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向來都是非常頑固的反華媒體,最近居然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已經成為科技強國》,這種論調非常罕見,甚至是史無前例的。
有什么證據證明,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頂尖科學強國呢?
最主要的指標是,中國每年發表的高影響力科學論文數量,已經超過美國和整個歐盟,包括幾乎不可能被操縱的《自然指數》。
這里我有必要解釋一下,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里,中國人發的論文,數量多,質量差,這種說法,既對又錯。
說它對,是因為在國內,的確存在濫發論文的現象,尤其是評職稱和學位的時候,我自己也親身經歷過,真是一言難盡。
說他錯,是因為中國的論文分為兩種,一種在國內普通期刊發表,另外一種在國際專業期刊發表。
《自然》(Nature)總部位于英國倫敦,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學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權威及最有名望的學術期刊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
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是依托于全球82種頂級期刊 ,統計各高校、科研院所發表論文質量的綜合指數。頂級期刊的數量就那么幾種,論文數量也很有限,全世界的科學家同行都盯著,這個指數很難人為炒作。再說了,一個英國的學術機構,也沒有必要替我們造假。所以,自然指數里的中國論文,和我們通常所說的評職稱的論文,完全是兩碼事。
看到這里,可能又有人會說,為什么不看諾貝爾獎數量?
諾獎的確非常權威,但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滯后性,諾獎經常10~20年之后,才確認某項科研成果。相比之下,自然指數是對科研現狀的評估,如果按照目前這個趨勢,只要再過10年,諾獎幾乎就是由中美兩國平分。當然,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排除諾獎本身的意識形態偏見。
中美歐高質量論文數量比較
中國在這一維度上的崛起速度非常快:“2003年,美國發表的高影響力論文數量是中國的20倍……到2013年,美國發表的頂級論文數量約為中國的4倍,而根據最新發布的數據,從2022年開始,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和整個歐盟”
從科研產出來看,根據萊頓排名,目前有六所中國大學或機構進入世界前十名,七所中國大學或機構進入自然指數排名”。同樣,這只是一代人的努力成果。
細分學科比較
從學科來看,中國在14個主要科學學科中領先8個,包括數學和物理學。在材料科學、化學或工程等學科中,中國完全占據主導地位,占所有高影響力論文發表量的70%至80%。當然,我們也有弱項,分別是: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神經學、臨床醫學、免疫學。
中美科研支出比較
中國在大學和政府研究上的投入也超過了美國,而且支出增長速度驚人:“自 2000年以來,中國在研發上的支出增長了16倍”,并且沒有停止的跡象,而美國的支出幾乎停滯不前。
看待人才和教育,有兩個關鍵點:
首先,與普遍看法相反,中國是科學家的凈進口國:自2000年代末以來,回國的科學家比離開的多。
其次,中國正在培養更多的科學家。例如,2020年中國大學授予的工程學位數量是美國的7倍 。到2025年,中國大學預計將培養出幾乎是美國兩倍的科學技術博士畢業生。
《經濟學人》「罕見正確」地指出,現在是西方應該注意這一新現實的時候了。如今,西方科學家引用中國同行的論文的頻率,遠低于中國同行引用西方同行的論文的頻率,而且很少有西方科學家,在中國訪問、工作。
文章最后引用了牛津大學高等教育學教授S.馬金森的話:“我認為對中國奇跡作出極限的斷言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到目前為止,中國奇跡還沒有極限。”
看了整篇文章,我不得不說,這樣的論點,與《經濟學人》過去的立場差距太大,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讓我不禁要揣測背后的動機,無非就兩種。
第一種,不懷好意的捧殺。表面上肯定中國,實際上是宣揚威脅論,目的就是提醒西方的政客,再不下手圍堵,就來不及了。
第二種,形勢比人強,這是面對現實,承認中國崛起的第一步,接下來,要調整心態,放棄零和思維,尋找與中國合作共存的方法。
從善意的角度出發,我當然希望是第二種,但根據過去《經濟學人》的一貫尿性,第一種的可能性更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