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認為動物不夠聰明,沒有情感,或者只承認受過訓練的動物有一定的天賦,那么這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科學家已經證明,許多動物的情緒并不比人類差,在某些方面,有些動物甚至比我們人類更聰明!
家庭和愛情都存在
美國研究人員Diane Fossey在盧旺達領導了一個大猩猩研究觀察站18年,她的研究表明,大猩猩之間也有神圣的愛。她曾經看到一只小大猩猩在尋找她父親的愛,經常坐在那里欣賞他的臉。每當他遇到父親體貼的目光時,小大猩猩幼小的身體就會快樂地顫抖。
動物也擁有母愛,有時甚至表現為偉大的奉獻精神。美國作家Anne Dagger和Bristol Foster在《長頸鹿》中詳細描述了一個場景:六只長頸鹿低頭吃草時,一頭兇猛的獅子突然向它們撲來,導致長頸鹿四散逃命。一只小鹿漸漸跟不上了,鹿媽媽看到這種情況就停了下來。鹿媽媽不顧生死,用自己的身體將鹿與饑餓的獅子分開,用前腿反復擊退獅子的攻擊。經過長達一個小時的拉鋸戰,獅子終于放棄了幾乎要到嘴邊的美味,依依不舍地離開了。
動物的愛不僅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存在于雄性和雌性動物之間,往往具有超越性關系和生殖關系的情感。例如,天鵝和其他大雁亞科動物通常表現出雄性和雌性之間的相互愛撫和依戀,而虎皮鸚鵡則是動物王國中令人羨慕的浪漫伴侶。
非洲羚羊被稱為“尊老”。當幼羚羊休息時,如果它們看到老羚羊站在它們旁邊,它們就不敢躺下。駱駝在沙漠上奔跑,背上沾滿了沙子。每當它們休息的時候,小駱駝就會站起來舔老駱駝的背,既無塵又舒適。當黑魚產卵時,它們的眼睛看不見。這些小魚孵化后,寧愿犧牲自己照顧母親,游到母親口中進食,也經常不小心被母親吃掉。
當兩頭大象意外相遇時,它們向對方飛去。會議結束后,他們高高抬起頭,長鼻子交織在一起,面對著長牙,兩只大耳朵不停地敲擊。與此同時,他們不停地跺著腳,發出嘶嘶聲來表達他們的喜悅。
動物也有悲傷和痛苦的時刻。動物生態學家Conrad Lorenz通過對灰雁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如果灰雁夫婦中的一個不幸去世,另一個還活著的人會心碎的。它會變得抑郁和無精打采,整天低著頭,眼睛茫然地盯著,沉迷于美麗的過去,無法自拔。
救死扶傷賽天使
兔子受傷后,它的同伴會帶來一張具有鎮痛和止血作用的粘性蜘蛛網,并將其涂抹在受傷者的傷口上。當獾發現幼獾有皮膚病時,他會堅持每天帶領獾在附近的礦泉水中洗澡,直到獾像以前一樣健康。
獵豹會鉗制另一個受傷的生物,以促進其早日康復。這種原始夾板是由泥土和樹皮或樹干制成的,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大象是當今世界陸地上最大、最聰明的動物之一。大象在贊比亞盧安瓜自然保護區尋求治療的故事一度成為熱門話題。一天早上,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一開門,就看到一頭大象站在門口大聲呼喊。管理層沒有注意。第二天早上,大象又在門口發出悲傷的叫聲。管理層感到奇怪,跟著大象來到一群大象面前。他們發現一頭受傷的大象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著。經過管理人員20多天的精心救治,受傷的大象終于康復了。
動物救死扶傷的利他主義行為不僅發生在同一物種的個體之間,也經常發生在不同物種的動物之間。
一只母豹出于某種原因拒絕母乳喂養幼崽,管理員將幼崽交給一只哺乳期的母狗作為替代品。結果,狗媽媽對她的幼崽表現出了比對自己兒子更多的愛。在非洲西南部地區,科學家們在實地調查中看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只小羚羊和一頭野牛走在一起,羚羊在前,野牛在后。
每走幾步,野牛就會發出呻吟聲,羚羊就會轉過身來發出叫聲,好像在回應野牛的叫聲。如果羚羊走得太快,水牛會大聲喊叫,羚羊會立即站著不動,等待水牛跟隨,然后繼續前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科學家們走近并仔細觀察。事實證明,野牛的眼睛極度紅腫,很難單獨行動。
“舍己救人”談奉獻
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國中北部的草原上,生活著一種體型較小的草原狼。
當獵人包圍這些狼時,他們經常放生鷹。當鷹發現目標時,它會追趕狼并引導獵人將其包圍。人們發現,被鷹發現的狼經常大聲尖叫并通知同伴躲避,同時拼命奔跑將鷹吸引到身邊,讓同伴逃離獵人的包圍。
這種現象經常發生在狼攻擊鹿群的時候。最初被狼發現的鹿并沒有逃到同伴身邊,而是把狼吸引到遠離同伴的地方,讓同伴逃脫了襲擊。如何從進化的角度解釋動物“奉獻”的精神?
美國動物行為學家漢密爾頓認為,動物身上的犧牲精神預示著動物身上“血統消除”的進化現象。漢密爾頓觀察到,當北美草原狼與父母和其他幼狼一起遇到危險時,它們通常會先營救其他幼狼,而不是自己的父母和孩子。這種看似“舍己救人”的行為,從基因角度來看其實是合理的,因為父母和孩子的基因基礎中有相當一部分與自己重復,而首先救助其他幼狼有利于保持整個狼群中基因的絕對數量。“血統消除”理論認為,進化的核心應該首先關注種群的利益,而不是特定的個體,就好像這些動物實現了“沒有集體,就沒有個體”的原則。
消除血統最極端的例子是蜜蜂和螞蟻的不育。我們知道一個蜂箱里只有一只蜂后,所有的蜜蜂都在努力收集蜂蜜,而不是喂養它們的父母和孩子。那么,我們如何確保蜂群的進化而不通過它們繁殖呢?科學家認為,蜜蜂是雄性單倍體昆蟲,這意味著雄性蜜蜂只有一組染色體,而雌性蜜蜂和大多數高等動物一樣,有兩組染色體。因此,雄性蜜蜂的基因構成只有雌性蜜蜂的一半。在同一個蜂箱中,雌性蜜蜂中有四分之三的遺傳基因是重復的,這比普通動物的遺傳基因高得多。因此,從遺傳基因的絕對數量來看,通過個體遺傳促進蜂群進化的意義不再顯著。因此,蜜蜂選擇了大多數不育,只有少數無人機采用了特殊的“血統消除”進化方法。
猴子玩偶和狼孩出現在印度等地,海洋中拯救溺水者的海豚英雄不勝枚舉。這些看似無法理解的救援行為,其實是動物在進化的長河中形成的一種本能,但這種本能在激烈的生存環境競爭中逐漸消失,只是在特定條件下偶爾出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