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黑馬寫了一篇直屏曲屏之爭的文章,當時有兄弟在評論區回了句:
好家伙,本屆“誰最雞肋大賽”直接提名折疊屏了是吧,那要這么說黑馬可不困了。
眾所周知,折疊屏之雞肋,素有“美麗廢物”的名號在江湖流傳,你要問有多雞肋?
小調查:
請在手機微信登錄投票
直屏機和折疊機二選一,你會買哪個?單選
直屏機
折疊機
嗯,黑馬再盲猜一波,大部分兄弟不會選折疊屏。
但話是這么說,可廠商好像還是挺看好折疊機的,比如本來沒有入局小折疊(豎折)的榮耀小米,昨天榮耀第一款小折疊屏手機Magic V Flip已經亮相,小米的首款小折疊也已經入網,即將面世。
其中小米已經卷到飛起了,據了解,還沒推出的小折疊MIX Flip搭載的是8Gen3芯片,而大折疊MIX Flod4據說還會支持衛星通話。
要知道,折疊屏已經被余承東親自蓋章是虧本業務,沒想到小米還能卷出新花樣。
甚至已經卷到,跟黑馬認知中的“美麗廢物”有點不同了。
折疊屏是咋火起來的?
2018年的時候,柔宇科技發布了世界上第一臺折疊屏手機Flex Pai。
雖然說這臺手機采用的是U型鉸鏈,沒有辦法做到折疊后完全貼合,但確實給當時被直板機占領的市場,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2019年的時候,三星推出了內折的Galaxy Fold,同年華為發布了外折的Mate X,三星華為成為了最先入局折疊屏的兩位勇士。
左:外折 右:內折
等到2022年的時候,小米、OPPO、榮耀、vivo有一個算一個也全都扎進折疊屏的懷抱。
不知情的消費者可能會以為,折疊屏是一個很香很受歡迎的市場,但事實是到現在為止,折疊屏的出貨量還不到智能手機整體的3%。
那為啥手機廠商要排隊往里跳呢?
最大的原因是,2017年以后,智能機價格被打了下來,并且在各大廠商的“努力”下,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另外,消費者的購機需求頻率也被逐漸卷到三五年后了。
一句話總結,手上的貨沒人買了啊,咋整?
所以一看到折疊機這個長得怪模怪樣,一看就很吸引眼球的東西,有膽子大的就尋思,這個折疊屏可以搞一搞,說不定有人會喜歡?
而且2018年,三星和華為還沒入局的時候,那會兒折疊屏手機全球出貨量就有19.8萬臺了,2020年的時候更是達到了280萬臺,雖然量不多,但奈何增長快,廠商一看有利可圖,“沖!”
另一個原因就是,折疊屏這個技術已經有柔宇科技打頭陣在搞了,雖然柔宇的商業化做得稀爛(這趴后面講),但有人再前面打板,這個技術研發的難度肉眼可見的就低了不少。
有利可圖,還有技術可以用,各廠回去拉群一合計:可以搞!
結果搞是搞出來了,用戶也很買單,華為的第一款折疊屏手機Mate X,即便售價高達18000元,售價和品控也很一般,也還是被黃牛炒到了三四萬的價格。
等到2022年的時候,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已經來到了1420萬臺。
可廠商們發現情況好像不太妙,這個增長好像……已經到瓶頸了啊——
圖新鮮的消費者已經發現,這玩意兒真的有點子雞肋:
就說這個價格,便宜一點的小折疊現在都是五六千起步,價格直逼直板機旗艦,大折疊價格上萬的更是常見。
前段時間倒是出了兩千多的小折疊,可小折疊鉸鏈占比太多,能集成的配置有限,妥妥就是高價低配。
再加上折疊屏還特別脆弱,維修成本也高,熱了會壞,冷了會壞,不小心摔了要壞,翻折次數多了也容易壞……
壞了去修,幾大千沒了。
咱就是說,除了真不差錢的富哥富姐,誰有這經濟實力伺候這“祖宗”?
