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黎子堂
字數:3925,閱讀時間:約11分鐘
編者按:關于中國秦漢時代軍隊防護裝備的研究,目前成果頗豐。但關注點多集中于腰部以上上身甲部分及頭部防護,而針對腿部的防護問題,由于資料的稀缺,在很多專著中往往只作為附屬部分進行簡單討論。比如,在《中國古代兵器論叢》中西漢鎧甲形制部分就僅討論了身甲部位。又,近年來隨著“歷史重演”活動的興盛,大量漢軍形象的復原涌現,但呈現出來的往往都是著行滕草鞋或布靴的形象。進而,逐漸形成了一種漢代軍隊缺乏腿部防護的刻板印象。筆者甚至還看到有評論區調侃“當時打仗真有禮貌,都不攻擊下身腿部的。” 那么,這種印象是否符合歷史事實?本文嘗試就現有的材料進行一個簡單的討論,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首先說明的是,筆者所說的【秦漢】是一個包含了秦、西漢東漢、乃至中間的新莽,甚至是后來的季漢,橫跨四百余年的超長歷史時段。期間甲胄的形制是有發生一定改變的,故而在討論漢代的甲胄問題時,尤其要注意時間的定位。當然,由于腿部防護的變化極小,如果不考慮名稱上的演變,甚至可以說,東漢士兵的腿部防護可能與他們的戰國前輩一樣。故而,本文就采用漢代這一極寬泛的時間概念進行整體的闡述了。
大腿部分的防護裝備
大腿即臀部至膝蓋的部位,這部位的防護,主要由腿裙負責。漢代將腿裙稱為“髀褌” 如顏師古注“三屬之甲”時引如淳“上身一、髀褌一、脛繳一”,此處“髀褌”一般就認為是腿裙。腿裙在西漢時已有使用,劉永華先生在《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一書中曾對楊家灣兵俑中的騎兵俑進行考察,指出部分騎兵俑大腿部分有畫出的似用整片皮革做成的髀褌,周圍還用黑紅等色勾邊來表現甲的包邊(見下圖)。這一發現是非常有見地的。
另外,二十家子出土的部分殘鐵鎧也被推測為是髀褌,若屬實,則說明鐵制裙甲亦開始應用。到了東漢,反映腿裙形象的材料便更多了,常見的就有山東沂南畫像石像與徐州十里鋪畫像石像(見下圖)。從畫像石中的情況來看,這一時期腿裙形制已經發展的較為完善。
除了正常的腿裙,還可以通過增長鎧甲下擺來防護大腿,比如徐州楚王陵出土的2號小魚鱗甲。與同墓其他甲的復原形象相比,這套甲復原的顏值只能用悲劇來形容...所以知名度相應的也非常之低。低顏值的罪魁禍首就是其超長的下擺部分。該甲為連衣裙形制,下擺甲裙目測可以延伸至膝蓋部分,《甲胄復原》一書認為此種形制與車兵甲胄有關。(見下圖)
小腿部分的防護裝備
小腿即腿部膝蓋以下,腳踝以上部分,見于文獻記載的漢代士兵小腿部分服裝,有“行縢”“偪脛”“鐵脛”等幾種。所謂“行滕”,周時或稱為“邪幅”,《詩經-小雅-采菽》有“邪幅在下”語,鄭元箋云:“邪幅,如今行滕也,偪束其脛,自足至膝,故曰在下?!?,至戰國,始稱為縢,如《戰國策-秦策一》載蘇秦“贏縢履屩”、《晏子春秋》語“布衣縢履”。漢時始見行縢之稱,《漢官儀》載“鼓吏赤幘行縢”。
簡單地說,就是后世的“綁腿”,此物雖然對行軍趕路有巨大效益,也能免受蚊蟲叮咬、草叢刮傷等麻煩,但其材質決定了其并不能作為抵御攻擊的防護裝具,雖然唐時有“韋皮行縢”,采用皮質,部分具備了防御功效,但皮質行滕為南蠻特色,并非中原所普遍使用。依王子今先生觀點,中原行縢通常還是以布質為主。故而,行縢嚴格來說不能算作小腿部分的防護。
而真正承擔小腿部位防護任務的,當是“偪脛”與“脛衣”,“脛衣”顧名思義,這里不過多贅述。而“偪脛”之稱較為晦澀,其見于《漢官典職儀式選用》,其中在描述正月朝會時記載到“(羽林虎賁)陛戟左右,戎頭偪脛”,據王子今先生考證,“戎頭偪脛”即是東漢殿前“虎賁羽林”的正式裝束,其中“偪脛”就是脛部防護?!皞棵劇钡男沃迫绾?,史無記載,只能通過考古發現進行推測。首當其沖的,便是以秦陵兵馬俑為代表的一系列的秦漢兵俑。
根據《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下文簡稱《報告》),秦俑下裳服用有褲、行滕、護腿三種。褲與行縢不必贅述,主要是護腿,按《報告》所述,護腿可分為兩式(具體見下圖):一式為直筒形,長度下至足腕上抵膝,上粗下細,足腕處收束似用緊口帶束扎。另有部分呈漏斗形,長度下至足腕上至腿肚。一式整體粗壯,質地厚重;二式為上下兩節相連接的圓筒形,長度下至足腕上抵膝。從腿肚部分分為上下兩節?!秷蟾妗分羞€提到,此類護腿中似裝著綿絮,質地松軟,是衛體的防護性裝備,用于防護箭鏃、戈、矛等兵器的刺傷。
另外關于這類護腿的稱呼與材質問題,學界也有部分討論。筆者所見主要有四種:首先是“絮衣”說,如袁仲一在《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中將此比定為晁錯《言兵事疏》中“堅甲絮衣”的“絮衣”。但只要稍讀漢簡,即可知絮衣乃是作為鎧甲的襯墊填裝物。故袁氏之說不值一駁。
二是“脛衣”說,可見于許衛紅先生《秦俑下體防護裝備雜探》與王學理先生《秦俑專題研究》,其中許衛紅先生指出這類“脛衣”應以質地細密柔軟的羊皮制成,厚度上要比甲片(文中指出甲片一般厚0.2-0.3cm)薄上0.1cm。而王學理先生則是把《報告》中的“二式護腿”下半節部分(見下圖)比作“脛衣”。
