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時候,比亞迪掏出一個7.98W的秦PLUS榮耀版,給市場丟了枚炸彈,隨后一連串的9.98W更是直接把國產車價格打下來,一眾友商措手不及,“眼紅”不已。
特別是上周末重慶汽車論壇,風云暗涌直接搬上了臺面。
嘖,那一車瓜,不知道各位吃了嗎?
國產車“太卷”?
有一說一啊,我單知道現在車企大佬,線上親自開撕已經不是啥新鮮事兒,但我萬萬沒想到你們都線下face to face了,火藥味兒還這么重。
比如吉利李書福,前腳來了句:“簡單粗暴的價格戰,結果就是偷工減料、造假售假。”副總楊學良馬上給老大霸膀子:“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應僅僅局限于價格戰,而應更廣泛地涵蓋技術、品質、品牌和服務質量等多個維度。”
話里話外暗示比亞迪今年一水兒的7.98達不溜、9.98達不溜,還熱乎著的秦L和海豹06,你們別太過分!
比亞迪公關一哥李云飛一看,這么玩兒是吧?論壇環節挑了個學良總坐邊上的時候,來了句:
“我覺得企業還是要量力而行,有人把牌打出來了,你覺得能跟就跟,跟不了就過,不要置氣,也不要翻桌子,還有下一局啊。”
感覺旁邊的學良總下一秒就要暴起“揍”人了。(捂臉.jpg)
別懟了!別懟了!你們這樣是懟不死人的!(bushi)
再加上前段時間余大嘴說自家智選車“不善于卷價格,還是善于卷價值”,到了這次論壇這個“價值戰”話題真就是全面升級了。
廣汽老大曾慶洪也直接表示:國內市場已經內卷過度,沒錢賺就不正常。
云飛總當場回應:“前兩年,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大家都把價格上調了吧,那這兩年電池材料價格跌成啥了都,大家是不是也應該把價格降下來啊,不要愚弄消費者啊,要對消費者好一點。”
后續,奇瑞副總也站出來說:不打價格戰是不可能的,中國品牌快速發展,價格戰在所難免。
實際上敢站出來表態的車企,也都算得上“卷”得風生水起。比如奇瑞,所有車型都是全球車型,也就是說全球范圍內的特殊路況和天氣都能應對,還帶全車終身質保。(黑馬:麻煩就照著這個方向卷,喜歡,愛看)
純電車市場份額 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是因為“內卷”,中國汽車行業才能連跳好幾個level:
比如國產車在長達十年的時間內,國內市場的份額一直都維持在30%左右,結果從2021年開始,這個數據就開始狂飆,等到今年五月的時候,市場份額一度超過了60%。
這也導致但凡能在國內卷出點名聲的車企,到國外基本上就是降維打擊,更別說合資車企和“外來的和尚們”,基本已經躺平了。
本田豐田跑去跟廣汽曾總倒苦水,“你們的新能源滲透率是不是跑太快了,進度超前10年了吧。”
特斯拉這種純電外企,更是滿腦子官司。
特斯拉“萎了”
前幾天,黑馬看到外媒報道了一個新聞,說是特斯拉今年一季度,積壓庫存4.65萬輛。
從衛星圖片中可以看到:特斯拉用來存放庫存的停車場,已經快要被堆滿了。
而特斯拉方面給出的解釋是,生產和訂單之間出現了錯位。
話是這么說,但今年以來特斯拉各種負面消息甚囂塵上,什么銷量下滑、產能過剩、裁員……一個接一個的來。
雖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歐美市場飽和,特斯拉在大本營賣不動了,但更重要的是國產車真的給特斯拉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比如有媒體報道的,今年有大批特斯拉員工存在刷單行為,有些人一個月刷單5000元,堪稱“貸款上班”,其實就是因為市場競爭壓力太大;
前兩年特斯拉KPI一周是7-8臺,很多銷售都能做到,因為那會兒特斯拉基本沒幾個競品,消費者來看完車基本就能拍板;
但這兩年消費者可選的多了,來特斯拉看完還要再去隔壁蔚小理比亞迪轉一圈,最終定誰也沒個準話。
結果就是,市場競爭激烈,銷售壓力大,“幾百年不更新的產品線”也沒啥競爭力,特斯拉銷量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國產車“卷”向何方?
但是,但是來了啊。
雖然是下坡,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季度特斯拉雖說積壓了4.65萬輛車,但銷量高達38.68萬輛,什么概念呢?
就是說就算只看在華銷量,特斯拉也只是僅次于比亞迪,還是穩踩其他車企一頭;
而如果從單一車型來看,特斯拉更是只憑一款Model Y,就能力壓比亞迪宋、秦Plus、海鷗等暢銷爆款車型,以26.37萬輛的數據穩居全球新能源車一季度銷量冠軍。
你甭管人家比去年數據下滑了多少,誰也不能否認,就算今年國產車一茬接一茬推新和降價,價格戰打得有來有回,可實際上也沒怎么動搖人家的基本盤。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盡管國內車企現在有比亞迪這類供應鏈一把抓的全能型選手,也有華為這類專注車機智駕的“偏科”選手,在互相合作競爭之下,大家的成本、質量、服務都越來越具有競爭力。
但特斯拉的優勢,是從行業發展之初就積累的行業知名度和品牌價值,用大白話講,如果現在擺你面前一臺特斯拉一臺國產純電車,它倆價格一模一樣、紙面配置不相上下,讓你從中選擇,大概率大部分朋友還是會選擇特斯拉。
可能是為了裝X,也可能在他們印象里,電車做的最好的就是特斯拉。
而帶來這種認知的,是產品價值,是品牌影響力,這也恰恰是國內車企所欠缺的。
因此像吉利、像廣汽就提到: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可能帶來的是偷工減料、造假售假和無序競爭。企業不以盈利為目的確實違背了市場規律,汽車“最大的豪華”到最后可能就只是一個笑話,那還談什么價值和影響力?
不過要黑馬說,如果真的能做到比亞迪這樣全鏈路生產,不僅做零售車市場的生意,也做車企供應鏈端的生意,這個成本可能根本不是什么問題,車可能虧了,但原材料還是賺的啊。
人實力在那擺著,價格降再低,消費者一看:“哦,比亞迪的啊,那沒事了。”
所以說,卷價格這事兒,其實本來卷得就不只是價格,沒有市場份額兜底、供應鏈支撐、技術力打頭陣,就問誰敢和這些個大佬們掰腕子?
黑馬倒是覺得,大家也別在國內關著門“養蠱”了,看看人家豐田,去賺全球市場的錢,凈利潤比國內12家盈利的上市車企加起來的2倍還要多……
咱們不如搞搞產能和供應鏈,國產新能源車的未來,還是要去外面卷才有看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