折疊屏卷錯了方向?
反正這兩年,對折疊屏的吐槽是越來越多,廠商發現:折疊屏的餅,不好畫了,消費者的錢,不好騙了不好賺了。
但問題是,消費者不接茬了,可廠商做折疊機投入的成本在那擺著的:柔性OLED面板、定制鉸鏈、集成設計這些剛性成本是一方面;旗艦芯漲價,內存閃存價格飆升這種不確定成本是一方面;
再加上小折疊這種機型,對于外屏應用菜單,系統桌面、軟件分辨率適配、定制功能等個性化適配需求也很高。
余大嘴之前就說過:“Mate Xs即使賣16999元,但仍然是虧損的,截止目前已經虧損6000-7000萬美元”,估計小折疊也沒好到哪里去。
對廠商來說,如果消費者不接受、銷量上不去,這些投入就全都是打水漂。
要么就此收手,回頭是岸;要么硬著頭皮死磕,總能撞出一條路。
所以今年年初,OV兩廠相繼宣布退出小折疊市場:畢竟小折疊比大折疊還要慘淡,大折疊好歹還有點大屏閱讀的實用性,小折疊……除了美麗幾乎一無是處。
圖源:vivo
其實黑馬也覺得,折疊屏大概率不會成大眾化的產品,因為本質上折疊屏依舊只是直板智能機在形態上的創新——無非就是變得可以像書本一樣翻折嘛。
可問題是這種形態上創新,居然要消費者多花一倍甚至兩倍的價格。消費者:是我瘋了嗎?
至少對于黑馬這種窮狗來說,是不值得的,手機對黑馬來說還是剛需,而不是玩具。
所以,還記得前面提到的那個“第一個做折疊屏”的柔宇科技嗎?
據黑馬了解,柔宇科技現在已經開始破產清算了,根據其披露的數據,2019年的時候柔宇科技全柔性顯示屏產量是31.4萬片,但只賣出去來5.27萬片;
當然里面有柔宇科技埋頭搞技術,對市場和自身實力判斷出現偏差,想學比亞迪,自己做產品自產自銷,結果卻是遇上三星華為入局,根本賣不動。
但更重要的或許是TCL、京東方、維信諾等對手入局,簡單來說就是各位參賽選手開始卷技術了:
比如華為的水滴鉸鏈結構,可以保證較大彎折半徑,減小折痕問題,還能解決折疊后的縫隙問題;比如小米的龍骨轉軸技術,可以大幅度包裹內屏,更好的控制折痕深度……
水滴鉸鏈結構
而折疊屏也在這種“內卷”的情況下,變得更加實用:比如榮耀小米這種后入者,也在實用性方面卷起來,榮耀Magic V Flip有目前小折疊中最大的4英寸外屏;小米MIX Flip的8Gen3芯片和66W快充續航,集成設計恐怖如斯……
至少說在當前來看,手機廠商確實是以解決用戶痛點為出發點在搞創新——
價格可能低不下來,但起碼讓這個貴價“玩具”更加實用,成為符合價格水平的高端定位手機。
甚至還有廠商開發出了奇奇怪怪的分支,比如三星華為搞的三折屏:
雖然比起實用性,黑馬覺得更像土豪在秀肌肉。
還有前段時間OPPO發布的卷軸屏概念機,折疊設計變成了“抽拉式”設計:
就美觀程度和手感觀感上,黑馬覺得卷軸屏應該比折疊屏有點前途。
黑馬只能說,目前的折疊屏,大概率不會是最終形態。
畢竟廠商想賺消費者的錢,就要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體驗,勢必要不斷對手機形態進行創新探索。
就像對柔性屏的探索,從曲面屏開始,到折疊屏,現在已經出現了卷軸屏這樣的概念,那很大概率,未來我們所使用的移動終端將會和現在的直板機形態完全不同,而廠商的個性化“亂卷”或許就會開啟未來的某種可能。
不過話是這么說,黑馬還是覺得這種小眾技術,離咱們普通大眾消費者有點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