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記 | 渝鄂記行之白帝城·瞿塘峽
【原創影記】渝鄂記行28:白帝城·瞿塘峽
月前一個雨后的上午,再次來到了白帝城·瞿塘峽景區,與三年前相比,幾乎沒有什么變化,但我還是要文字和圖片,再做一翻記錄。
白帝城·瞿塘峽景區,主要由白帝城、瞿塘峽兩大景區構成,位于奉節縣城東10公里的草堂湖與長江交匯處,雄踞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口北岸,扼巴蜀之咽喉,四面環水,地勢險要。
白帝城·瞿塘峽景區自然風景獨特,名勝古跡眾多,融自然與人文、詩情與戰火為一體,是飽覽長江三峽壯麗之美的起點,現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長江三峽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白帝城原來是與江北的奉節城地面相連的,三峽水庫蓄水后,踞于瞿塘峽口、原為半島的白帝城已成為四面環水的江中島嶼,不再與北岸奉節城相連通。為了景區的方便出入,2008年5月建成了一座長300多米的風雨廊橋,游客經過廊橋可以步行出入白帝城景區。
這座仿古風雨廊橋不但有2座走廊、還有3座橋中亭閣,它們與白帝城上漢代建筑風格渾然一體,也是一道漂亮的風景:
一過風雨廊橋,便是忠義廣場。《出師表》的巨大照壁(碑)前,是一幅高大的諸葛亮塑像,以及一面面標有三國蜀漢名人姓氏的大鼓,彰顯著與白帝城相關聯的三國文化特色: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第一峽, 它集雄、奇、險、峻為一體,是三峽中最短、最窄、最險的一段峽谷。緊鄰白帝城的這段又名瞿塘關,是瞿塘峽的西端入口,也是古代自東入蜀的重要關隘,自秦漢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高山凌江夾峙,絕壁如削,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故又名夔門。長江上游之水納于此門而入峽,峽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處不及50米,波濤洶涌,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杜甫有詩贊其“眾水匯涪萬,瞿塘爭一門”。第五套人民幣10元劵背面的圖案,即為夔門......
【相關視頻】長江瞿塘峽
白帝城位于瞿塘峽口的白帝山上,四面環水,踞水陸要津。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四川,見此地險要,易守難攻,便修建城池——紫陽城,方圓約五里,并屯兵防守。當時城中有口古井,常常有白霧升騰,人言這是“白龍獻瑞”,要出新天子之吉兆。于是公孫述便借此自號“白帝”,“躍馬稱帝”,并將紫陽城名改為白帝城。其所建城池得名“白帝城”。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漢光武帝劉秀派兵入川,公孫述戰死成都。公孫述稱帝12年,在其稱帝期間,各地戰亂頻繁,唯白帝城一帶較為安寧。他死后,當地百姓感念其恩,便在白帝山上修建一座廟宇,供公孫述像以做祭祀,人稱白帝廟。乾元二年(759年),唐代大詩人李白一首《發白帝城》詩。
由于公孫述非正統而系僭稱,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撫毀公孫述像,改塑漢代名將馬援、土神、江神像,改稱“三公祠”。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又改祀劉備、諸葛亮像,名“正義祠”;以后又添供關羽、張飛像,遂形成“白帝廟內無白帝、而長祀蜀漢人物”的格局。現存白帝城乃明、清兩代修復遺址。
白帝城的歷史文化太過豐富,自然與人文、詩情與戰火在這里交相輝映,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三峽文化、三國文化和詩城文化。三國時期“劉備托孤”的歷史故事,使白帝城斐聲華夏;而唐代大詩人李白一首《早發白帝城》的千古絕唱,使白帝城蜚聲海內外。
如今,白帝廟內的托孤堂、明良殿、武侯祠、八陣廳、觀星亭、伐吳堂等建筑,讓人無疑認為這里是三國文化的普及地;而白帝廟北側的“三峽第一碑林”——竹枝園,以及東碑林、西碑林等,則使人增添了對此地詩城文化和三峽文化的印象。
特別聲明:
本網媒“生眼觀景”凡是標注“原創”的作品,皆為本人原作、業經網編審核通過的原創作品,包括文字與圖片,其版權及使用權歸筆者本人所有。
近來發現有人竟然將本人原創整篇文章竊為己作,原封不動地照搬到別處發表,如在“網易號”已發現數次剽竊本人文章;還有人將本媒所發的圖片下載,用于自己的作品。對于這些侵權行為,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責任。
在此特意聲明:未經本人授權或許可,任何人不得將本媒所發圖、文用作己用!否則,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