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海瑟薇和劉亦菲、舒淇一起參加的寶格麗晚宴,別人穿的都是高定,安妮·海瑟薇穿的是千元人民幣上下的快時尚品牌gap。
當(dāng)然是知名設(shè)計師zac posen特供,但gap官網(wǎng)實際賣的跟海瑟薇穿的基本沒區(qū)別。寶格麗活動后,這條白裙子剛上架就被一搶而空。
網(wǎng)友說是海瑟薇救活了這個快要過氣的品牌,我想說一點也不夸張。這條裙子幸好是穿在她身上,哪怕?lián)Q成舒淇,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她的成熟,純凈和松弛,把這一襲“窗簾布”穿出了最好質(zhì)地。
她身上有種罕見的,白玫瑰與紅玫瑰混合的氣質(zhì)(有人評價她是茱莉亞·羅伯茨和奧黛麗·赫本的綜合體,非常準(zhǔn)確)。現(xiàn)在的她,身上依然有很清純的少女感,但性感起來也毫不違和……這種極強的可塑性,放眼全世界影視圈,都很少見。
清純的灰姑娘和美艷性感的貓女,她都演得令人信服
寶格麗選她做代言人,顯然是她的美貌、氣質(zhì)和在全球范圍內(nèi)影響力的一個證明——但就是現(xiàn)在這個看似完美無暇的美人,時間倒回十年,她最火的時候,恰恰是全美國最討厭的人。而且完全不是那種坊間僅限粉絲所見的拉踩,連《紐約時報》都專門發(fā)表文章討論《我們真的討厭安妮海瑟薇嗎?》
就相當(dāng)于《xx日報》發(fā)表評論“我們?yōu)槭裁从憛抶x女明星”,先不說這個論調(diào)對還是不對,至少說明“討厭安妮·海瑟薇”已經(jīng)成為某種國民情緒和國民級的現(xiàn)象。
問題就詭異在,她似乎什么也沒做錯。
提到安妮·海瑟薇,估計大多數(shù)中國觀眾首先想到的都是《穿prada的女魔頭》。對很多中國人來講,這部劇都有著“時尚啟蒙”的地位。我十年前第一次看這部劇,感受到一點小小的震撼。尤其是原本穿著“從老奶奶衣柜里扒出來的格子裙”到改變形象之后的安妮·海瑟薇,第一次讓我直觀地感受到“時尚”的力量。
以及,安妮海瑟薇太美了。電影中換裝后,有種高智感的優(yōu)雅,非常驚艷。
不過《穿prada的女魔頭》之前,她就已經(jīng)是全美大熱偶像。
她還未成年時,就被選中拍了《公主日記》,清純、靈動、撲面而來的青春氣息,讓初出茅廬的安妮·海瑟薇一炮而紅,成了炙手可熱的“美國甜心”。
玉女出道的女明星,一般都會面臨轉(zhuǎn)型困境。但她的表演天賦非常高,“轉(zhuǎn)型”這座很多人難以翻越的大山,對于她來講,簡直是信手拈來。
2006年,她22歲的時候,參演了李安的《斷背山》。在其中憑借大尺度表演,干脆利落地打碎了“玉女”標(biāo)簽。
2008年,《蕾切爾的婚禮》中,她剪掉長發(fā),飾演了一個劣跡斑斑,帶著傷痛生活的病嬌美人Kym。劇中她目光憂郁,煙不離手,把這個剛從戒毒所歸來的瘋批美人詮釋到入骨三分。憑借《蕾切爾的婚禮》,海瑟薇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提名。
2012年安妮出演了《悲慘世界》中的芳汀。要演好這個從工人變成流浪者,最終淪為風(fēng)塵女,命運悲慘的美女角色,更是需要厚重的積累和精湛的演技,甚至還需要極強的唱功。因為這是個音樂劇,劇中有大量高難度的演唱——安妮也穩(wěn)穩(wěn)hold住了。
她憑方汀這個角色,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女配——那時候她才30歲。
每次看這個履歷,每次驚嘆她的天賦之高,戲路之寬。好像就沒有她演不了的角色,關(guān)鍵是她還那么美,衣品也不俗,走紅毯她就沒出過錯,每次出現(xiàn)每次驚艷,留下過無數(shù)經(jīng)典look。
