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中華民族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國人民歷經(jīng)無數(shù)困難和艱苦奮斗,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jīng)濟實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是全體中國人民智慧和辛勤努力的成果。書畫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展現(xiàn)了民族的藝術才華和兒女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本次書畫展旨在邀請全國頂尖優(yōu)秀藝術家,通過他們筆下一系列優(yōu)秀作品,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示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巨大變化和嶄新面貌,為觀眾提供一個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窗口,并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魅力與風采,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傳承,共同慶祝新中國七十五歲華誕。
張正
教育學博士,副教授,國家二級美術師,齊魯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北京人文大學特聘教授。濟南市青年書畫院執(zhí)行院長,李可染畫院青年畫院導師,中國水墨畫院青年畫院畫家,被山東省委宣傳部評為齊魯文化之星,被濟南市委組織部和濟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評為濟南市高層次領軍人才。師從張志民和杜大愷先生,山東藝術學院訪問學者。山東藝術學院綜合材料繪畫研究所研究員,山東美術家協(xié)會山水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藝術市場惠風畫院簽約畫家,山東畫院青年畫院畫家,山東藝術家(書畫專業(yè))學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中正平和
文/張志民
張正是我的學生,他很刻苦、也很執(zhí)著,是我學生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也是一位很有才華的畫家。這幾年一直跟著我在中國國家畫院工作室,現(xiàn)又在山東藝術學院畫院負責教學工作,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為學生服務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一位能奉獻愛心,敢擔當、知感恩、懂孝道的年輕畫家。他有能力,更有社會責任心。
張正作品的最大特點:一是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很有研究,又帶著研究對傳統(tǒng)山水畫去繼承、弘揚、發(fā)展。二是從寫生中尋找靈感與創(chuàng)作激情,在這方面張正是很刻苦的,這幾年下來,他與好多的師友、同道,天南地北寫生不止,如“尋根長城”“陜北風情”“走近太行”“蒙山沂水”“泰岱歸來”“雁蕩情懷”等眾多的寫生行程,走了太多地方,開闊了視野,增強了與畫友的交流,且相互借鑒。
通過寫生,他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最重要的是他又能將此運用到筆端。他作品中的線條構成和色彩對比的強化,這一點他吸取了民間的一些藝術色彩,而他又將西方現(xiàn)代派構成的藝術巧妙融合到畫作中,是非常難得的。因為他不想局限于單一的表現(xiàn)形式而又區(qū)別于潑彩、潑墨的藝術特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我覺得他在這方面越來越成熟。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也算是張正的一種修行,也是他必然經(jīng)過的一條道路,一個成長的過程。我認為,作為畫家,行萬里路,那就是寫生了,要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和大自然溝通、交流,甚至要讀懂大自然,要敬畏大自然。從大的方面講,要求藝術家貼近生活,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美,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增加自己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靈感,并充實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去,在這一點張正做的很好。
德藝兼修,寄情山水,他用感恩的心、敬畏的心、平和的心,有愛的心與大自然溝通,創(chuàng)作出了一系列不同體裁的山水畫作品,這也是我一直倡導的。所以,張正的畫面里呈現(xiàn)的是一種平和,既淡雅又靜怡。這也畫出了他與大自然的親近感,不是居高臨下,這是非常可喜的。
藝術需要從自然中得到靈感,也需要從名師中攫取力量。張正跟杜大愷先生做訪問學者,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從理論上得到了提高,他又能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就會眼高手也高,這對他作品的提高起到了一個很關鍵的作用。
張正這幾年在寫生中與大自然找到了共鳴,在大自然中找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新象,也在技法上做了一些大膽的探索與嘗試,像現(xiàn)在展覽的這些作品都是他近期創(chuàng)作完成的。唯德唯藝,師從自然、師從古今、師從師友,他能堅定地一路走來,就是成功。
作品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