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6月22日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紀念日。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多位同仁有參加浙東運河申遺工作親歷。回憶過往,展望未來,本公眾號編輯部特組織推出一批紀念文章,以期共同努力,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的大運河煥發出時代新風貌。
通江達海,利濟天下無窮盡
——再論浙東運河的歷史價值地位與特性
邱志榮 張衛東
(2024年6月18日)
浙東之名,在《水經注》記載為“句踐霸世,徙都瑯邪,后為楚伐,始還浙東”。
浙東運河主要航線:西起錢塘江南岸,經西興古鎮到蕭山,東南到錢清鎮(歷史時期另一主要起點在富春江邊漁浦,通西小江),再東南過紹興城至曹娥江,過曹娥江以東至梁湖鎮,東經上虞豐惠舊縣城到達通明壩而與姚江匯合,全長約125公里,此段為人工運河。之后,經余姚、寧波會合奉化江后稱為甬江,東流鎮海以南入海,此段以天然河道為主,亦有部分人工改造工程。自西興鎮到鎮海單線全程200余公里。
明清浙東運河圖
之前,有關浙東運河歷史地位和特色多有學者研究,有著精辟論述、獨到見解。隨著對運河文化研究的深入,對新思想、新理念的學習和理解,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紀念日,就此作一新的梳理和探索,以求方家指導。
一、統一性
(一)中國大運河三條運河之一
中國大運河分別由京杭運河、隋唐運河、浙東運河組成。浙東運河在國家大運河中的地位顯著,有著重要的國家地位。
1.我國最早的人工運河之一
《越絕書》記載,“山陰故水道,出東郭,從郡陽春亭,去縣五十里”。“山陰”之地名起于秦代,《越絕書》是一部流傳于先秦,編撰成書于東漢的著作,“山陰”之“故”說明這條運河在先秦時期句踐建都城之時(即公元前490年,早于邗溝的公元前486年)已經存在;它既是越國的基礎設施,也是最大的公益性基礎工程,而且通過錢塘江溝通吳越兩地,通過沿海連通海外。
中國大運河水道圖
2.中國大運河的南端
自秦始皇巡越開始,浙東運河就一直是中國大運河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朝廷繪制的《九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中繪制標記浙東運河為大運河南端。
浙東運河園《九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照壁
3.海上絲綢之路起始點
越國對外貿易、文化交流以山陰故水道為主要航線。從越國的固陵、句章開始形成的對外港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漸繁華,紹興豐盛物產與寧波良港融為一體,形成了中國大運河南端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唯一出口。
寧波三江口
(二)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工程
1.越國建立時期的基礎設施保障
以山陰故水道為樞紐的水利交通設施,連通了越國的核心生產基地富中大塘,越國的農業生產、養殖、冶煉、園林(靈文園)、外交迎送都在這里發生。此區域是越王句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根基和生發地。
春秋越國山會平原水系航運圖
2.南巡會稽是古代帝王統一國家的重要標志
除秦始皇沿大運河巡越外,北宋《吳郡圖經續記》記載“隋大業六年敕開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郡八百余里,面闊十余丈,擬通龍舟巡會稽”,說明隋煬帝開挖江南運河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南到會稽;至宋代浙東運河成為國家運河最重要的一段,南宋定都臨安,政治、經濟形勢發生巨大變化,浙東運河的重要性更加顯現,浙東運河也成為當時臨安與海外聯系的重要通道。南宋姚寬在《西溪叢語》卷上中說:
今觀浙江之口,起自纂風亭,北望嘉興大山,水闊二百余里,故海商舶船,畏避沙潬,不由大江,惟泛余姚小江,易舟而浮運河,達于杭越矣。
說明杭州灣的航運存在著海潮和沙堆的危險,由明州至杭州商船多走浙東運河航線。
3.大運河和大禹陵
歷史上,大運河是國家南北統一的標志,而禹會會稽,大禹歸葬大禹陵有著國家建立的重要象征意義。故歷史上多由帝王沿大運河南巡會稽祭禹之舉。浙東運河周邊地區,也是大運河沿線禹跡最集中的核心區域之一。
秦始皇祭禹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秦始皇來東南巡視,其主要目的,一是為加強對這一地區的政治控制,二是為祭禹。這次巡視表明:其一,從長江至蘇州(已有泰伯瀆、吳古故水道等),經嘉興再到錢塘江的航道已經形成;其二,以秦始皇的萬乘之尊浩大的船隊,要求通航的航道條件必定較高,規模亦較大;其三,秦始皇原是在今錢塘江口渡江過固陵直達山會平原走水上主航道山陰故水道的,后雖因錢塘江風急浪高而改道,但仍足以證明當時這條東起煉塘、西至固陵的山陰故水道航道已形成了相當規模,同時秦始皇來越巡視,必定會對山會平原的主要道路和河道作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整治和溝通。