拿大家熟悉的女明星類比下,差不多相當(dāng)于劉亦菲在30歲左右的時候就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女配,別說粉絲快要天天過年了,路人都很難拒絕這種絕對美麗+絕對實力+絕對努力的三重buff。
安妮·海瑟薇恰恰相反。她的成就越高,討厭她的人就越多。拿到奧斯卡前后,圍繞她的爭議達到了頂峰。她不管做啥都會被罵。她笑,那是矯揉做作;她哭,那是博同情、裝可憐;她清純了,是裝;她成熟了,是作秀。
攻擊安妮·海瑟薇的言論簡直無法直視:“我對安妮·海瑟薇的討厭無法用語言形容”,“去TMD安妮·海瑟薇,那個XX毀了所有電影”……甚至推特上還專門有一個熱門話題,就是#hathahaters(安妮海瑟薇綜合癥)。“黑安妮”一度成了一種風(fēng)向,一種潮流。甚至電視劇臺詞都要黑她一下。
《紐約時報》把這種“討厭”歸結(jié)為“因為她太完美”,但問題是,在好萊塢,“完美”的女明星也大有人在。譬如《老友記》瑞秋的扮演者,Jennifer Aniston(沒錯,就是Brad Pitt的前妻)也同樣是一個“完美到極致”的女神,但美國人民一直都很愛她……
可是安妮·海瑟薇,一個如此完美,又如此努力,甚至私下始終保持謙遜,低調(diào)的人,到底為什么被討厭到這種地步?她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我一度非常難以理解這種討厭,又覺得把大眾情緒僅僅歸結(jié)為“嫉妒”太過草率。翻閱了很多資料之后,終于搞明白了一點。
大家不是討厭“完美”,大家討厭的是“虛假”。
安妮·海瑟薇最被人詬病的,是太過于“完美”的表現(xiàn)。
當(dāng)然,這種“完美”不是那種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完美,而是過于小心翼翼的,過于刻意的完美。
越是大場面,她越顯得刻意。每次觸電奧斯卡,她都會因為“刻意”被罵慘。
2011年,她做為主持人,首次主持奧斯卡。主持的時候在臺上又唱又跳,前后換了不下10套衣服,話多到有點狂躁。偏偏跟她搭檔的詹姆斯·弗蘭科一副沒睡醒被迫營業(yè)的樣子,更襯托得安妮上躥下跳。事后大眾嘲笑他們是“史上最失敗組合”。這鍋當(dāng)然也被扣在安妮頭上,大家認為是詹姆斯懶得跟安妮搭話。
而且典禮那天,安妮·海瑟薇和同劇組amanda撞衫了。可能是為了避免爭議,安妮立馬換掉了晚禮服,穿了件“激凸”衣服,看上去就像是她的胸被拱起來一樣。
觀眾怒了,說她做作,想博頭條。
2013年,安妮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女配。在奧斯卡頒獎禮上,安妮先是表示自己不想拿到這個獎項,但在獲獎感言的時候,又非常激動地說了長長的一段感謝詞,幾乎所有人都感謝到了。
后來又因為忘記感謝一個人,而在頒發(fā)最佳影片獎項時,搶在制作人前頭,沖上去補了一段感謝詞。可能她只是害怕少感謝一個人,但是更多美國人對此的理解是“在乎得太刻意,好假”。
雪上加霜的是,那屆奧斯卡,她恰好和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同臺,后者領(lǐng)獎的時候不慎摔了一跤……
沒想到大家表示“就喜歡這樣的真實不做作”,安妮·海瑟薇當(dāng)然就是憨厚直率大表姐的反面,心機女綠茶婊了。
不過一個冷笑話,大表姐的“真性情”后來也翻車了。
她被罵得最慘的幾年里還有一個插曲:當(dāng)年安妮與拉斐羅·弗萊瑞相遇,相愛,沒想到對方只是個騙子,開假支票、網(wǎng)絡(luò)欺詐,騙資高達5000萬美元。事情曝光之后,安妮隨即與對方斷絕關(guān)系。沒想到又被大眾怒罵。
一方面大家覺得,你不是“清純”嗎?居然找了富豪男友,還是個假貨?而且之前天天秀恩愛,對方一倒臺就急著撇清關(guān)系?
