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朋友從成都過來,他很懂紐約。我們在哥大一起散步的時候,他說,每次來紐約都專門過來,感受上西區(qū)的松弛感。
他說這種松弛感來自于“老書”。old book,來對應(yīng)old money,這里的居民有不少幾代都是讀書人,才有真正的松弛感。
我不太相信。錢可以繼承,書終歸還得自己讀呀。 不過最近兩次去朋友家做客,發(fā)現(xiàn)真的有“知識家族”這回事。
一次是去布魯克林Ian Johnson那里。Ian是普利策獎獲得者,很優(yōu)秀的記者和作家。住在朋友的大宅里,幫朋友“看房子”。
那棟房子大概建成于1880年,幾代人的傳承。這個家庭里出了很好的科幻作家、學者和藝術(shù)家,有一百多年前的鋼琴。
鄰居幾家也是大致如此。Ian的隔壁住著圖書編輯,過來打招呼,開口問的是:你們談鋼琴嗎?似乎不談鋼琴就顯得很沒文化一樣。
今晚去哥大旁邊一位朋友新買的的房子。遮蓋房子的前任業(yè)主老太太,也是一位知識分子,家里很多藏書。她的兒子在普林斯頓工作。
公寓樓里住的都是“知識人”。律師、設(shè)計師、教授……一位商人來買這個房子,沒能通過面試。朋友輕松通過,因為是在紐約時報工作。
紐約有不少房子的歷史超過一百年了,既然能有洛克菲勒這樣的幾代人的財團,有知識分子家族傳承似乎也不奇怪——認真一想,其實并不容易。
知識和教養(yǎng)的傳承,要比金錢更難,因為這不僅有時間的因素,也關(guān)乎到智慧、趣味和價值觀。
這也需要一個社會有良好的風氣,認為讀書是值得追求和傳承的生活方式。做學問、做一個讀書人,是和經(jīng)商、當官一樣,可以作為“志業(yè)”。
想一下,中國有哪些“老書”家族呢?可以設(shè)想一下,魯迅不賣掉紹興的老宅,他的后人還要住在那里……簡直不可能。
我們很少有傳承百年的房子。房地產(chǎn)時代來臨,產(chǎn)權(quán)不過70年,而人們對一個房子壽命的期待,還遠遠低于這個長度。
沒有老房子,沒有老書房,也沒有老書——而無形的“文化資產(chǎn)”,則更難傳承。過去 一百年,中國社會一直呈現(xiàn)出反復(fù)、折騰和斷裂的狀態(tài),一個家族很難保持連續(xù)性。
至少有好幾次普遍的危機,會造成“中斷“。 而且“讀書人家族”,那又要經(jīng)歷幾次厄運呢。
New York,被一些人戲稱為“新鄉(xiāng)”,而所到之處,則處處是時間的積淀,是不折不扣的老城。一百多年的房子,普遍還在居住,根本算不上什么文物。它們是歷史的,也是當下的、活的。
作為一個河南人,從小被教育自己的家鄉(xiāng)歷史悠久。在高速上看到“關(guān)公別曹處”那樣景區(qū)指示牌,也許會有點自豪,想起一個歷史掌故(其實是小說)。
但是,實際上你會知道,河南地面之上的東西,一切都很年輕。年輕就有希望,就這樣安慰自己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