會稽石帆山大禹像
康乾南巡祭禹
清代康乾盛世中,康熙、乾隆兩位帝王尤重拜祭大禹,因此在乘龍舟途經浙東運河時留下了輝煌的篇章,為清代大運河增添異彩。據《清史稿·圣祖本紀》載:“二十八年己巳春正月庚午,詔南巡臨閱河工。丙子啟鑾。”二月“丁未,駐杭州。……辛亥,渡錢塘江,至會稽山麓。壬子,祭禹陵,親制祭文,書名,行九叩禮,制頌刊石,書額曰‘地平天成’。癸丑,上還駐杭州”。
據《清實錄·高宗實錄》載: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三月(戊戌朔)辛丑(初四)“遣官祭南鎮之神,并明臣王守仁祠,賜王守仁祠扁,曰‘名世真才’”。乾隆二十七年正月至五月,乾隆第三次南巡,渡江到紹興祭禹陵。《南巡盛典》記載了當時為迎接乾隆皇帝祭禹整治浙江海塘、浙東運河的情況,以及乾隆在運河的途徑和所寫的詩文。
康熙南巡紹興大禹陵祭禹(摹自清代宮廷畫《康熙南巡圖》)
(三)大運河六大文化高地、五大片區之一
2019年2月1日,中辦、國辦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明確大運河六大文化高地分別為京津文化高地、燕趙文化高地、齊魯文化高地、中原文化高地、淮揚文化高地、吳越文化高地。一般將長江下游和浙閩一帶定為吳越文化。浙東運河區域是越文化的核心之地。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還提出一條主軸、五大片區,“一條主軸”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五大片區”即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片區(含雄安新區)、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片區、浙東運河片區、隋唐大運河北片區、隋唐大運河南片區,從中可見浙東運河戰略地位之重要。
二、完整性
(一)區域的完整性
錢塘江以南,浙東運河區域的自然態勢除海岸線的擴展變化外,古今變化不大,主要呈山—原—海的地貌分布。
其中主要山脈由會稽山、四明山、天臺山組成。
主要的蕭紹寧平原位于錢塘江、杭州灣南岸,東臨東海,包括蕭紹平原、姚江平原、鄞奉平原三大片,總面積7633平方千米。
(二)發展的完整性
浙東運河區域河流眾多、洪潮出沒,灘涂變遷、滄海桑田,因此,各段運河的開鑿時間不同,人工運河和自然河流交接,主線和復線也隨時代而變化,但就整體而言,各河段的源頭有跡可循,建設年代和變遷脈絡清楚,具有古今清晰的發展系統完整性。
1.蕭紹運河
主要由山陰故水道、鑒湖、西興運河等組成。
浙東運河西興運河現狀圖
2.上虞—虞姚段
主要由四十里河、十八里河、虞甬運河等組成。
3.寧波段
主要由姚江-甬江航道,慈江-中大河,剎子江-中大河等組成。
(三)河道的完整性
運河沿岸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代興建了公路、高速路、高架路、鐵路、地鐵,城鎮也在快速擴張與發展,而浙東運河約200公里航道從形成到今天,基本保存完好,是當代正在使用的活態的交通博物館。
三、創新性
浙東運河的水工技術在各歷史時期,隨著自然環境、水利形勢和政治、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斷創新,在世界運河史上有著杰出的地位。所謂“一些很少受到物理及水平測量原理教育的人,竟然能將如此偉大的工程完成得盡善盡美,真是讓人難以相信”。
(一)水工技術創新
1.越國山—原—海水利
建山陰故水道、富中大塘、吳塘、水閘、靈汜橋等水利工程。
2.東漢鑒湖水利
東漢建成我國長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鑒湖,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水利、航運功能兼具。
3.唐代開運道塘
這是西興運河南岸塘路合一的河岸工程,部分主要路段應已從泥塘改建為石塘路。
4.宋代著名堰壩
北宋知明州軍蔡肇(?—1119)曾記載了他從杭州到明州運河沿途所見是:“三江重復,百怪垂涎;七堰相望、萬牛回首。”“三江重復”,是指把運河分隔成多個段落的錢塘江、錢清江、曹娥江三條潮汐河流,一條接一條橫截運河,最后總歸杭州灣大海;“百怪垂涎”,是指運河沿途上游山區河流眾多、蜿蜒而下,猶如游龍;“七堰相望”則指西興堰、錢清北堰、錢清南堰、都泗堰、曹娥堰、梁湖堰及通明堰;“萬牛回首”,指小者挽牽、大者盤駁,主要依靠牛力,老牛負重,盤旋回首,步履艱難拖船過堰,形成一條運河風景線。
5.明代三江閘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紹興知府湯紹恩主持興建了著名的濱海三江大閘,正常泄流量可達280立方米每秒。三江閘建成,山會海塘連成一線,始與后海隔絕,山會平原形成了以三江閘為排蓄總樞紐的紹興平原內河水網,完成了從鑒湖水系向運河水系的演變,紹興平原河網格局基本形成,也開創了紹興水利史上通過沿海大閘全控水利形勢的新格局。
