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人社部勞動關系司公布了《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最低工資標準情況》(截至2024年4月1日)。
郭朝剛:此文一出,猶如當頭一棒,當場清掃了無數人的美夢。上海、江蘇和浙江(并列第二)、北京月最低工資標準,雖然居于全國前三,分別高達2690元、2490元和2420元,但是相較于這些超一線城市的高房價高物價來說,猶如杯水車薪。
發布日期:2024-04-03 來源:人社部勞動關系司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最低工資標準情況
單位:元
注:本表數據時間截至2024年4月1日。
最低工資標準,作為法定標準,絕非兒戲。透過表面上簡單的數字,我們可以洞見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企業發展態勢、通貨膨脹因素以及政府績效等多方因素,這是綜合因素使然。它不僅決定了千千萬萬打工人錢袋子的厚薄,也反映了一省一城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公平正義程度。
以北上廣深超一線城市為例,作為國內經濟最發達的城市,財富積累之巨大、房價物價水平之恐怖,讓普通打工者叫苦不迭。有些朋友干脆放棄購房,轉而租房度日;有些朋友不得不從日常生活中精打細算,過著勤儉節約的日子。因此這些城市相對較高的最低工資標準,其實也是迫不得已之舉。
即便是如此的最低工資標準,在高通脹時代也顯得捉襟見肘。以上海2690元/月最低工資標準為例,如果一家三口人全部靠打工維生,那可真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啊。更不用說如果年紀大了、身體生病還得大量醫藥費用開支,錢袋子簡直是比臉還干凈。
現實就是,在上海的許多普通打工者,雖然只是2690元/月的最低工資作為基礎工資,浮動工資部分只有依靠時間換空間,通過大量的加班時薪來提升總體工資額。更有甚者,每月加班時數在120小時左右;唯有如此,普通打工者每月的總工資可以達到6000-9000元。如此,真是有工作,沒生活!
相比之下,那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城市,最低工資標準自然也就地地道道了。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1540元/月、貴州省1660元/月,幾乎是上海標準的一半左右。如此標準,對于當地人來說,也未必就真的過上好日子。一方面是通脹在那兒熬著,另一方面是當地經濟沒啥起色,工資拉平了又能如何?
因此,郭老師認為最低工資標準其實是把雙刃劍。設置太高,企業吃不消;設置太低,打工人生活質量將下降。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地方政府可謂是身陷進退兩難的境地,必須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精打細算、審時度勢。
究竟應該如何確定最低工資,使之真正起到保障勞動者權益、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我以為,最關鍵的是要抓住通脹這個"老大難"。
對經濟發達地區來說,最低工資標準應當與通貨膨脹掛鉤,及時跟進調整;對欠發達地區來說,政府更應引導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時,政府還應當重視其他社會保障措施在保護廣大勞動者權益中的功能,而不能將全部責任都壓在最低工資標準之上。比如加大對低收入家庭的稅費補貼力度,再比如降低看病就醫成本、加大租房補貼、增加教育補助、提高個稅基數等等,只有多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勞動者的生活狀況。
企業作為社會組織為此需要履行更多社會責任。不能狹隘地認為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就是增加成本負擔,其實良性的工資績效正是提高員工積極性、吸引人才的良方妙藥。對于一些盈利能力不強的小企業或可以主動探索民主協商方式,建立集體工資協商機制,共同分攤壓力。在合理平衡成本與效益的前提下,提高員工薪酬,從長遠看無疑是一種雙贏之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政者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旨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確實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只要堅持因地制宜、兼顧各方利益的原則,在政府、企業和勞動者三方綜合協調之間良性互動,最低工資制度必將為推動社會公平正義貢獻綿薄之力。
@郭朝剛:奇哲咨詢創始人、知名人力資源管理專家、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高級經濟師、高級企業合規師。
學歷代表了過去,能力體現在當下,學習力意味著未來可期
一文講透:戰略是選擇與放棄,事關全局系統謀劃,指明方向與路徑
高手的修煉:掌握復盤技術,回顧反思,持續精進探究本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