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將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近幾年壁畫展柜內氣體環境(大氣溫濕度、有害氣體、VOC、光照、降塵等)、館內柜外環境的實時監測數據及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以“唐代壁畫珍品館”大型展柜柜內微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陜西歷史博物館大型展柜柜內微環境場分布研究”,選取壁畫館具有代表性的三幅壁畫(白虎圖、宮女圖、儀衛圖),對展柜柜內溫濕度進行立體監測,了解柜內溫濕度場的分布情況,并利用現代科學分析技術定期對壁畫本體、壁畫病害的信息進行采集,以期通過環境監測結果與病害發育規律的結合,分析探究符合壁畫保護環境要求的最佳條件,為館藏壁畫預防性保護提供具有借鑒和參考意義的標準。
01
溫濕度
2016 年7 月到2018 年10 月,白虎圖壁畫溫濕度變化情況如圖1、圖2所示,展柜內外溫濕度的波動趨勢基本一致,展柜內溫濕度波動明顯小于展柜外,溫濕度在冬季供暖、夏季制冷時的日波動明顯增大。溫濕度均呈現夏季高、冬季低的趨勢,2016 年11 月到2017 年3 月,溫度受空調供暖影響出現供暖前后最低、供暖期溫度上升的現象,2017 年11 月至2018 年3 月,由于外界氣溫影響大于空調供暖影響,因此雖出現供暖后溫度上升,但整體仍然呈現下降的趨勢,間接導致濕度的升高。
圖1 白虎圖展柜內溫濕度
圖2 白虎圖展柜外溫濕度
2016 年7 月到2018 年9 月,白虎圖每月展柜內外平均濕度及波動范圍對比情況如圖3所示,平均濕度均呈夏季高、冬季低的趨勢,在夏季制冷時期展柜內低于展柜外,冬季供暖時期展柜內高于展柜外,2016 年夏季展柜內外的濕度差大于2017 年、2018 年同一時期。而每月的濕度波動范圍展柜內明顯小于展柜外,呈現夏季波動范圍小、冬季波動范圍大的趨勢。2017 年11 月展柜內的濕度波動范圍明顯增大,是由于11 月22 日、23 日濕度波動突增導致的(圖4),推測是展柜內恒溫恒濕系統調節溫濕度造成的溫濕度突變。
圖3 白虎圖每月展柜內外平均濕度及波動范圍對比
圖4 白虎圖2017.11.21~2017.11.23 展柜內外溫濕度變化
2016 年7 月到2018 年9 月,白虎圖每月展柜內外平均溫度及波動范圍對比情況如圖5 所示,平均溫度均呈夏季高、冬季低的趨勢,在冬季供暖時出現供暖前后溫度低于供暖時的現象。展柜內外溫度基本一致,在冬季供暖時期展柜內溫度略高于展柜外。每月的溫度波動范圍展柜內外相差較小,呈現夏季波動范圍小、冬季波動范圍大的趨勢,展柜內波動范圍基本小于展柜外。
圖5 白虎圖每月展柜內外平均溫度及波動范圍對比
02
光照度與紫外線強度
白虎圖壁畫光照度基本保持在50lx 以下,符合壁畫的光照推薦值(光照≤50lx),有利壁畫的長期保存,但2017 年8 月至11 月光照達到80lx,應引起注意。紫外線強度保持在0.2μW/cm2~0.4μW/cm2,超出壁畫的紫外推薦值(紫外線強度≤0.1μW/cm2),建議對燈光進行檢查(圖6)。
圖6 白虎圖光照度與紫外線強度
2017 年春節前后,白虎圖光照情況如圖7 所示,壁畫館展柜內使用感應式照明,有人靠近展柜時展柜內燈光開啟,文物受到的光照接近43lx,離開時展柜內燈光關閉,只靠展柜外燈源照明,文物受到的光照接近6lx,這樣可以減少文物受到的累積光照,減輕光照對壁畫的影響。2017 年1 月27 日(除夕)博物館閉館,光照接近于0,1 月28 日(初一)至2 月2 日(初六)博物館正常開放,29 日游客較多,展柜內燈光始終開啟,基本保持在10lx;26 日、28 日、31日參觀的游客較少,展柜內燈光時常關閉,光照降低至6lx。