三江應宿閘平面圖(錄自明萬歷《紹興府志》)
6.清及民國古纖道
今所見纖道多建于清及民國時期。纖道可分單面臨水及雙面臨水兩部分。單面的塘路依河平鋪砌石護岸;雙面臨水多筑于河面寬廣之處,又主要可分為呈梁式平橋型和實體式兩類。纖道以北河道寬廣,系主航道,稱“外官塘”;以南河道相對較窄,稱里官塘,舊時主要為小型農用船通行、水生作物養殖,以及風急浪大時船只避風之地。
古纖道以柯橋以西至阮社板橋7.5公里的塘路建筑最為古樸奇特。在阮社太平橋以西一線,又多以呈梁式平橋型的纖道橋形式設置,河中每隔約2.5米置一橋墩,上架三塊大小大致相同的大石梁,橋面寬一般1.5米。《纖道橋碑記》載:“自太平橋至板橋止,所有塘路以及玉、寶帶橋,計二百八十一洞,光緒九年八月,鄉紳士章文鎮、章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寶修。”不但記載了規模,還記了當時修筑纖道是民間捐修之舉,以及建筑責任人銘刻。
西興運河柯橋段古纖道
(二)文化創新
1.思想創新
從大禹治水、膽劍精神到新時代的膽劍篇
大禹治水精神的核心
鯀因治水沒有成功而被殺,禹的偉大之處是不計個人的恩仇,而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肩負起了治水的重任。禹以十三年治水之功,遍行高山大川,歷盡千難萬險,終獲治水成功。大禹治水成功的過程,同時也是禹統一民族建立夏王朝過程。
正是大禹這種絕對以民族利益為重、克己奉公的思想,任勞任怨、萬難不屈的意志,才使大禹治水傳說具有崇高的為國獻身精神和成功的基礎。
大禹治水、膽劍精神一脈傳承
“禹陵風雨思王會,越國山川出霸才。”越民為大禹治水及大禹陵在會稽感到自豪,有一種巨大的感召力量和忠誠于國家的意識傳承。
《史記》稱句踐“蓋有禹之遺烈焉”。臥薪嘗膽、生聚教訓,反敗為勝、中興越國的歷史,表明了句踐崇仰、繼承大禹精神,并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進行了升華和演繹。
大禹治水、膽劍精神在紹興的弘揚光大
“境絕利溥、莫如鑒湖”。東漢會稽太守馬臻為建鑒湖,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含冤被慘殺。
謝安在今上虞東山再起。《世說新語》稱謝安“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謝安在與王羲之對話時說:“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所謂:“東山隱居心憂天下,忠誠國家建功立業。”
陸游《示兒》詩“但悲不見九州同”,壯懷激烈,感天動地。
南宋“紹興”得名,“紹祚中興”蘊含復興之意。
王陽明在大禹得天書的宛委山、陽明洞“修心”“致良知”。
辛亥革命徐錫麟、秋瑾、陶成章慷慨赴死,氣壯山河。
魯迅《理水》,傳承弘揚大禹治水精神。又在《〈越鐸〉出世辭》中稱:“其民復存大禹卓苦勤勞之風,同勾踐堅確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綽然足以自理。”
毛澤東主席高度評價:“鑒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痛斷腸”就是紹興名士對國家和文化的自信、自覺與擔當。
時至今天,膽劍精神已概括為:“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敢作敢為、創新創業。”紹興人民正在努力譜寫新時期的“膽劍篇”。
2.藝術創新
“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與群賢由運河會集蘭亭,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留下了舉世無雙的《蘭亭序》;謝靈運是我國山水詩開創者,多有浙東運河、鑒湖佳作。
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
唐代詩人來越,或游覽,或朝圣,形成“唐詩之路”。李白“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杜甫“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令人回味無窮。
南宋陸游泛舟運河,有“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湯湯”“千金不須買畫圖,聽我長歌歌鏡湖”等絕妙好詩。明袁宏道的“錢塘艷若花,山陰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流傳久遠;清齊召南的“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膾炙人口。
3.對外交流創新
