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一切發生,
做勇敢快樂的人。
——《走走停停》
文丨舊故麻袋
今年端午檔結束了,三天假期,總票房未超4億,堪稱災難,對比去年端午檔,少了將近一半的票房,這樣的收官,真算不上圓滿。
更災難的是從單部票房看,竟然沒有一部新片破億,只能用“慘烈”兩字來形容,但也別怪大家不愿為票房做貢獻,怪只怪今年端午檔上映的電影整體表現非常一般,確實給不了大家花錢進影院觀看的理由。
誰能想到票房排名第一、第二的竟然是兩部“詐片”:一部是電視劇有著不錯口碑但電影一言難盡的圈錢之作《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另一部更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掃黑”旗號做的卻是喜劇的《掃黑·決不放棄》。
好在我聽勸,沒有胡亂做決定,在等了兩天后,踩著端午檔的尾巴,去看了在一眾新片中口碑還算不錯的《走走停?!贰?/p>
不得不說,這次胡歌真的是走心了,比起《不虛此行》的差點意思,《走走停?!酚靡环N“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帶領我們無限地去接近生活的本質,或許他做的還不夠好,但已足夠優秀。
怎樣去定義《走走停?!愤@部電影呢?這種拍攝形式在國產片中并不常見,說它是劇情片,但它更像紀錄片,說它是紀錄片,你卻能在電影中看到三重鏡頭,每一層鏡頭下表達的語境和環境都不一樣,這一點,很難得。
很多網友說,這部電影,缺點在于后半段,若是電影能在父親換上母親的衣服,替母親完成最后的補拍那戛然而止,這部電影就是“神作”,但最后落腳卻偏偏落在了男主在電腦上敲出《走走停?!返?a target="_blank" >劇本這里,不夠高明。
其實我倒有不同的看法,帶入到電影情境里,你或許能夠發現,電影想讓你看到的是生活最本真的樣貌,這樣的生活里沒有特定劇本,沒有特定臺詞,活在當下便是最好的劇情,明天會怎樣,交給明天去做,但生活里,那些不能挽回的遺憾、沒說出口的關心、沒來得及買的打折按摩椅、沒完成的夢想……就是最真實生活里普通人的日常。
所以結尾,沒有特意給標準答案,如果停在父親補拍結束之后的轉身,確實神來之筆,卻終究是太刻意,就像是導演和編劇算好了在這里該停就停,但事實上,生活中不存在這樣的神來之筆,生活是日復一日,所以重拾夢想的男主,或許是這部電影最好的結尾。
故事的前半段是輕松愉快的,甚至還有點《愛情神話》那樣的戲謔。
男主吳迪是一名北漂十年的編劇,但十年里他寫的劇本無人問津,給出去的劇本橋段偶爾會被白嫖,卻始終沒有他的名字,這十年時間總結來講就四個字:一事無成。
人到中年,沒名沒錢,女友為了及時止損果斷提了分手,合租多年的室友要搬家,他無法一個人承擔房租,只好心一橫,回了老家。
因為去過一線大都市,吳迪回到老家后身上有著抹不去的自命清高,他從來沒有承認自己是“逃離北京”,而是“回家發展”,他也從未懷疑過自己的實力,覺得自己只是缺少機會和機遇,直到他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被打回原形,他才漸漸找到了自己。
這時候的喜感,是反差的喜感,就好像學生時代吳迪的綽號是“蔥蔥”,而這么多年過去,吳迪一直以為自己的綽號是“聰聰”。
遇到老同學馮柳柳,他無法展現自己的困境,所以當馮柳柳問到“你怎么在這”的時候,他閃爍其詞,回到“我最近在GAP當中”。
回到家中,吳迪的狀態是躺平:和妹妹擠一個房間睡上下鋪,被頑固的父親數落,母親倒是對兒子的回家表示接納。
在這個家庭組合里,或許吳迪是隨了母親。母親江美玲年輕是舞蹈團的一員,本來有機會去大城市發展,但眼界略窄的她沒有鼓起勇氣去考試,錯失了機會,馮柳柳問她“會不會有遺憾”時,她倒是云淡風輕,表示有遺憾也正常,人生不就是這么過來的嘛。
她身上有屬于川渝人士特有的樂觀,她為家人準備一日三餐,她打理陽臺的花花草草,和吳迪去買菜,她笑稱兒子回來的好處是有人幫她拎菜了,可以想象,這么多年,都是母親一個人照顧家人,風雨無阻,父親多數時候是甩手掌柜,這確實是老一輩家庭的生活模式,母親是付出最多的那一個,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那一個。
因為吳迪突發奇想要拍電影,母親江美玲算是過了一把演員癮,在當演員的時候,母親是開心的,比起生活里的柴米油鹽,她也想有新的嘗試,只是曾經的生活給不了她這樣的時間,她被生活困住了,所以到河邊拍外景時,看到這么美的風景的母親才會對吳迪感慨:要不是你,或許我這輩子都不會到這樣的地方來。
生活就是你不走出去,永遠就看不到外面的風景有多美,但吳迪看過了大都市的繁華,回到老家卻水土不服,這或許就是當代年輕人最尷尬的生活困境:大城市容不下,小鄉鎮沒歸屬。
劇情的后半段有一個猝不及防的轉折,看電影時,大家都會覺得突然,但生活就是這樣,有時候明明昨天還能與你高談闊論的人,或許第二天就不在了,這種來不及告別的抽離感,就是生活最真實的那部分。
母親走后,好好的一個家像是散架了,沒過幾年父親也走了,剩下兄妹倆相依為命,妹妹表示自己要去深圳發展,最后留在家的只剩下吳迪一人。
兜兜轉轉的生活,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停滯不前,活著的人還是得堅強的活著。
三年后的吳迪接了妹妹的班,開起了出租車,在堵車的高架上碰到了三年前去北京發展的馮柳柳,這一段是吳迪最接近自己內心的焦灼狀態,完全沒有了之前的松弛。
馮柳柳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家庭,她的丈夫開著一輛豪車,一家人在車上玩鬧,吳迪先看到了馮柳柳,此時的他一定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可穿梭在相鄰的車道,兩輛車只能尷尬的并肩而行,然后馮柳柳也看到了吳迪。
兩人都沒有說話,沒有眼神對視,沒有交流,沒有打招呼,彼此躲閃,兩段不同的人生在一條單行道上交匯。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節奏,難得的是即便當下的生活是緩慢的,也要有繼續前進的勇氣,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成功人生”的樣板,就像母親說的“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好,也不會像想象的那么糟”、“鄰居的一生雖然很不成功,但他走了,我們都很懷念他”。
電影中最啼笑皆非的是關于吳迪的紀錄片,原本馮柳柳是想拍返鄉青年如何走出困境,結果到了主管的手里,整部紀錄片被噱頭和話題所包圍,完全喪失了原本真實的樣子,可即便面對外部世界的誤解,吳迪一家人也沒有去和任何人辯解,他們沒有理直氣壯的去吵架,面對指指點點也沒有回到家哭泣,他們只是在“做自己”,被誤解又何嘗不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走走停?!钡娜松褪亲屛覀冊诹私饫Ь车漠斚拢m當的慢下來,或許慢下來之后會有不一樣的境遇和人生體驗,就像那句老話“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精神上的退守,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所以別自怨自艾,別唉聲嘆氣,沒有穩贏的人生,一家人健健康康才是真的福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