圖7 白虎圖2017 年春節前后光照情況
2016~2018 年白虎圖各月累積光照如圖8 所示,由圖可以看出,每年暑假時累積光照明顯增加,應是暑假游客增多,壁畫館展柜內燈光長期打開所致。2016 年7~12 月累積光照56985.09(lx·h),2017 年全年累積光照188896.02(lx·h),2018 年1~9 月累積光照121190.99(lx·h),均超出壁畫累積光照不超過50000(lx·h) / 年的要求,長期如此會加劇壁畫畫面褪色和變色,不利于壁畫的保存。
圖8 白虎圖各月累積光照(lx·h)
03
二氧化碳
圖9 白虎圖二氧化碳變化情況
白虎圖二氧化碳變化情況如圖9所示,展柜內二氧化碳來源于展柜外,因此展柜內二氧化碳與展柜外變化趨勢一致,且含量低于展柜外。五一、國慶、春節等節假日時,二氧化碳含量明顯上升,超過1000ppm 的標準。由于《國家寶藏》綜藝節目的熱播,2018 年參觀壁畫館儀衛圖的游客明顯增加,尤其暑假期間,游客增多導致展廳內二氧化碳超過2500ppm。二氧化碳含量超過1000ppm,容易引起頭痛、疲倦,眼睛、喉嚨疼痛等現象,二氧化碳濃度達到1500~2000ppm 時,空氣屬于輕度污染,超過2000ppm 則屬于嚴重污染了。若人體長期吸入濃度過高的二氧化碳,會造成人體生物鐘紊亂,因為二氧化碳濃度高時能抑制呼吸中樞,濃度特別高時對呼吸中樞還有麻痹作用。長此以往,人們會有氣血虛弱、低血脂等癥狀,且很容易感到大腦疲勞,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不僅對文物有害,而且嚴重影響到游客的健康,建議在二氧化碳含量較高時限制展廳內人流,對游客進行疏導。
04
有機揮發物
圖10 白虎圖有機揮發物變化情況
白虎圖有機揮發物(VOC)變化情況如圖10所示,展柜外有機揮發物基本保持在500ppb 左右,展柜內有機揮發物呈下降趨勢,從近1000ppb 降低至500ppb,但仍超出300ppb 的標準。
2018 年以前展柜內有機揮發物高于展柜外,2018 年之后展柜內低于展柜外,且展柜內有機揮發物呈下降趨勢,因此推測展柜內有機揮發物污染來源于展柜內。居室內VOC 的含量高會對人們的視覺和聽覺等感官神經造成損害,長期處于這類環境中甚至會引起神經質或憂郁癥,其中的甲醛能夠刺激人的咽部和肺部,引起呼吸困難、頭疼、胸悶,甚至引發肺氣腫等。當居室中的VOC 達到一定濃度時,短時間內人們會感到頭痛、惡心、嘔吐、乏力等,嚴重時會出現抽搐、昏迷,并會傷害到人的肝臟、腎臟、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記憶力減退等嚴重后果。展柜外VOC 主要來自建筑、裝飾材料、室外污染以及人為帶入的污染源,展柜內VOC 主要來自建筑、裝飾材料以及修復加固壁畫時使用的試劑、材料等,建議加強壁畫館及展柜內通風,降低污染程度。
本文由 王蕾 摘編自 楊文宗 金紫琳 王佳等 著《陜西歷史博物館壁畫大型展柜柜內微環境場分布研究》一書之5.監測數據分析一章。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8175-8
定價:118.00元
本書以“大型展柜柜內微環境場分布研究”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系統公布柜內微環境三維立體場一手數據資料,經過數據分析、處理,以三維圖像形式表現出展柜內微環境的實時狀況,并通過大量的數據研究工作,掌握壁畫文物保存最佳環境各項指標,為大型復合材料的壁畫類文物保護提供相對量化的標準,從而指導此類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開展。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