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高考數學150分只打了61的學渣,最近的新聞真的讓我很自卑。
不過,也就是半秒鐘而已。
畢竟,那已經是22年前的事了。
畢竟,在后來的人生經歷里,這個對我毫無影響。
因為我用得上的數學知識,可能也到小學五年級吧。
比如,拿著購物小票口算一遍,看超市那收款機統錯了沒有。因為他們是經常會出錯的呀。
因此,半秒之后,我就采取了看熱鬧的態度。
看熱鬧,這是國人最愛干的事。
有個同事中午就很激動,他看了熱搜,覺得中專生姜萍能在那個啥比賽中考得那么好,真的是神了。
沒錯,姜“神”。
之所以打個引號,是因為她的神,可能還不是公認的,還沒到韋神的地步。
韋東奕,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研究員,現在網上基本直接稱呼韋神而不叫名字,大家就都能對號入座,而不會引發歧義。
然而,哪怕是韋神之神,也早有人潑過冷水。
2022年5月14日,澎湃網轉載了紅星新聞的文章,里面寫到:
近日,一段“韋東奕一晚解決6名博士4個月未解決難題”的傳言在網上流傳,還一度登上熱搜……結果“韋神”僅花費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就輕松搞定,且不計報酬……然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韋東奕明確表示這些是“假新聞”,傳播相關謠言的博主也就此公開道歉。面對洶涌的流量和接近神化的光環,韋東奕仍舊保持了他一貫的淡泊和純真……一年前,手提一瓶礦泉水、兩個饅頭走在路邊的韋東奕偶然被采訪,樸素形象和實際才華形成的巨大反差,讓其在網絡迅速走紅,被網友尊稱為“韋神”……可以說,韋東奕的身上,有著符合人們對“苦心孤詣數學家”的童話式認知,再加上渲染和夸大,“韋神”逐漸被幻化成了武俠小說中掃地僧般的絕世高手。這其實是一種過度“造神行為”。
我們只需改幾個字,就能套用在姜萍身上:
今年,參加某某比賽的姜萍考出了預賽12名的好成績,中專學歷和實際才華形成的巨大反差,讓其在網絡迅速走紅……可以說,姜萍的身上,有著符合人們對“天才被埋沒后奇跡般崛起”的童話式認知,再加上渲染和夸大,姜“神”逐漸被幻化成了武俠小說中滅絕師太般的頂尖高手……
作為總結,澎湃網給前述文章選定的標題是:
《媒體:造神是低層次精神意淫,是把韋東奕視為流量富礦攀熱度》。
這又何嘗不可以套用在姜萍身上呢?
一句話,對于為謀利者而推波助瀾者而言,不造神,沒流量,他們真的會死。只有充分調動網友的情緒,他們才能賺得盆滿缽滿。
昨天是韋神,今天是姜“神”,明天又是哪尊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