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不少孩子無論家長來硬的還是軟的,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依舊沒有太大的改變,最多就是在“壓力”的驅使下,動那么一點兒,想要讓他們主動地去學習,簡直比登天還難。
這就是缺少學習內驅力的典型現象。
威廉·葉芝曾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把火就是“學習內驅力”。
什么是學習內驅力?通俗一點講就是自己內心的驅動力,它藏在每個人的心中,主要表現為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習的熱情和自主性。
那么,我們該怎么讓孩子們從“要我學”的狀態轉變為“我要學”的狀態?
滿足孩子底層需求是前提
人類的底層需要永遠不會變,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只要你能把它們聯系到學習上,那么孩子自然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動力。
家長要想滿足孩子的底層需要,就需要給孩子無條件的偏愛,相信他、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
如果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真正接納和理解,才可能放下“厭學”的狀態,逐漸恢復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給孩子自主選擇權必不可少
自主感是激發學習內驅力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就是在沒有人逼迫的情況下,讓孩子做想做的事情,對孩子而言,學習不是為了討好父母,也不是為了逃避懲罰,而且他們發自內心的想去學。
想必這一幕在不少家庭中上演著:
全家人一起看電視,突然爸爸或媽媽問了一嘴“作業做完了嗎?”稀松平常提了一嘴,結果孩子像吃了炸藥一般:“煩不煩啊,就知道問問問!”然后轉身摔門。
我們不妨試著放手,把學習的責任交給孩子,他可以自己決定學什么,什么時候學,要學到什么程度。學習的過程不去打擾,找一個統一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做檢查。
同時,在生活娛樂上,我們也要多給孩子選擇權,比如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去哪里玩、玩什么等等。
當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跟孩子平等討論,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自主權,孩子也愿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那么孩子自然就會產生動力。
深度的親子陪伴至關重要
高質量陪伴是對孩子最深情的告白,往往孩子大了后就不像以往那樣黏著父母了,也不樂意聽長輩說話,嫌我們嘮叨,這就需要我們通過深度的親子陪伴來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讓孩子能夠心無旁騖地學習,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增加親子溝通
我們不妨通過一些家庭活動來增加和孩子的交流時間,例如:約定一個時間,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散散步,聊聊天,一起玩一下親子桌游。交流的時間可以不用太長,十分鐘、半小時或一小時。
我們還可以使用溝通的技巧來促進交流,比如積極地回應孩子的感受,如“哦……”“原來是這樣……”并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向他們表示理解“如果是我可能也會生氣、憤怒、悲傷……”。
這樣的表達方式,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情感被接納,從而讓溝通變得順暢。
(2)發現孩子的閃光點
世界上從來都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個孩子的性格和成長節奏也都不同。
比如說有些孩子喜歡慢慢琢磨,細細研究,這就需要我們家長有耐心,多加指導;有的孩子靈活性強,喜歡專研,我們只要給他們提供簡單的幫助就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閃光點并將其發揚光大,讓孩子們發揮出最好的性格優勢,把他們培養成有個性的人。
(3)學會給孩子做加法
教育孩子,應該是讓孩子感覺自己很好,并且越來越好的過程。我們要做到不忽視孩子,及時給予孩子積極回應。
比如:孩子對事物展開好奇時給予充分的滿足,一起陪孩子尋找答案;在孩子有進步的時候積極鼓勵等等,讓孩子在一點點收獲滿足感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前進的動力。
預約咨詢:+V drmxinli
電話:4008202621
大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決定他后來往哪走。
學習內驅力是一種“推”的力量,所以要讓孩子能夠主動地前進,自發地“推”,我們家長在其中的角色是不可缺少的,而以上的三種方式能讓孩子們更加勇敢地走向未來、收獲幸福。
“雞蛋從內打破是成長,從外打破是食物?!眱仍诘牧α窟h比外加的更強大。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學會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提升孩子對于學習的主動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