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劉某某,女,42歲,2023年8月21日初診。
現病史:發現頸部兩側多發性淋巴結腫大,左側頸部有一枚如雞蛋大,右側頸部有三枚如葡萄大小,右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就診于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考慮為淋巴瘤可能,建議手術治療,患者拒絕,遂求治于中醫來到祁門。
刻下: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口干口苦,大便黏膩不爽,舌質偏紅苔白膩,脈弦細滑。
辨證:少陽夾痰。
治法:和解少陽,清氣化痰。
方藥:小柴胡湯+二陳消瘰湯加減。
柴胡10g,黃芩9g,黨參10g,半夏12g,甘草6g,茯苓30g,陳皮10g,玄參10g,浙貝母20g,龍骨30g,牡蠣30g,白芥子10g,龍膽草10g,天花粉10g,夏枯草15g,蒲公英20g,14劑。
二診:藥后頸部淋巴結變軟,腋窩淋巴結消失,輕微口干,口苦消失,上方加三棱10g,莪術10g,海藻30g,昆布30g,14劑后以此方隨證加減全蝎、蜈蚣、山慈菇、貓爪草等。
三月后隨訪得知,雙側頸部淋巴結消失,至今無復發。
【臨證心悟】
痰瘤之證,其病機在于,肺、脾、腎虧虛為本,津液停留,外感六淫之邪與津液互結而形成熱痰、寒痰之候。痰阻經隧,氣血瘀滯,經絡不通則形成結節腫塊。
《臨證備要》云:“腋下結核如卵,皮質不變,多因肝氣痰濁,凝滯而成,俗稱痰核。”
痰瘤之病因乃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導致津液不能輸布運行,聚而為痰,痰隨氣行,竄于皮下,則成痰核;竄于五臟,痰阻髓道,氣血瘀滯,經絡不通則形成結節癌腫,日久則發生疼痛。徐書教授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總結出痰瘤效方——二陳消瘰湯。
余臨床中雖多以消瘰丸治陰虛火旺之證,然凡陽虛者,可配伍附子、鹿角片,或合陽和湯,寒熱同用,其功效更佳。
【二陳消瘰湯組成】
半夏12g,茯苓30g,陳皮10g,甘草6g,玄參10g,浙貝母20g,牡蠣30g,白芥子10g
【方解】
本方由二陳湯及消瘰丸化裁得之。二陳湯見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乃化痰之祖劑。消瘰丸見于《醫學心悟》所載,由玄參、貝母、牡蠣組成。《藥性賦》載玄參具有“散癭瘤瘰疬"之功,《體草綱目》云牡蠣具有“消癥瘕積塊,癭疾結核”之效;甄權云貝母有“治項下癭瘤疾”之力。此二方一個可以化痰,一個可以軟堅消瘤,故組成二陳消瘰湯,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痰核、淋巴結腫大、內臟腫瘤等癥皆有良效。
加減方法:
1、氣虛者,重用參芪以補肺、脾、腎三臟之氣,氣行則血行,氣化則痰消。
2、瘀血重者,可加當歸、丹參、乳香、沒藥。
3、痰核瘀滯較重者,可加炮山甲、地龍、全蟲、制馬錢子以通絡化瘀。
4、陽虛者,加鹿角片。
5、腫塊堅硬者,加四味軟堅湯及三棱、莪術、海藻、昆布。
許柳田醫師簡介:主任醫師第三屆安徽省基層名中醫第三屆黃山名醫 安徽省首批健康素養巡講專家 黃山市中醫院新安醫學傳承中心特聘活態傳承人。
現任中國整形美容協會中醫美容常務理事,附屬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徽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火針專業委員會常委,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全國委員、安徽省常委,中國性學會中醫性學分會全國委員,國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白癜風精準醫療聯盟委員會委員,安徽省健康服務業協會皮膚健康分會常務委員等。
他溯源新安醫學理論和家傳中醫皮膚特色為基礎,擅長以五運六氣+五行脈+八卦九宮針法綜合診治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白癜風、黃褐斑、難治性痤瘡、脫發、皮炎濕疹、牛皮癬、陰疽、不孕不育等各種疑難雜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