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天涯區軼事趣聞 展示三亞人文精髓
————
文圖/剛峰
上期說到,天涯小鎮前世是馬嶺海邊一個小漁村,因村邊有清朝雍正年間,崖州知州程哲在一塊巨石上刻“天涯”二字而得“天涯村”名。又因此村位于《崖州志》所稱之為的崖州古驛道東線第二關隘的“馬嶺”,因地名而得“馬嶺村”名。同時,也說到,因朝廷在此設置了一所“馬嶺汛”兵營防守,故而由兵營,漸漸繁衍成村。
傳說,最早來此做生意的有一家人,因在此在地開了三間房間的旅館,所以,這個村也被民間稱為“三間村”。
馬嶺兵營在哪里?“三間村”舊址在哪里?又是哪家人所開?姓何名誰?為解密,我夜宿天涯小鎮,并在馬嶺社區陳書記帶領下,尋訪到蘇圣標與陳發政倆位馬嶺老人。
在與兩位老先生的交談中,終于了解到,傳說中有一家人開三間旅舍有誤,而是有三家人先后不久來開了三間旅社。這三人中有兩位姓陳,一位姓林。 最早那家姓陳人兒子叫陳國基,是他父親帶一家人由崖城港門村過來開旅社的,不久,同為港門村陳氏宗親的陳文保也來開個小旅館。再不久,一位姓林的崖縣黃流人(今樂東縣)也過來開間旅社。因有三家人同時代開的三家旅社,故民間俗稱為“三家村”。時間大概在清末民初,村的歷史的一百來年。
因為商貿做起來了,不久,西島有蘇、麥、陳姓氏人也遷居過來,漸漸繁衍成墟市小鎮。
在采訪中了解到,蘇圣標老先生出生于1944年,初中畢業于天涯中學,1966年當馬嶺民兵營長,72 年當馬嶺大隊書記,在位20多年,后任天涯副區長。他告訴我,他在西島出生,4歲時隨父親逃難遷到馬村靠捕魚為生。而 69歲的陳發政先生卻是西島遷馬村第四代人。
蘇先生還告訴我,他于1984年調任南海公社書記時,主抓西島、南邊海及藤橋的后海(今海棠灣小鎮)的漁民上岸建村工作。西島的幾條街道,亦是蘇先生當書記時,于1997年左右搞起來的。特別是現今的天涯小鎮的五條龍街,是1978年他當馬嶺書記時建起來的,以青龍街為標志,抓鬮粘鉤再確定的方位。左邊為黑龍、黃龍,右邊白龍、紅龍。而馬嶺村的這五條龍,開龍脈者,就是當年第一家來開旅社的陳氏兒子陳國基,其龍門脈派亦源自文門村與過嶺村一帶所形成的“龍海盆地”。那是一塊被四周青山懷抱,左右蟠龍向海,得水藏風,祥云紫光泛起的風水寶地,亦是唐朝“落屯縣”故地。
因此,按照風水龍脈的走向,清末民初,陳家人就在龍頭所在地開旅館,布青龍坊,開基立業建村。故馬嶺村的老村即天涯小鎮的五龍街牌坊發源地,就在現在的青龍北街。
于是,我告別了蘇陳倆位老先生,便來到了青龍北街。可惜,時過境遷,在現代化文明的高速進展中,已尋不到老村的任何遺址,更看不到當年陳氏開龍脈的風水依據了,甚憾!
好在有蘇陳倆位老先生的口碑傳說,故而有些欣慰。其實,口碑傳說也是一種歷史。在海南,特別是在黎苗地區與疍家漁港,因為沒有文字,或鮮有讀書人,許多文化與民俗,都是世世代代靠口碑傳說傳承下來,并繁衍至今。
我想天涯小鎮,已經成為三亞旅游一個著名的黃金名片,到了該建村史館的時候了。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趕緊將蘇陳以其眾位老先生口碑中的歷史,錄影錄像下來,藏存于村史館內,讓游客緬懷歷史,讓后人傳承文明。
————
剛峰,全國知名人文旅行作家,學者,網絡大V。曾任《鄉緣》雜志總編輯,撰寫并發表過有關海南歷史文化隨筆二百多萬字。著有《瓊北故事》《印象三亞》《天涯橫呤》《心之旅》《我的臺商朋友》《古塔密語》等書籍。善長撰寫城市文化隨筆,歡迎稿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