作。
創新機制,深化內涵,打造本地版中醫藥“四名”工程。
一是強隊伍聚人才。出臺《蕭縣衛生健康人才和專科建設2018-2025規劃》《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省、市、縣、鄉四級大培訓,加大中醫藥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形成一支由名中醫、中醫臨床技術骨干、西學中人員、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組成的中醫藥人才隊伍。
二是爭創中醫名院。縣中醫院注重中醫藥內涵文化建設,建立國醫堂,打造中醫藥傳承基地。目前,已是宿州市中醫聯盟成員單位、國家衛健委縣域內分泌學科發展助理工程試點項目實踐基地和安徽省腦病專科聯盟理事單位。
三是創建中醫名科。縣中醫院以重點中醫特色專科建設為抓手,積極培育創建中醫骨傷、肛腸等特色專科。目前,已有市級和省級重點專科各2個,骨傷科王氏骨傷已是市級中醫藥非遺項目。同時,趙莊、王寨等6家中心衛生院中醫科獲得省級特色專科稱號。
四是選樹中醫名醫。以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患者滿意為導向,選樹典型,積極推薦上級名醫申報評選。我縣已有全國農村基層優秀中醫1人、全省基層名中醫3人、市級名中醫1人、市級基層名中醫2人、市級中醫藥工作優秀村醫2人、縣級名老中醫8人;各級中醫藥學會理事、委員100余人。
五是培育道地名藥。全縣中藥種植遍及各鄉鎮,自古以來當地百姓就有采藥治病的習慣。蕭縣是安徽省中藥資源普查首批試點縣,經普查和《蕭縣中藥普查和區劃》記載,全縣藥材資源分屬207個科,1012個品種,植物類藥材143科,775個品種,其中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擁有700多種野生中草藥,縣植物園開辟中藥園,育有常見中藥100余種。艾草、劉寄奴、香茶菜等與蕭縣淵源頗深,按照小中藥大產業發展思路,全縣規模種植蕭艾、萱草、香茶菜等中藥材,培育打造蕭艾、香茶菜、遠志、蕭半夏等蕭縣版“十大”道地名藥,已評選認定蕭艾、萱草等種植示范基地,發展蕭艾、萱草等中藥產業,開發蕭艾、萱草、香茶菜產品,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扮靚“五彩”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