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的歲月長河,呼和浩特平原相繼興建過大大小小近百座城池,星羅棋布,熠熠生輝,織就了呼和浩特城市發展的錦繡華章。其中最著名的五座古城成為連綴“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耀眼的五顆明珠。即:戰國秦漢時期“云中郡故城”、北魏“盛樂古都”、遼金元時期“豐州城”、明代“歸化城”和清代“綏遠城”。從時間上看,五座古城上迄戰國秦漢,下至滿清,綿延兩千多年;從空間上看,五座古城均建在大黑河沿岸或近大青山;從人文上看,五座古城由漢族及北方少數民族共同建造,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彰顯北疆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和重要載體。
盛樂古城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鎮(原名土城子村)北。這一帶在戰國時屬云中郡,漢為定襄郡成樂縣(東漢歸云中郡),唐代設單于大都護府,遼代為振武縣,元代為振武城,明代屬紅城衛。南接東西摩天嶺群山,北連土默川平原,西南有寶貝河(古稱金河)環繞,依山傍水,是連接關內至陰山南北的要沖之地。歷代王朝在此駐兵設治,歷經滄桑。雖經千年風雨,古城遺址墻體保存基本完好,城廊清晰、城垣雄偉??脊虐l現戰國至元明各個時代的考古學文化遺存,是內蒙古地區面積較大、保存最好、沿用時間最長的城址之一。在盛樂古城周邊,發現了相當于春秋晚期的墓葬,曾出土有“耳鑄公劍”銘文青銅劍,經考證為晉文公重耳佩劍,而重耳曾避難于狄,盛樂古城周圍一帶可能是春秋時期狄人居住的“襄”地,與西漢時期在此置“定襄郡”亦相符合。
盛樂博物館
東漢中晚期之際,拓跋鮮卑從大興安嶺以西的呼倫貝爾草原南遷至燕山以北“匈奴之故地”(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的金蓮川草原至河北省張家口市北部的壩上草原一帶)。公元258年在部落首領力微的帶領下繼續西遷于“定襄之盛樂”(即今呼和浩特平原大黑河上游地區)。自戰國趙武靈王挺進到呼和浩特平原之后,始稱這一地區為“云中”。拓跋鮮卑到來之后,仍稱以大黑河流域為中心的呼和浩特平原為云中或云中川,同時賦予大黑河流域一個新的地名——盛樂(sir-lik)。為了區分大黑河流域東部、西部,《魏書》在“盛樂”之前加漢代郡名,以大黑河上游地區為“定襄之盛樂”,以大黑河下游地區為“云中之盛樂”。“定襄之盛樂”與“云中之盛樂”似以大黑河南岸、自唐代以來被認為是王昭君墓的“青?!弊鳛榉纸琰c,在北魏時期,青冢是云中川東西大黑河一線、南北從朔州云中郡(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至白道的交通交匯點所在,具有中心驛站的重要性。(《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古都”地位》 趙菲 張文平《文物中的內蒙古》2023.11.4)
王昭君墓
拓跋鮮卑以盛樂為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于3世紀末年至4世紀初年之際,形成了一個部落大聯盟,勢力一度大盛,分為東、中、西三部,布列于燕山至陰山一線的西晉王朝邊外。幾經周折,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設置百官,營建都邑,成為“五胡十六國”之外的第十七國——代國。公元340年,什翼犍從參合陂移都“云中之盛樂宮”。(該地初步推斷在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古城,該城邑自戰國秦漢以來一直為云中郡郡治所在)公元341年,什翼犍于“定襄之盛樂故城”南八里筑盛樂城,初步推斷“定襄之盛樂故城”為漢代云中郡原陽縣縣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八拜古城),而新建的盛樂城為八拜古城東南約3.5千米處的西達賴營古城。盛樂宮與盛樂城,成為拓跋代國在大黑河流域一西一東的雙政治中心。公元376年,前秦進攻代國,代國滅亡,盛樂地區進入短暫的前秦統治時期。
“云中丞印”銅印
公元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戰敗,政權瓦解,拓跋鮮卑乘勢東山再起。什翼犍嫡孫拓跋珪在舅部賀蘭部的支持下,于公元386年正月大會諸部于牛川(今呼和浩特東南),即代王位。年號登國,不久又改稱魏王。他大力推動社會進步,“離散諸部,分土定居”。在保持游牧經濟的同時,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在盛樂地區“息眾保農”“計口授田”,經濟繁榮,呈一時之盛。拓跋珪四處征伐,節節勝利,開疆拓土,征服了許多部落,勢力日益強大。參合陂一役,拓跋鮮卑打通了從盛樂通往平城的通道,公元398 年,拓跋珪從盛樂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即魏皇帝位,是為道武帝,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正式開啟,完成了從塞外草原游牧政權到中原王朝的嬗變。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這個從呼和浩特出發的王朝,為締造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統一黃河流域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礎。
陰山山脈作為蒙古高原與中原地區的分界線,素有“御邊要地”之稱,北魏時設六鎮、建長城以抵御北方部族的入侵。自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直至494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一直以平城為正都,以盛樂為舊都(相當于夏都或者陪都的性質)。在盛樂舊都有拓跋代國以來的皇家陵寢金陵,《魏書》多稱“云中金陵”(個別或作“盛樂金陵”)。據《魏書》明確記載統計,128年(公元355年至483年)中共有6位帝王、1位太子、10 位皇后、6 位宗室、18 位功臣安葬于金陵。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之后,曾先后于太和十八年、太和二十一年至盛樂拜謁金陵。孝文帝去世后,直接安葬于洛陽以北、瀍水之西的長陵。金陵也是迄今為止全國為數不多沒有確定具體位置的皇家陵園,初步推斷可能為位于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大黑河南岸、寶貝梁之上的美岱墓群。
