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衛生署日前公布,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為建立“藥械監管中心”提出建議和步驟,以及研究加強藥械與技術的監管和審批制度。筆者樂見政府發揮本地醫療優勢,落實施政報告提及的六大步驟,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去年《施政報告》提及,政府會建立“第一層審批”的藥物及醫療器械(藥械)注冊機構,即可以不參考其他藥物監管機構注冊許可,而直接根據臨床數據在本港審批藥物,同時也開啟審批醫療器械的注冊申請,借此加快新藥械臨床應用以提升醫療水平,帶動建設藥械研發和臨床測試的產業發展。有見及此,過去半年以來,政府一直全方位出擊,取得豐碩成果,當中包括以觀察員身份加入“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以及簡化新藥審批機制。
的確,香港具備發展醫療創新樞紐的優質土壤,例如,擁有全球排名前五十的大學醫學院,世界級醫療技術和國際認可的檢驗測試。而最重要的是,有賴祖國作為香港的堅實后盾,去年8月國務院公布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提出香港與深圳一區兩園協同發展生命科學創新,并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臨床試驗中心。換言之,香港不單只是國內企業走出去的重要門戶,也是國外企業走進大灣區市場的關鍵跳板,令人深受鼓舞。
“蘇州過后無艇搭”,盡管香港優勢依舊存在,但鄰近地區正加緊步伐推動醫療產業發展。以海南為例,該省除了擴大藥物及藥械引入范圍至“已經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或地區批準上市”,還成功利用真實世界數據取代部分或全部在內地的臨床試驗,以準許國外注冊藥物到內地上市。香港需要定期檢視和汲取各地做法的經驗,以維持對國內外企業的吸引力。
除了優化審批制度,將最新的前沿醫療技術落戶香港以至整個大灣區,筆者認為政府亦要積極擴大市場規模,提升經濟效益,當中發展醫療旅游更加是不可或缺。香港擁有龐大的醫療健康服務和產品市場,單是2021至2022年度,本地私人及公共醫療衛生總開支約為1999億港元,折合257億美元。然而,對比近年全球醫療旅游市場增長,可謂小巫見大巫,據估計,目前的市場規模已達上千億美元,未來十年的復合年增長由10.7%至32.9%不等,視乎人口老化速度、流行疾病的嚴重性等等。若香港能把握機遇,吸引持有醫療保險的病人,利用醫療簽證,使用私家醫院的相關服務,或許能夠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遺憾的是,面對日益增加的醫療旅游市場,政府未有清晰的行動綱領推動有關產業發展,醫衛局副局長李夏茵醫生日前重申,醫護人手應優先服務香港市民。種種跡象顯示,政府擔心過度推行醫療旅游或會影響現有的公營服務,引來民意反彈。其實,政府只需要在申請醫療簽證期間,要求入境者提供已經支付私家醫院服務訂金的收據,就能大大減少問題發生,無須因噎廢食,自斷后路。
總括而言,特區政府致力發展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絕對是方向正確,惟部分政策仍須優化和加大力度推行,以提升整體發展進度及效益。筆者相信,隨著河套合作區深化兩地合作,特區政府持續落實建立“第一層審批”的路線圖,香港必定能將更多優秀的醫療研究成果帶入內地或走出國際,未來大有可為。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