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i Vitale/TNC
6月是草原植被蓬勃生長的黃金時節,值此之際,我們推出TNC草地保護系列案例,為加強草原保護與修復、維護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添磚加瓦。本期為草地保護系列案例的第一期,介紹TNC在可持續放牧管理方面的實踐經驗。
草地生態系統是地球表面重要、面積最大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天然草地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40%[1][2]。草地儲存了陸地生態系統中近1/3的碳;作為重要的農牧業生產資源,草地提供了全球30%-50%的畜牧產品,養育了全世界約25%的人口,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風固沙等方面亦具有重要的作用[1]。目前,人類對天然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仍為放牧,全球大約有一半的草地為放牧地,放牧為人類提供了近一半的食用肉類及三分之一以上的奶類[3]。強度適宜的放牧可促進牧草生長,有利于提高草地生產力,維持草地群落穩定,促進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4],有助于草地生態系統的正向演替。
然而,人類對糧食和動物蛋白的需求增加導致草地開墾、過度放牧等對草地的不合理利用現象,加上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嚴重。據估計全球約有一半的草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5],尤其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
可持續放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Aaron Huey/TNC
可持續放牧管理
過度放牧會導致植被破壞、土壤侵蝕和水資源枯竭等[6],引起草地退化,從而進一步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為遏制草原生態持續惡化的勢頭,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促進草原可持續利用,合理放牧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放牧管理可分為自由放牧和劃區輪牧兩種類型。自由放牧指不做分區規劃,家畜在同一塊草地上連續采食幾周至幾個月,牲畜可在草地上自由游走采食;劃區輪牧通常是通過設立永久或臨時性圍欄來劃分放牧地,依據科學計算和規劃,通過制定和執行放牧方案,從而有計劃地控制家畜的采食時間、采食范圍,實現輪流放牧利用和收集牧草的一種草地利用方式。
科學的可持續放牧管理是在維持草地生態系統健康的同時實現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在資源合理利用、退化草場恢復、保證牧民收入、減少生態修復支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指導意義[7]。可持續放牧的關鍵在于通過在時間和空間上對放牧行為進行調整達到適宜的放牧強度和放牧頻度,采取合理的休牧和放牧周期或在不同區域輪牧降低放牧壓力,同時還需根據季節變化適時地對家畜進行舍飼,降低冷季超載概率,達到牧草和家畜的平衡,進而實現對有限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可持續放牧包括兩個核心:
強調草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在放牧過程中,必須遵循草地生態系統的規律,避免過度放牧和濫采濫墾,必要時應采取禁牧和休牧措施恢復生態系統功能;
追求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往往導致草地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損害未來的經濟效益,需根據當地資源承載力協調生態發展,實現經濟上的可持續。
? Rick McEwan/TNC
TNC可持續放牧管理實踐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在過去幾十年的實踐中將傳統放牧和科學創新相融合,通過可持續放牧管理獲得生態和社會經濟效益,為全球提供草原可持續發展參考。
坦桑尼亞:
提升治理能力,改善放牧管理