三是“跗注”說,也見于王學理先生《秦俑專題研究》,王學理先生將《報告》中的一式護腿比作“跗注”,所謂“跗注”見于《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韋之跗注,君子也?!?/p>
后世各類注解皆將“跗注”與軍服聯系,如杜預注:“跗注,戎服。若袴而屬於跗,與袴連”,韋昭注:“跗注,兵服。自要以下,注於跗”。王學理先生根據注中的描述,認為其就是秦俑中的護腿,并指出其是屬于皮革制品的性質(韎韋為赤黃色熟牛皮)。此說甚佳,但考慮到“跗注”畢竟出自成書較早的 《左傳》,漢代似已無此類稱呼,故本文并未采取“跗注”說。
四就是“偪脛”說,此說可見于王子今先生《秦漢名物叢考》,關于“偪脛”,前文已有敘述,這里不多贅述。從其出處為《《漢官典職儀式選用》可知,“偪脛”應是漢代官方對于脛部防護裝備的正式稱呼。而民間,可能直接稱以“脛衣”。
以上,我們可以推知出“偪脛”的形制,應與秦俑的“一/二式護腿”類似。但在其制作材質上,《報告》稱“似裝著綿絮”,而許衛紅、王學理兩位先生則認為應為皮制。但是羊皮還是牛皮則又有所爭議,若就防護性能上,自然是以皮制為佳,且秦漢帝國無疑具備提供皮質護具的財力。只是光從秦俑外形上看,實難判斷。筆者認為,或許可綜合兩說,即外包一層皮質護具,內填充棉絮為襯墊,類似鎧甲的形制。
這類護具在漢代兵俑中亦可見到,許衛紅先生文中就舉了徐州獅子山兵馬俑的例子,見下圖。
只是大部分研究中,均將漢俑小腿部位的護具當作行縢。比如在《陜西省咸陽市楊家灣出土大批西漢彩繪陶俑》一文的彩圖摹本中,楊家灣重步兵俑的小腿部位護具就被描摹成行縢。(見下圖) 前引許衛紅先生文中的徐州獅子山兵馬俑脛衣,在《秦、西漢時期兵俑研究》一文中也被描述成“行縢”。
但是,直接看文物的話便會發現,一些被描述為行縢的其實是“偪脛”一類的護腿。以楊家灣的重步兵俑為例(見下圖),從殘存的涂漆來看,其上并無表現行縢纏繞的炫紋形象,與其說是行縢,不如說更像秦俑中的“一式護腿”。
當然,這只是筆者根據圖像進行的粗略推測,準確性不大。但是,通過前引虎賁羽林穿著“偪脛”的記載可知,漢代也是有重視腿部防護的。同時新末戰爭中,亦有以“鐵脛”為名號的起義軍部隊存在,“鐵脛”可能就是鐵制的護腿脛衣,這也側面反映當時脛部防護的流行,否則斷然不會成為軍隊名號。此類“鐵脛”,或即《戰國策-韓策》中所提及的“鐵幕”(司馬貞《索隱》引劉氏注“謂以鐵為臂脛之衣”)。
再說一下“偪脛”“脛衣”等護腿的裝備量,從兵馬俑中的情況來看,與一般印象中不同的是,著行縢的士兵主要是軍陣前鋒的三排輕裝弓弩手。而后方的鎧甲武士俑、馭手、車右、軍吏則大多著護腿。而漢代,殿前陛戟的精銳禁軍-羽林虎賁亦以“偪脛”為標準裝備。以上反映了護腿裝備的普遍性。
膝防護裝具
除了大腿和小腿部分的防護,還有膝部的防護。膝部的防護材料很少,筆者只看到《左傳-桓公二年》有提到“黼”,杜預解釋此物為“韋鞸,以蔽膝也”,但此物似乎并非專門的軍事裝具,而相關形制也無從考察。
倒是王學理先生在秦俑中發現有類似護膝功能的護具,稱之為“膝縛”。文中說這類護具類似今日的短裙?筆者對此不甚了解,僅在此錄上,供讀者參考,對于其防護功能如何,也無從分析。但是既然可見于秦俑,則說明在當時應該也不算稀罕物件,漢代可能有繼承此類護具。
總結
通過以上極其粗略的梳理,我們大致可知道,秦漢時期的腿部護具還是較為多樣的。裝備量較大的就有“偪脛”“脛衣”一類護住小腿的護具,另外腿裙也在不斷發展成熟。希望在未來的重演復原中,能看到更多關于腿部防護的復原。
參考資料:
劉永華著. 中國古代軍戎服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09.
路甬祥總主編. 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甲胄復原. 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8.09.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發掘隊編著.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一號坑發掘報告 1974-1984 上.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8.10.
袁仲一著. 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12.
王學理著. 秦俑專題研究. 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4.06.
王子今著. 秦漢名物叢考 增訂版 上.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23.01.
許衛紅.秦俑下體防護裝備雜探[J].文博,1994,(第6期).
何漢南.陜西省咸陽市楊家灣出土大批西漢彩繪陶俑[J].文物,1966,(第3期).
王晨仰.秦、西漢時期兵俑研究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黎子堂,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