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在知識星球里看到一些人的提問,述說了在這輪下行周期中的虧損,并詢問解決辦法。
而我在回答提問的同時,想到的另一個問題是,除了現在去幫他們決策并減少虧損,還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幫他們,以及公眾號的讀者去防患于未然。
畢竟,這個世界原本就是一個巨大的韭菜盤,各種混亂的媒體消息也充斥著中產的視聽。而這往往是導致他們虧損的最直接原因。
最早認識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韭菜盤,來源于我早期在支付寶做的一個項目。
當時我作為支付寶財富事業群的架構師,接到的需求,是要計算支付寶用戶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這些理財產品中,當然也包含指數基金。而當我深入理解散戶的基金投資策略時,我發現他們大多是參考國內幾個主流的估值平臺給出的估值來定投或購買的。
比如,幾乎所有主流的國內平臺,都會以不同時期指數基金的PE或PB的歷史估值的百分比分位為基準,給出低估,適中,或高估的估值評級。然后建議低估時買入,適中時持有,高估時賣出。
但這種算法天然就有很大的缺陷,可是我竟然找不到任何一個平臺,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
當然由于該問題的復雜性,我也找不到一種通用模型去改善它,我只是知道,按照這種估值模型去交易,虧損幾乎是一定會發生的。
可是呢?全國的散戶,都是參照著這些主流平臺去購買基金的。那么,虧損幾乎就不可避免。于是我第一次意識到,這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韭菜盤。
我也曾在兩年前,把這些問題和解法都寫在了下面這篇文章。
我說的上面這個例子,是想說明,當你知道去利用數據,但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數據的真實表達,可能會給你帶來巨大的風險。
但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文章或視頻,很多都帶有對未來的預測,但這里面能理解數據的真實表達并做出正確預測的,卻寥寥無幾。
如果我們把預測資產價格的自媒體稱為預言家。那么這些預言家可以分為三類。
1不看數據的預言家
2 看數據但不懂數據的預言家
3 看數據且能精確把握數據真實表達的預言家
第1類就不用說了,典型臺詞比如:
“因為經濟不好所以要放水,因為放水所以房價要上漲。”
“因為土地出讓金是重要的收入,上面為保收入所以要維持房價上漲。”
如果你真信了這些沒有數據的言論,這一輪樓市下跌周期,你是不可能跑出來的。而我們是早在2023年初就表達了接下來的鐮刀不再是通脹,而是高估值房產的下跌,勸大家謹慎。
第2類看數據,但不理解數據的真實表達。也極其可能會誤判。導致虧損的結果。
我簡單的舉幾個例子。
比如說,通脹會導致房價上漲,通縮會導致房價下跌。
這其實也是不對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沒有對概念精準定義,但這也是混亂的自媒體市場的通病。如果要精確定義,通脹和通縮應該分為這四類。
1 良性通脹,由需求推動的價格上漲。
2 劣質通脹,由成本推動的價格上漲(比如石油價格上漲,或是水電費漲價)。
3 良性通縮,由生產率提高導致的價格下跌。
4 劣質通縮,由需求萎縮導致的價格下跌。
其中,1和3,會推動經濟繁榮,也會推動房價上漲。而2和4,則會導致經濟蕭條,也會推動房價下跌。
而我們一般說的通脹導致房價漲,說的是良性通脹,而我們說的通縮導致蕭條,說的是劣質通縮。
日本就是明顯的需求萎縮導致的通縮,所以經濟蕭條了幾十年。而我們當下所面臨的問題,也是需求側不足導致的通縮。
再比如,有人說,上證指數十幾年都在3000點,而房價則漲了很多倍。所以股圈都是韭菜,房圈都是聰明人。