坦桑尼亞北部稀樹草原地區擁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當地社區以游牧為生,長期以來與角馬、斑馬、大象等野生動物共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但約80%的野生動物棲息地位于保護地外的社區和私有土地上,無序放牧、干旱持續頻發、牲畜數量增加以及草地面積縮減等問題導致社區經濟與自然保護的協調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入侵物種代兒茶(Dichrostachys cinerea)的威脅也進一步擠占了家畜和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
TNC和坦桑尼亞北部牧場倡議(NTRI)的合作伙伴共同啟動了支持當地社區和機構加強治理能力的項目,以改善草地生態系統管理、提升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具體措施有:
建立社區保護地:通過設立野生動物管理區(Wildlife Management Area,WMA)的社區保護地形式連接社區生計、旅游投資和野生動物保護,使社區通過保護與管理野生動物獲得生態和經濟收益。部分區域的WMA還可作為“飼草銀行(grass bank)”,以確保在干旱季節可提供足夠的高質量牧草。
安裝植物圍欄:與社區居民合作建造了1000多個由本地速生樹種加固而成的植物籬(“living walls”),幾乎消除了野生動物對家畜的不利影響,幫助超過1.4萬名牧民提升了家畜的安全性,同時建立圍欄所用的枝條來自居民自己的本地樹種,成本降低了25%,這是一種經濟有效且可持續的人獸沖突解決方案。
劃區輪牧:TNC參考傳統的輪流放牧方法,通過劃定特定的放牧區域進行輪區放牧的方式,防止過度放牧。同時推行集體放牧和有計劃地季節性放牧,培訓牧民可持續放牧管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
設立社區協調員:TNC安排社區協調員每周巡視公共牧區,以確保牧民按照劃定好的放牧區進行放牧,并禁止在未分配范圍內進行任何形式的放牧行為。社區協調員還負責培訓相關人員草原管理方法,以確保整個社區遵守共同制訂的合理、科學、可持續的放牧計劃。
可持續放牧管理培訓課程上為牧民講解劃區放牧范圍。? Roshni Lodhia/TNC
項目成果顯示,社區越來越多地從健康的自然資源中獲得可持續的受益,至少有10個村莊通過此類方式每年獲得至少2萬美元的收益。2018年項目執行后,Randilen WMA的總收入為19.2萬美元,比2017年增加了51%,當地的經濟和自然環境韌性得到了改善。除了生計得到加強外,關鍵野生動物種群(大象、角馬、斑馬和獅子)保持穩定,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建立WMA之后,長頸鹿等野生動物數量有所增加,大象數量從1990年的約2000只增加到約4200只,進一步驗證了WMA對國家公園周圍高質量野生動物棲息地的積極影響。
美國科羅拉多:
整體計劃放牧與創新科技助力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TNC從2011年起和Savory研究所合作在四個牧場試驗整體計劃放牧(Holistic Planned Grazing, HPG)管理,并通過監測評估等科學研究改進方法,恢復草地生態功能,增加草地生產力同時保護草原生物多樣性。
整體計劃放牧是通過在牧場內多個劃分的圍場(Paddock)輪流對牲畜進行短期集約放牧,以及根據對牧場條件的持續監測來調整放牧管理計劃的放牧制度。在制定放牧計劃時,牧場管理人員會先根據植被恢復的時間規劃區域,同時監測圍場中的草地生長狀況,再決定牲畜在一個地方采食的時間、下一步遷移地點以及返回時間,通常使牲畜集中在一個圍場內采食較短的時間,隨后移動到另一個圍場,移動速率由草的生長速率決定。管理人通過在地面上用圍欄、天然屏障劃定分區,或者用火燒或其他自然特征(如河流等)分區,控制牲畜在不同放牧區域的移動。HPG還要求考慮影響放牧的各方面要素,包括繁殖期、斷奶時間、雪季、火災、野生動物棲息地與繁殖地等。HPG與輪牧、合理放牧的主要差異在于HPG的放牧期基于草的生長狀況和恢復時間制定,利用牲畜進行土地恢復,通過在圍場上保存“時間”來應對干旱,考慮了火災防治,同時綜合考慮了社會、環境和經濟因素,因此HPG具有更好的氣候韌性,在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氣候事件方面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抵抗力。
整體計劃放牧。? Savory Institute
在野生動物種類豐富的Fox牧場,TNC在意識到牧場的生態價值后與合作伙伴、牧場承租人在Fox牧場收集牧場相關數據、研究成果等,制定了兼顧保護與生產的放牧計劃。
Fox牧場的“放牧計劃和控制圖”包含每日活動時間表和資金管理工具,不僅包括牛將在哪個圍場上放牧,還包括諸如冷暖季節植物生長的開始和結束時間、草原松雞的繁殖時間以及每個圍場的休牧天數等細節。每一年牧場管理人員都可以回顧放牧的模式、每個圍場被放牧的時間和草的生長情況,然后根據當年剩余的可用草數量來決定是否擴大/減少牲畜的規模。同時項目還由第三方進行整體監測,監測與評估多項棲息地指標和各類瀕危物種,建立了監測樣帶,幫助確定生態過程(包括水循環、養分循環、光合作用、群落動態)的健康狀況和趨勢,以監測HPG如何有助于改善牧場的生態過程、提高生產力、增加收益、改善野生動物棲息地和整體景觀韌性等,輔助決策和調整計劃。