說實話這些指責(zé)都挺莫名其妙的。做為一個身家不菲的女明星,找個“門當(dāng)戶對”的富豪男友不是很正常嗎?對方都已經(jīng)確定是詐騙犯了,不分手難道還留著過年嗎?
安妮·海瑟薇本人也是受害人,不僅沒有被同情,反而被罵了。
只能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一個人如果被討厭,連呼吸都是錯,連出現(xiàn)都是錯。
其實圍繞著她的很多爭議,看看她的成長經(jīng)歷就可以理解。
安妮·海瑟薇家境不錯。她的父親杰拉德是律師,母親是歌手兼演員,成長于美國新澤西洲(是美國最富有的洲之一)。她和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妻子同名,可見父母對她的期望,就是成為一個傳統(tǒng)的“淑女”。
教育決定三觀。她小時候曾經(jīng)一度想成為修女,上大學(xué)后又想當(dāng)一位文學(xué)教授或心理學(xué)家。她對莎士比亞,契訶夫,易卜生等經(jīng)典作家非常熟悉,成為演員后,接受采訪的時候時不時就出口成章。
關(guān)于她的文學(xué)修養(yǎng)還有個段子——某次一位記者拋出前男友的問題刁難她時,她淺淺道出王爾德那句經(jīng)典名言:“Every saint has a past and every sinner has a future.”(每一個圣人都有過去,而每一個罪人也有未來。)
在這種教育背景下,她顯然是被期待盡善盡美的。對于很多“完美”的過度追求,也和她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guān)。任何一個場合,她都希望自己表現(xiàn)得很好,為此不免會顯得有些緊張。有人說她“連吃飯喝水都像在演戲,上個娛樂節(jié)目之前都要對著鏡子練習(xí)幾十遍,隨口講出來的笑話全都是打過草稿”,或許她就一直是如此嚴苛地要求自己,希望自己樣樣都做到最好,但在別人眼中,這種刻意的設(shè)計,呈現(xiàn)出來的恰恰是“虛假”。
有一句評價大概可以理解大眾對她的反感:“她就是那種一旦考試成績低于A-,就馬上要哭的人。”像學(xué)校里那種凡事都要做到盡善盡美,又總要掩飾自己“在意”的乖乖女,是會讓人覺得心口不一的。
其實她只是太想做好,太想讓所有人都滿意了。但“想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結(jié)果,恰恰是“所有人都不滿意”。
比如奧斯卡頒獎禮上,她一邊說“小金人是自我審視的鏡子”,一邊又淚水奪眶而出,長篇大論地感謝了N多人……就會讓人覺得“既要又要”。
比如她出生在美國,卻一口英國腔,就像出生在內(nèi)地卻一口港臺腔一樣,會讓人覺得有點“虛偽做作”。
如果換成別人,大家可能還寬容一點,不會大動干戈到全網(wǎng)聲討。但安妮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她太優(yōu)秀,太完美了。
她得到的太多了,太快了,也太找不出任何缺憾了……一個過于優(yōu)秀的人總是會承受很多莫名其妙的敵意。美國人稱這是“高大栗花綜合癥”,中國人叫“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
一個過于完美的人,再加上一點刻意的設(shè)計感,恰好是最令人反感的那一種。因為那讓她看起來加倍不真實。
說起來人性實在是很復(fù)雜……大家都想要完美的人,但又不希望她太過于完美,最好是“不經(jīng)意的完美”,或者有點小缺憾,能讓大家共情一下。