但事實真相卻并非如此。上證指數的問題其實存在于其指數編制的缺陷,這種缺陷掩蓋了股市的真實漲幅。
比如,我們以2005年誕生的滬深300指數為例(滬深300是A股市值最大的300家公司),在2005~2021這一輪繁榮周期,滬深300復合年化回報超過了10%,一點也不輸給房價。
當然,2022年開始,滬深300和房價都迎來了下跌。
如果我們精確對比2005~2021這一周期的滬深300和房價的漲幅,會發現,那些原來是一片荒地,后面變成產業中心的地方(比如上海張江,北京西二旗等等),漲幅超過了滬深300。但那些原本就是市中心,現在依然是市中心的地方,漲幅卻輸給了滬深300。比如豪宅湯臣一品,比如上海陸家嘴板塊。
這也很好理解,因為2005年的滬深300指數,就是選取的當年最大的300家公司,而一家公司越大,成長性就越弱。所以只能對標地產里的成熟地段。
如果你要對標像上海張江,杭州未科這種從荒地到產業中心的特殊地段的漲幅,那么就只能對比股票里從成長股發展為大市值的公司了。比如董明珠的格力,茅臺,騰訊,招行,這些都是各行業龍頭,都是幾百倍的漲幅。甚至這輪地產出問題之前的萬科,也是幾百倍的漲幅。
所以,無論是房產,還是滬深300指數,還是股票,都是可以反映中國強勁的經濟發展的。
如果你只是相信上證指數永遠3000點,而忽視了滬深300長達多年的復合年化10%+的回報,就會在資產的長期配置上失去很多機會。
畢竟在股市,滬深300才是大家最主流的購買和配置指數,國家隊救市,也是主救滬深300。沒有誰會真的去關心什么上證指數。
最后我們再舉一例,比如怎么判斷是通縮還是通脹。
很多人說看CPI,但CPI也是通過一籃子消費品,根據分配各自權重來計算的。比如中國的CPI,就特別強調豬肉的權重。所以不一定準確。
比如5月我們的CPI是0.3%,因為豬肉同比上漲了4.6%(去年豬肉是下跌3.2)。所以豬周期對CPI的影響很大。
然后最近社科院的一個團隊,把房租加進去,算出來CPI就變成了-2.6%。各種數據的差距,僅僅只是各自加入了不同消費品和分配了不同的權重。
那么要怎么判斷是否走出了通縮呢?
這個我在知識星球多次普及過,名義GDP超過實際GDP即可視為走出通縮,而不要看CPI。
這個就是數據的把握。
從當下看,我們已經有5個季度,名義GDP是低于實際GDP的,而2009和2015那兩次,其名義GDP低于實際GDP,都只持續了2個季度就走出來了。
所以我們這次的形勢很嚴峻,我們也盼望著早日走出通縮。
綜上,我舉了三個例子,分別說明了,
1 成本推動的通脹是劣質通脹,會加劇需求萎縮和房價下滑;
2 上證長期3000點掩蓋了股市的真實漲幅;
3 CPI不能作為是否走出通縮的判斷標準。
當然,這只是3個簡單的舉例,其他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一篇文章里也寫不完。我想表達的是,如果你沒有掌握這些數據背后的真實意思,可能就會得出錯誤的預測方向,從而導致虧損的失控。
那么在當下市場,為什么那些能充分理解數據的真實表達而又愿意在自媒體發聲的人,會這么少呢?
我想有兩個原因。
一是一個人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數據,他就必須拿著真金白銀在真實的市場搏殺。他必須依靠預判-投資-再預判-再投資的循環,來構建自己的整套體系。
但大多數發聲的媒體,其實是靠流量而不是靠投資吃飯的,所以他們并不需要在真實的投資市場去搏殺。但如果一個人不用對預測結果負責的話,那么他的預測也就毫無意義。
二是這樣的人,即使在自媒體發聲,因為帶有很多專業術語,也不會有太多流量。就比如我在2021~2022,寫過不少股市投資的文章,也包括今天文章開頭所列舉的基金估值缺陷的文章,其結果就是閱讀量很少。一般也就幾百個閱讀,而且這幾百個閱讀還是依靠我早期在支付寶和阿里的粉絲基本盤所作的閱讀貢獻。
從2023年開始,我開始準備在自媒體發力,從流量角度去思考,把各種金融術語簡化成普通大眾能聽明白的形式,才既提升了讀者的認知水平,又實現了流量的幾十倍增長,達成了雙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