2012年干旱發生,團隊迅速實施并及時調整了HPG,成功地避免了干旱對牲畜和土地的不利影響,牧場沒有因為牲畜數量而遭到破壞。TNC還投入大量資金修建圍欄,改善水利基礎設施便于蓄水。在項目實施的第一年,盡管遭遇了歷史性的干旱,但牛的載畜量提高了93%,體重提高了37%。2016 年報告顯示,開展HPG后牧場生長季延長,與對照組相比,2012-2014年干旱期間生長季時間保持穩定、生長季延長。此外,TNC開發并改進了測量土壤和植被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LandPKS,幫助牧場主監測評估野生動物棲息地潛力并測量其土地上牲畜草料的利用率。
TNC與整體管理國際(HMI)合作開發培訓課程,為牧場主舉辦適應性管理研討會,針對整個科羅拉多州干旱條件和氣候變化情況進行整體規劃,同時納入整體管理的關鍵要素(資金、基礎設施等),開發了牧場管理規劃指南[8],便于牧場主制定牧場運營、保護、資金、基礎設施規劃等,并記錄實際監測和結果、調整管理和進展情況等多方面內容。
牧場主講解放牧管理。? TNC
TNC還與大型牛肉采購商合作,如麥當勞和沃爾瑪,與多方利益相關方共同制定路線圖并采取措施實現供應鏈的可持續性,包括為牧場主提供創新工具和資源來制定可持續管理計劃、通過公私合作推廣應用再生放牧措施、成立試點項目測試科學放牧工具等。作為美國可持續牛肉圓桌倡議(USRSB)發起成員之一,TNC提供了科學支持,確保生態系統健康、水質和水量以及減排為該倡議的優先事項,以推動牛肉供應鏈可持續發展。
2022 年,TNC 和合作伙伴還在科羅拉多啟動了虛擬圍欄(virtual fencing)研究項目,研究虛擬圍欄如何幫助管理人員改善土壤碳儲存、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促進經濟發展等。虛擬圍欄是一種通過給牛群佩戴裝有先進GPS跟蹤系統的特殊項圈來實現對牛群運動范圍的控制的創新技術,可以用來移動牛群或創建隔離區,而無需物理圍欄線,減少草地上的物理屏障,維持棲息地連通性。
? Tony Capizzo/TNC
草原保護在各地區生態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實現生態保護與農牧業生產的平衡發展是當前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之一。以牧養草,以草促牧,實現可持續、有計劃、有管理的放牧,既可以保障當地社區居民的利益,也可以使草地資源得到保護。
TNC的草原可持續放牧實踐表明,采用系統的方法,即包含計劃、監測和適應的循環過程,進行持續改進,對于增進牧場的韌性及效益十分重要,同時在保護中兼顧社區生計和多種資源要素也對社區發展及保護的可持續大有裨益。
[1] White, R. P., Murray, S., Rohweder, M. (2000). Pilot Analysis of Global Ecosystems: Grassland Ecosystems. Washington, DC, USA: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 Blair, J., Nippert, J., & Briggs, J. (2014). Grassland ecology.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389, 389-423.
[3] Hodgson, J (1990). Grazing Management: Science into Practice. Longman Scientific &Technical, New York, 1-2.
[4] 張揚建,朱軍濤,沈若楠,等.放牧對草地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進展[J].植物生態學報,2020,44(05):553-564.
[5] Bardgett, R. D., Bullock, J. M., Lavorel, S., Manning, P., Schaffner, U., Ostle, N., ... & Shi, H. (2021). Combatting global grassland degradation. 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2(10), 720-735.
[6] 李瑜琴,趙景波.過度放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控制對策[J].中國沙漠,2005(03):404-408.
[7] 沈佩宇. 錫林郭勒典型草地可持續放牧利用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22.
[8] https://www.nature.org/content/dam/tnc/nature/en/documents/IRMP_Guide_FINAL_061522.pd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