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作為最早被確立的節氣,自古以來便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漢《周禮·春官》中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表明周代夏至日祭祈神明,意在消除疫病災荒、祈福美好生活。
南宋詩人范成大以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將夏至時節的鄉風民俗呈現得淋漓盡致,為我們展現了夏至的獨特魅力。
范成大《夏至》:“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節物競隨鄉俗,老翁閑伴兒嬉。石鼎聲中朝暮,紙窗影下寒溫。逾年不與廟祭,敢云孝子慈孫。”
全詩既有對夏至時節民俗的描繪,也蘊含了對家族傳統、孝道和社會責任的重視。
“李核垂腰祝饐”,夏至時節,大人們腰間掛著李核敬祖先,祝饐,是對老人身體健康的一種禱祝;“粽絲系臂扶羸”,描述了人們將五彩粽絲系在手臂上,這既是一種裝飾,也有避邪驅病的寓意。同時,扶羸,則是求得身體的安康。都有祈禱祭祀的意思。
“節物競隨鄉俗”強調了節日習俗的多樣性和地域性,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深厚底蘊。“老翁閑伴兒嬉”則描繪了夏至時節,老少皆宜的歡樂氛圍。即使是年邁的老人,也能在這個時節中找到樂趣,與孩子們一起嬉戲玩耍,享受天倫之樂。
“石鼎聲中朝暮”描述了清晨和傍晚時分,石鼎中傳出的陣陣炊煙和聲響,這是家庭生活的象征,也是安寧和寧靜的體現。“紙窗影下寒溫”則通過紙窗的投影,暗示了天氣的變化。夏至時節,雖然天氣炎熱,但早晚溫差較大,這種變化通過紙窗的投影得到了生動的展現。
“逾年不與廟祭”指的是長時間不參與家族的祭祀活動,“敢云孝子慈孫”則是一種反問,強調了家族傳統和孝道的重要性,也體現了詩人對家族和社會的責任感。
宋代《文昌雜錄》載:“夏至始,百官休沐三日。”從范成大《夏至》詩中,能夠感受到宋朝夏至休假的悠然自得。特別是詩中老翁與孫輩嬉戲,正是人間最平凡卻最溫馨的光景。
由此,夏至之日,若幸運地遇上休息日,繁忙的公務與瑣事皆拋諸腦后,人們就可以盡享生活。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窗簾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我迎著朝陽步入公園,花草在陽光的映照下愈發嬌艷,閉上眼睛,聆聽鳥兒的歡鳴,感受微風輕拂面頰,仿佛自己已融入這大自然的懷抱,所有的煩惱與疲憊都隨風飄散。
回到家中,我提起筆,記錄下這難得的悠閑時光,讓這一刻的美好成為永恒。
午后,老友到訪,帶來了新聞信息。我婉拒了這些話題,只想沉浸在這份寧靜的悠閑之中。他微笑著,理解了我的選擇。
我隨即取出早已浸泡在冷水中的梨和西瓜,與老友一同品嘗。那清甜冰涼的滋味在口中彌漫,令人心曠神怡。
我們邊品嘗著美食,邊聊起輕松的話題,開始暢談詩詞歌賦,分享范成大《夏至》中的快樂,徜徉在中國文化的海洋中。這份難得的閑暇時光,讓我們深感滿足與愉快。
夕陽西下,我們依依惜別,心中充滿了對這份美好時光的珍惜與期待。
這并非僅僅是想象,清末民初詩學家鄭孝胥(1860年—1938年)的《夏至》詩便描繪了這般場景:“手書日記罷趨衙,便覺閑廊足歲華。十日雨晴喧曙雀,半庭綠暗長秋花。故人頻問詩情好,新局微聞國論嘩。拂拭書窗入長夏,試評沉李與浮瓜。”
夏至與詩詞、友人、美食、休息日的浪漫邂逅,正是如此美好!
《中國天文年歷》顯示,北京時間6月21日4點50分46秒,農歷五月十六日,迎來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夏至,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
這個夏至恰逢周五,北京的最高氣溫將在30℃,小雨轉晴。讀范成大和鄭孝胥的《夏至》,這個周末,我們就能享受詩中的美妙感覺。
記住夏天里,最美的事,莫過于吃一個冰西瓜。中國當代小說家汪曾祺(1920年—1997年)的小說《夏天》:將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愿大家在這個夏至,與朋友一起,能夠找到那份寧靜與滿足,祝大家夏至快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