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的未來將由美國工會工人創造?!?/p>
用 100%的關稅封住了中國電動車進入美國市場的大門后,拜登頗為得意的在社交網絡發了這樣一條消息。不過,讓拜登寄予厚望的美國電動車企們,似乎沒那么爭氣。
一方面,拜登依仗的美國工會工人把底特律三巨頭們(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和斯特蘭蒂斯)纏得頭昏腦脹;另一方面,還沒被工會攻陷的「美國新勢力」們,除了特斯拉之外,最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如果說,現在中國新勢力們在跟對手卷天卷地,忙著爭市場、擴銷量;那美國新勢力們,則忙著與自己較勁:如何按時交付、生存下來,還是個難題。
「特斯拉殺手」們的集體啞火
「特斯拉殺手」,在過去幾年里,這個 title 是個很高的榮譽,用來形容那些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新能源汽車巨頭的車企,比如 Lucid、Rivian、Fisker 等等。
不過最近,這些「特斯拉殺手」們集體啞火了。
當地時間 6 月 17 日,美國造車新勢力 Fisker 申請破產保護。在這之前,Fisker 已經停產,從第一輛車交付到停產,只經歷半年多時間。
從時間上來看,Fisker 也算「新勢力元老」了。2016 年,創始人 Henrik Fisker 在破產過一家「Fisker Automotive」后,成立了現在的 Fisker,并在 2020 年 11 月曲線上市,跟中國的理想和小鵬前后腳美股上市。
不過,理想和小鵬在美股上市時,自己的第一款產品理想 ONE 和小鵬 G3 早已量產上市,算是經歷了生產線的考驗;但 Fisker 的第一款車型,當時還處在研發階段,一直到三年后,2023 年 5 月才正式交付第一款車——Fisker Ocean,一款起售價 37499 美元、續航 250 英里(400 公里)的純電 SUV。
(Fisker Ocean 實現了很多人心中的「新能源」——太陽能車頂:曬太陽一整天,能續航5英里(8公里))
馬斯克曾經形容 Fisker 創始人「Henrik Fisker 壓根不懂電動車」,盡管有點「同行是冤家」的意味,不過從后來的結果看,說的也是事實。從第一次創業,到第二次創業,Henrik Fisker 認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設計,所以,工程和制造都外包了。
比如在生產上,Fisker 采用代工的模式,這沒什么。不過 Fisker 把代工廠選在了奧地利的麥格納格拉茨工廠,然后再千里迢迢運回美國銷售。關鍵是,這個代工廠之前也沒怎么生產過純電動車,雙方都是摸索著來。
按照 Fisker 離職員工的爆料:Fisker 甚至沒有在美國建立像樣的零件儲備機制,哪怕是小剮蹭,用戶也要等幾個月才能修,「為了減少糾紛,Fisker 會留幾輛新車,專門用來拆件維修」。
再看看美國用戶的反饋:剎車片生銹、車機卡頓、智能鑰匙無法正常工作、坡起輔助存在溜車風險、各種警示燈在儀表隨機亮起……
這一系列原因綜合下來的結果就是:在交付前,Fisker 手握了 6 萬多張訂單,不過開啟交付后,其中超過 4.5 萬人已經取消訂單。
2023 年,Fisker 一共生產了 10142 臺車,只交付了 4700 輛;倉庫了躺著的庫存車和原材料價值 5.3 億美元,6 折清倉甩賣也沒賣出去多少,導致資金鏈斷裂。
相比于 Fisker 的產品拉胯,「美國新勢力」另外兩家 Lucid 和 Rivian 則困在了怎么才能「少虧點兒」。
曾經市值 850 億美元、超過福特的 Lucid,早期收到了 1.7 萬張訂單,可以說是「有單不愁賣」。但是 2023 年,僅交付了 6001 輛車,不到特斯拉的零頭。
今年一季度只生產了 1728 輛,交付了 1967 輛。彭博行業研究給出數據,按照目前的銷量,Lucid 每賣出一輛車要虧損 33.8 萬美元(約 246 萬人民幣)。那些被吐槽還在虧錢的中國車企,在這個數字面前就是「弟弟」。
「美國新勢力」三強中表現最好的 Rivian,今年一季度生產 1.4 萬輛車,今年預計能交付 5.7 萬輛車,看起來成績不錯。不過同樣,一季度虧損了 14.5 億美元,約等于每賣一輛車虧 11 萬美元(近 80 萬人民幣)。
準備改進生產線、擴張工廠的 Rivian,前不久獲得了伊利諾伊州提供的 8.27 億美元激勵補貼,不過按現在的情況,這些補貼很可能今年內就花完。
單看產品,在網上同樣能找到不少槽點,比如:Rivian 的做工和產品成熟度、續航虛標、充電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
(圖片來源:見水印)?