盛樂古城遺址
定都平城時期的北魏皇帝,在馮太后執政以前,以巡幸盛樂、陰山為常事,并設行宮、立壇祭祀,“巡幸行宮之所,各立壇,祭以太牢,歲一祭,皆牧守侍祀”。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423—452 年),形成了固定的“陰山卻霜”之俗,于442年在陰山之中修建了行宮廣德殿(今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納令溝疙瘩古城),經常在陰山及陰山以北地區一待就是半年以上。此后的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均延續了這一習俗。陰山之中考古發現的北魏皇帝行宮,還有阿計頭殿,為今呼和浩特市武川縣土城梁古城。土城梁東南約 4.5 千米處的大青山蜈蚣壩壩頂之上,考古發掘確定有北魏陰山祠天壇——壩頂遺址。大青山屬于陰山山脈中段,像一個巨大的扇形屏風拱衛著山前的呼和浩特平原。大青山蜈蚣壩一帶,自古以來是溝通呼和浩特平原與山后的武川盆地之間的一條重要通道。北魏時期,蜈蚣壩一帶的道路名為白道,蜈蚣壩亦因此而得名白道嶺。壩頂遺址位于白道嶺的最北端——武川縣大青山鄉壩頂村西南約1公里處的蜈蚣壩頂部,海拔 1660 米,為一個高大的土筑圓形臺基,周緣環繞有土筑垣墻,分布范圍約1萬平方米。遺址由內而外由祭壇、內環壕、內垓、外垓、外環壕五部分組成。壩頂圜丘遺址圓壇形制與歷代祭天圜丘基本相似,圜丘材質為三重黏土夯筑結構,占地面積7620平方米。祭壇位于最高一重的圓壇處,有“神木”殘骸及大型木構建筑損毀和碳化痕跡。祭壇房址內部出土有北魏時期的陶器、石器、鐵器等,在內環壕底部堆積中,出土了用于祭祀的動物骨骼,主要是馬、羊的頭骨和肢骨。經考古專家初步測定,遺址使用年代約在公元430—490年。據推測,整個建筑可能毀于公元523年爆發的“六鎮之亂”中。
北魏皇家祭天遺址
北魏陰山祠天壇與太和十八年孝文帝拓跋宏北巡密切相關。遷都洛陽之前,孝文帝專程北巡盛樂及陰山地區,先后“謁金陵”“行幸陰山,觀云川”“幸閱武臺,臨觀講武”。“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謁金陵”“觀云川”分別屬于祭祖、祭天的祀的范疇,而“臨觀講武”則屬于戎的范疇。云川概指銀河,即晚上的星空,《魏書》以“觀云川”指代孝文帝的整個祭天活動。
祭天禮儀是中國最早形成的祭祀活動之一,始于秦統一六國后所舉行的祭天大典。皇家祭祀常在東、南、西、北四郊設圜丘、壇或社,賦予其不同的祭祀功能。圜丘祭天為歷代王朝皇家的專利。自漢代以后,祭天場所多以南郊為主、圜丘為附屬的主要禮制建筑。在祭壇形制上,以圓形為主,層(重)數為三層或四層?!段簳ざY制》記載,北魏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后,除在平城西郊、南郊進行皇家祭祀活動外,還在云中(托克托縣古城村古城)、盛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及北魏行宮阿計頭殿的祭壇,即壩頂皇家祭天遺址進行祭祀活動。
壩口子戲臺武川縣大青山鄉境內的皇家祭天遺址
祭天是拓跋鮮卑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傳統和儀式。據《魏書》記載,拓跋鮮卑在多個重要時間節點、場合都進行了祭天儀式。壩頂北魏陰山皇家祭天遺址在形制上結合了中原王朝祭祀禮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祭祀圣山傳統,年代上早于西安隋唐圜丘和北京明清天壇。拓跋鮮卑遷都平城后,實現了從部落大聯盟到國家的轉變,而祭天禮也相應從傳統部落祭天習俗向國家制度化的祭天禮轉變。在祭祀方面,將“郊”“丘”合一,壩頂圜丘雖不近都城,但附屬于行宮。壩頂遺址體現了北魏王朝接受中原傳統禮制、融入華夏的決心。
從公元258年至公元376年,盛樂一直是拓跋鮮卑活動的政治中心,其中從公元340年至公元376年的37年間,盛樂為拓跋代國的都城所在。從公元398年道武帝定都平城至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盛樂作為北魏舊都的歷史持續了97年。(趙菲 張文平《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古都”地位》微信公眾號《文物中的內蒙古》)
參考資料:
1、陳福民:《北緯 40 度》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21年
2、田海林:《胡服騎射是春秋戰國民族大融合的歷史剪影》北京,微信公眾號《道中華》。2023年
3、殷耀:《云中佳話古今傳——托克托史話》內蒙古,微信公眾號《殷耀國學蘋苑》。2022年
4、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
5、張文平:《漢代五原塞考》呼和浩特,《草原文物》。2018年
6、韓茂利:《中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形成與氣候變遷》,北京,《考古》第10期。2005年
7、蓋山林 蓋之庸:《尋夢草原》,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4年
8、張文平:《呼和浩特歷史概要》(內部資料)。2021年
9、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七、八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
10、綏遠通志館:《綏遠通志稿》第十二冊,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