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原本以“巴人”筆名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間刊載于《晨報》副刊,后在1923年8月收錄于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之中。這篇小說被公認為是魯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最負盛名的文學作品。
其實,以往我們都是將分析的著重點放在了國民性身上,其實,這篇小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點,那就是大革命的分析。
我認為關于大革命的分析才是魯迅《阿Q正傳》這篇小說最重要的部分,不是說阿Q代表性的國民性不重要,而是相比之下,大革命才是這篇小說的主旨。
那么,在《阿Q正傳》中,魯迅到底揭示出大革命的什么呢?那就是他認為這是一場失敗的革命。
大革命的失敗揭示出了一個更主要的點,那就是基本面。基本面是投資期貨里面的一種術語,旨在分析商品的。但是我覺得用來分析歷史也很實用。
而魯迅對于國民性和我們的路徑是有深刻認識的,在他眼里,過去的歷史就是個“吃人”的歷史,你吃我,我吃你,大家互相吃。而且古代就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這個魯迅在《燈下漫筆》中揭示的。
因此,魯迅說的這個意思就是一點,那就是幾千年來,一直到魯迅生活的時代,我們的基本面沒什么變化,這個是他看到的最根本的東西,也是魯迅所有文學小說的主旨。
這個基本面到底是什么基本面,魯迅說是“吃人”的基本面,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坐穩了奴隸的時代”。這個其實就是專制的基本面,是權力私有、壟斷的基本面。
千百年來,我們的權力從來就沒有公開過、透明過,一直都是私有化的,以前是君主壟斷了權力,皇帝壟斷了權力,魯迅時代是軍閥壟斷了權力。
為什么我們改變不了專制的基本面?
每次王朝更迭,建立的還是一個專制社會,還是一個家族姓氏的天下,天下一直是一個人的天下,這個人就是天子,也就是皇帝,君主。不管是君主,還是軍閥,權力總是高度壟斷的。且權力不受任何限制、制約、約束和監督,君主凌駕于一切法律、制度之上,權大于法。任何的制度和法律,都抵不過君主的一句話。
君主想推翻就推翻,叫君無戲言,君主的話就是圣諭,國家的治理不是按照制度和法律,而是君主的旨意,一切辦事的原則就是圣旨。圣旨到了才能做決定,圣旨不到,任何人都不敢做決定,都不知道怎么辦,反正就是所有人都在等待圣旨,等待圣諭。
如果社會治理的好,那就皇恩浩蕩,出現了所謂的盛世,那都是君主的功勞,要泰山封禪。封禪就是向上天宣告,天下安定,國泰民安,君主的豐功偉績。
而權力總是在私有化的傳遞,只有皇家的人才能繼承大統,其他人根本沒有機會,除非天下大亂,王朝更迭,要不然,其它姓氏的人根本不可能。就算有的能,那叫大逆不道,謀反,逆賊。要全國討伐之。
只有皇家的人,才叫正統,正統無非就是權力私有化的確認而已。最根本的是君主通過自上而下層層任命官吏的方式來完成權力的確定和行使。君主不可能一個治理,必須依賴龐大的官吏集團來行使。
這些官吏的權力來源于都是君主,而不是人民。也就是說君主將自己的壟斷、私有化的權力通過官吏向社會延展了,就等于君主的權力深入到了社會的角角落落。這些官吏名義上權力很大,但他們的權力來源于君主,君主可以隨時收回去。
這就說明能收回官吏權力的人在于君主,在于上級,而人民是無權的,人民也無法監督,這就是專制社會最可怕的地方。只要官吏伺候好了上級和君主,就可以永遠享有權力,哪怕是個貪官,只要君主不發話,誰也不敢動。人民更不可能。
所以說,魯迅在《阿Q正傳》中將這個基本面揭示出來了,才是根本。我們走不出專制的命運,走不出這個枷鎖。就注定了我們只能壓迫、剝削和奴役,國民性也改不了,基本面也沒什么變化。
本文參考文獻:
魯迅.《吶喊·阿Q正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