不過Lucid 和 Rivian 面臨最大的痛點不只是產品問題,更是是生產成本高,產品定價高,導致了銷量上不去、成本下不來。以 Lucid 為例,入門款 Lucid Air 定價接近 7 萬美元,豪華純電的入門價就勸退了不少人。
按照這兩家車企的計劃,都準備推出更便宜、成本更低的小車,但按照「美國新勢力」的速度,這兩款新車至少要等到 2026 年,怎么能熬過這兩年還是個問題。
「美國新勢力」:
美國救不了,中國也救不了
對于美國新勢力們的遭遇,我們在網上往往能聽到兩種聲音,還都跟中國有關:
一種是,來中國,就行了;
另一種是,來中國,就完了。
前者的理由很簡單,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從研發到零部件,再到制造、銷售,中國完整的產業鏈正好能解決產能和生產成本的問題。把特斯拉拽出產能地獄、扶上贏利正軌的上海超級工廠,就是最好的證明。
事實上,幾家「美國新勢力」也的確萌生過來中國的想法。去年夏天,Fisker 和 Lucid 前后腳計劃進入中國市場,前者專門去上海臨港轉了一圈、組建了上海辦公室,上海展廳也計劃去年底開業,不過直到如今申請破產保護,展廳也沒有開起來;后者則聘請了曾任蔚來副總裁、集度汽車副總裁的朱江來負責中國市場業務,不過至今一年了還沒下一步的進展。
(圖片來源:見水印)
(網傳出現在今年北京車展極越站臺的 Lucid 高管,圖片來源見水?。?/p>
相比于 5 年前來中國的「先行者」特斯拉,如今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鏈的確能夠支撐一家車企從零到一的順利生產、交付、降低成本,但是中國市場早已經容不下一家「美國新勢力」的成長。
不考慮車型在設計和智能化方面的市場偏的差異,也姑且不考慮產品質量問題,一款近 28 萬人民幣起售,續航只有 400 公里的純電 SUV,在如今的中國市場有競爭力么?一款售價 70 萬人民幣往上走的豪華純電轎車,在中國市場能收獲多少銷量?更別說在國內本就不主流的純電皮卡了。
中國新能源產業鏈的優勢,「救」不了美國新勢力,美國自己顯然也難救。
2024 年第一季度,美國市場的純電動車占比,從去年四季度的 8.1%下滑到 7%,新能源汽車占比也從 18.8%下降到 18%。這其中,特斯拉一家的銷量就占了 55.5%
美國純電動車市場的降溫,特斯拉的一家獨大,以及福特、現代等幾家車企的家大業大,讓 Lucid、Rivian 這樣的「美國新勢力」在提升銷量、降低成本上也舉步維艱。
據媒體報道,目前 Lucid 和 Rivian 正在提升產能,但是在純電動車需求減少、造車成本沒有降低的情況下,車企造的越多、經銷商們虧的越多。
根據相關的經銷商反饋:提升產能后,電動車的需求并沒有提升,為了減少庫存經銷商只能降價促銷量,結果就是車賣得多了,利潤反而下降了,車越賣越虧。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新勢力的「卷」和美國新勢力的「困」,倒是有點兒殊途同歸的意思。
最后
最近,大家對國內汽車行業的「卷」格外敏感。國內車企之間的內卷像一場開疆拓土的「決斗」,一邊通過「卷」把新能源汽車的蛋糕做大,另一邊,只有捱過決斗的勝利者,可能最后才有享受蛋糕的資格。
相比之下,如果從定價、產品、功能等方面來看,美國電動車實在算不上卷。但正因如此,純電動車在美國的市場,在這幾年里并沒有隨著市場發展、政策扶持而更有競爭力,美國新勢力要在不斷縮小的純電動車市場里求生存。
本文作者:米其林
不要忘記關注「極客汽車」的微信視頻號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