所以“完美”的人設(shè)最要不得。一旦露出一點點“刻意設(shè)計”的痕跡,那Ta的所有優(yōu)點都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直接垮塌。塌得會比根本沒立起來還更慘。
安妮恰好就踩了人性的這個最不能踩的尾巴。
跳出那個環(huán)境看,那些“討厭”當(dāng)然大多數(shù)都不知所謂。但當(dāng)年的安妮·海瑟薇,讓人有點心疼的是,她急于迎合大眾,于是拼了命地改變自己。
為了改變自己的“完美”形象,海瑟薇拼了命在綜藝里搞怪,甚至說臟話,豎中指,還說“看吧,我就說我根本不是什么公主”。
網(wǎng)友也根本不買賬,還罵她為了幽默而幽默顯得刻意做作。
問題是,就連大眾都很難說清“為什么討厭安妮·海瑟薇”,于是她連“改變”都根本找不到正確的方向。
她常常是做一件事被罵了,然后又迅速360°轉(zhuǎn)向,做與前一件事截然相反的事……對于她而言,可能只是在努力想要扭轉(zhuǎn)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但越是這樣,越給人留下“刻意”的印象。
“我不知道該怎么做,我被壓力弄昏了頭,人們都說‘你要做自己’,但我并不知道自己是誰,好像做什么,我都是錯的”。
拿到小金人之后,她的事業(yè)并沒有如愿井噴。有導(dǎo)演說“我想找你拍戲,但不知道怎么說服觀眾接受你。”2012年之后,安妮幾乎再沒有重磅之作。2013年是她的高光時刻,也是“跌落神壇”的時刻。
然后就是一直持續(xù)十余年的漫長低谷……2013年后,除了2019年留名“星光大道”之外,她幾乎就沒有拿過什么獎。2020、2021年拍的幾部片子,還幾乎都被“金酸梅獎”提名最差女主角,直到近幾年,事業(yè)才開始有所回暖。
回顧安妮·海瑟薇的星路,我是有點感慨的。這點不知所謂的討厭,把一個極有才華,極有天賦的女演員封印住了……如果沒有這些“討厭”,她本來應(yīng)該在最美的年紀,在大屏幕上留下更多經(jīng)典的、美麗的角色才對。
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本來就不該有太“完美”的事物存在。所以我一直覺得AI不可能替代人。因為人最厭惡的,就是一個人沒有“人味”,這是人性的本能。
對于普通人來講,如果不是有百分之百把握“既能做好又能自然”,那還不如干脆選擇“自然”。對大部分人來講,接受“做不好”更容易,接受“不自然”更難。
不過慢下來的這些年,她可能學(xué)會了“放松”。
不工作的時候她專注享受家庭生活,生了兩個孩子。她擔(dān)任聯(lián)合國婦女親善大使,在聯(lián)合國為女性發(fā)聲,去孤兒院做義工,走上街頭支持罷工抗議……她有皺紋了,但看起來也更輕松自然了。《對你的想法》雖然劇情不知所謂,但片中的安妮·海瑟薇真美,像午后搭在晾衣桿上的白色棉布窗簾一樣,看起來輕盈又柔軟。
她接受采訪時說:“我曾一度感到挫敗,但現(xiàn)在慢慢學(xué)會放松了。世界對我的看法與我無關(guān),別人對我的看法與我無關(guān)。”
過了這么多年,她終于學(xué)會了“做自己”。比如寶格麗晚宴上,那一襲幾百塊的“窗簾布”,穿在她身上,有一種去度假的松弛感。
如果這是這些年“低谷”帶來的“副作用”,那我也覺得很值。當(dāng)一個人放松下來之后,她才可能走得更穩(wěn),更遠。
而對于普通人來講,是更不必為自己的“不完美”焦慮——像安妮·海瑟薇這樣的女神尚且hold不住“完美”,那我們是不是更可以理直氣壯地,享受一下人生的瑕疵和自己的缺點——或許那恰恰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