“海上絲綢之路”泛指全球東西方通過海洋進行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浙東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指浙東地區通過浙東古運河東到寧波港(為主),西至杭州港形成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早在7000~6000年前,越人足跡已到過“臺灣、琉球、南部的印度支那等地”。浙東海上絲綢之路印記了中外文化,禹跡、佛教、書畫、紡織、印刷、造船、航海等對海外,尤其對日本、朝鮮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世界運河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至于日本僧人成尋、朝鮮官員崔溥的運河日記,則成經典文獻。
(三)保護傳承利用創新
1.浙東引水
浙東引水工程是浙東水利一體化,確保浙東蕭紹寧舟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干線總長323公里,由蕭山樞紐、曹娥江大閘、曹娥江至慈溪引水工程、曹娥江至寧波引水(引曹南線)工程、新昌欽寸水庫、舟山大陸引水二期工程等6項骨干工程組成。其中:
浙東引水工程總布置圖
曹娥江大閘——位于曹娥江河口與錢塘江交匯處,在紹興城北東約30千米。該工程是國家批準實施的重大水利項目,是中國在河口建設的規模最大的水閘工程,也是浙東引水的樞紐工程。工程效益以防洪(潮)、治澇為主,兼顧水資源開發利用、水環境保護和航運等綜合利用功能。大閘建成后曹娥江兩岸防洪標準將從50年一遇~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閘上曹娥江將變成淡水內河,相應庫容達1.46億立方米,總可利用調水量多年平均可達6.9億立方米。主體工程于2005年12月30日開工,2011年5月通過竣工驗收并正式投入運行。
曹娥江大閘與閘前大橋
蕭山樞紐——位于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三江匯合口義橋鎮。工程設計引水量為8.9億立方米每年。
引曹南線——全長92公里,頭部上虞樞紐兼具引水、排澇功能,引水線路穿上虞、余姚,至寧波市區,90%保證率年引水量3.19億立方米。
浙東引水工程使蕭紹平原和姚江平原連為一體,富春江引水經曹娥江大閘水庫,向寧波、舟山等地補充工業和農灌一般用水。在改善水環境的同時也改善航運條件,杭甬運河曹娥江段500噸級航運保證率可從建曹娥江大閘前的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至2013年2月28日,浙東引水工程的蕭山樞紐、曹娥江大閘樞紐、曹娥江至慈溪引水等三個子項目基本建成,開始引水;2021年6月29日,曹娥江至寧波引水工程(引曹南線)啟動試運行,浙東引水工程全線貫通。
浙東引水蕭山樞紐
2.水環境綜合整治
20世紀末起因城市防洪的提出,紹興市率先開展城市防洪河道綜合整治工程,環城河“舉社會之力,治古越河道”;2002年古運河“傳承古越文脈,展示水鄉風情”,建設運河園等工程,把運河建成集多功能于一體的水清岸綠、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歷史文化特色鮮明、景色宜人的文化、旅游和休閑帶。
本世紀初,寧波建設三江文化長廊,并首先在寧波中心城區三江瀕水核心地段,實施文化保護與文化景觀建設工程。
紹興環城河百花苑
3.新杭甬運河
杭甬運河自1983年7月40噸級航道全線溝通之后,對提高浙東地區水上貨物運輸能力和促進寧波市及沿線縣市的經濟繁榮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按40噸級航道建設的杭甬運河沿線受升船機和局部航段限制,實際只能通過25噸級船舶,嚴重地制約著浙江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新杭甬運河命名和改造工程被列入浙江省“十五”重點工程項目,按Ⅳ級航道標準改造,全長239千米。新杭甬運河主要河段已北離浙東運河,航道更為寬廣和順暢。杭甬運河通過京杭運河與浙北內河網及江蘇、上海相連;溝通錢塘江、曹娥江、甬江三大水系,通過錢塘江,可上溯新安江至浙西南及皖東南地區,通過甬江與寧波深水港相通。工程于2002年開工,至2009年9月基本全線實現通航。
新杭甬運河的建成,不僅是航運事業的發展,航道的拓展,對古老的浙東運河水資源調配、文化的保護、旅游的發展也起到了十分關鍵重要的作用。
杭甬運河線路走向示意圖
站位國家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高度和視野,從統一性、完整性、創新性的基點來認識浙東運河的歷史價值地位與特性,能更深切地認識到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的重要意義和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責任。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丹
審核:壹之
總期:767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