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晚飯時,我瞥見小妞碗邊散落了幾粒米飯,她放下筷子,麻溜地撿起米飯塞到嘴里。
我嘟囔道:掉就掉了,撿起來干嘛?
打你屁股,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她稚嫩而堅定地回答道。
我啞然失笑:又不是沒有吃的,掉桌上,米飯就臟了,有細菌也不能吃。不夠吃的話,鍋里還有很多。
可是,桌子你擦干凈了啊?為什么不能吃。妞認真反駁。
顯然,她并沒有被我說服。“鍋里還有”讓我陷入沉思。
是啊,今天我們解決了吃飯問題,解決了饑餓問題。吃飽后,一瓢飲一簞食,變得唾手可得。我們手邊的食物可以隨便丟棄。饑餓,似乎是很遙遠的事情。
但是,當我看到2023年糧食浪費數據,高達1700萬到1800萬噸,這相當于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觸目驚心的數據,讓人難以置信。
我不由地想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種田的不易,歷歷在目。
70、80后,大多數人肯定會有“農忙節”的記憶。小麥田里,父母揮著鐮刀割麥、犁田、耙地;小孩也不會閑著就拿著袋子、提著籃子去地里撿麥穗。給自家道場里的秧苗澆水。
近一個月的時間大家忙得團團轉,勞累不已;但看到每一粒糧食都收進糧倉,就笑開了花。
因為,我們深知每一粒糧食都是用辛勤汗水澆灌,來之不易,丟之可惜。
《憫農?其一》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憫農?其二》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唐詩百花齊放,白居易的詩作直白如畫,獨樹一幟;而李紳的《憫農》也毫不遜色。
這兩首詩在唐詩中難以躋身上乘,但它流傳極廣,婦孺皆知,至今仍被人不斷吟誦,這其中的深意,值得我們探究。
李紳并沒有因《憫農》提升路人緣,反而讓他受到不少人質疑。
這是因為,人們總是主觀認為,能寫出如此悲天憫人的詩,必定懷有慈悲心腸。
然而,李紳在發跡后,讓眾人大失所望,他的行為被大家詬病,甚至稱他為酷吏,從而對他的詩句也產生了偏見,認為不值得一讀。
可是,讀書并非如此。我們應當摒棄詩人的功過,以客觀的態度去欣賞和解讀每一首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讀詩我們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還得走進詩中。
一粒粟,不是實指,不是說只用種下一粒就可以收千萬顆。而是象征著春天播下希望,秋天收獲喜悅。
若真有這么高產,就不會有“農夫猶餓死”的哀歌,以及千百年來對農業種子改良的不懈追求。
一穗水稻,通常情況下在90~200粒,近年來的超級水稻可能在500粒左右。
相交水稻,小麥產量幾天低很多,一穗通常在30~50粒左右。
有人會說,小米一穗產的多,可小米小啊,差不多80粒小米才有一粒大米重。
這句意思很直白:春天播下種子,等到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糧食。
然而,種地不是那么一回事。諸事都是如此。
種子撒地里,還得澆水施肥粗糙捉蟲等等。需要精心照料。
尤其是水,這生命源泉!沒有它,植物不能生根發芽,不然,韓愈怎么會說“春雨貴如油”?任何時候,潤物之水都貴如油。
這幾天,河南山東高溫干旱讓土地干裂,連泥土都化成粉末了。這情況下,已經撒地里的種子能不管不顧嗎?天地怎能任其荒廢?這可是一家人一年的希望。
屏幕前搶種保苗的場景著實叫人心疼。
所以種,不止種,還有各種環節,缺一不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此時,地里種子發芽了,雜草也跟著起來了,它比莊稼長得還快。有人說,我要的是莊稼,又不是草,管它干嘛?那等著收獲時,你就收雜草好了。
因為,草能遮蓋莊稼,成熟也比莊稼快,今日不除草,明日滿田都是雜草。
從天蒙蒙亮就開始下地除草,直到日頭升到頭頂,還不停歇。
當頭烈日火辣辣得曬著,豆大的汗水一滴一滴往下直淌,衣服是前胸貼后背,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甚至后背已經有大片汗漬。
為啥不回家?干活農活的都知道,雜草生命力極強,即使剛被翻過來,只要露水來了,有點陰涼,它又活過來了。
而正午太陽最毒,拔出來的草、翻過來的泥土,經過太陽暴曬,可以斬草除根。而且,不是今天鋤過草,從此不用管了,沒十天半個月,雜草又會卷頭重來,農民又得重復上一步工作。
絕大多數70后,有正午除草經歷;而80后有正午去地里喊父母回家吃飯的記憶。
又有人說,干嘛不用除草劑?
除草劑是19世紀末發明的,20世紀50年代才進入我國。再次之前,種地真的全憑兩只手。
看網友指導也門人種地,不難想象千百年前我們祖先種地,那時只會比現在更苦。
寫到這里,不得不感謝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讓我們省時省力不少。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四海之內,荒地經過年復一年耕種,已經變成良田。我們似乎看到遍地金黃、遍地碩果累累。
勞有所獲,還收獲頗豐,是件值得慶祝的事情。然而,李紳筆鋒急轉,畫面變得沉重起來,異常醒目。
春種秋收,大家已習以為常,甚至認為這是他們的職責所在,卻容易忽略他與社會、階級的關系。
勞動人民付出巨大,到頭來兩手空空,“猶餓死”。這一下子把問題突顯出來,迫使大眾不得不思考,這悲劇又是誰造成的?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去尋找。
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們每日所食的“盤中餐”,看似平常無奇,卻凝聚了農民們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
而在當下被提及,讓人覺得有點說教的味道,甚至產生誤解:現在又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盤中這點食物真有那么重要嗎?
若真這么想,我不做爭辯,稍作沉默。
這句不是在說教,也不是無病呻吟。它不僅有說服力,還有詩人無限的憤懣和同情。
它提醒我們,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背后是農民辛勤耕耘的汗水與付出。
那時,田地辛辛苦苦刨食,一年到頭來,又有多少能夠真正落到普通百姓的餐盤中呢?更多的,或許被權貴之人揮霍,或者被囤積在倉庫中發霉。
“粒粒皆辛苦”則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我們的思維盲區。它不僅適用古代社會,更適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
正如那些小創作者,他們辛辛苦苦碼字、夜以繼日創作;結果,原創沒火,而剽竊者逍遙自在,倒打原創。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這不正如“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另一種詮釋嗎?
那些享受著他人勞動成果的人,往往忘記了真正的價值所在。
而《憫農》放在當下,依然是一種精神,是對勞動者的認可和感恩,它呼吁我們尊重每一個勞動者,無論是自媒體人,外賣小哥、還是快遞員等等。
它承載著教育,讓我們珍惜糧食,尊重他人勞動成果,并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尊重。
再以沒有任何一首詩,比《憫農》更有共情力。
因此,《憫農》值得我們時常品讀,時常反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