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天涯區軼事趣聞 展示三亞人文精髓
————
文圖/剛峰
——西島珊瑚礁石屋考察小記
其實,西島旅游,竊以為最值得看的人文景點就是那老街中的百年珊瑚礁石屋。因為這些老屋,不僅體現了中國建筑史海南單元獨特的風韻;而且更是濃縮海島人文歷史的厚重,是僅存于世海南島唯一的海洋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依稀記得,上世紀60年代初,大作家郭沫若曾登上三亞的西島后,興奮之余不由吟誦過一首詩,詩云:
小樹夾花處處黃,珊瑚礁石砌圍墻,
榆林港外東西瑁,睜大眼睛衛國防。
郭先生的這首打油詩通俗易懂,詩中特別吟誦到“珊瑚礁石砌圍墻”一句,可見,西島珊瑚礁石砌成的圍墻和老屋,已經納入了不僅是大作家還是當代大史學家郭先生的法眼。足見,西島珊瑚礁石屋的史學價值。
可惜的是,郭先生早已作古,生前,不見他有對珊瑚礁石屋年限、建筑藝術特色等方面考證的詳細文章,有點遺憾。
今天因緣分我登上了西島,在社區王政授委員的陪同下,對西島現存的90余棟珊瑚礁石屋的老宅進行了一次走馬觀花的考察,心有點激動。
仿佛走進了一座藝術的大殿堂,漫步老街破綻的小路上,看著這些雖已部分坍塌但卻充滿獨特藝術風格的珊瑚礁石屋,那些斑駁的墻壁、發黑石塊,在雜草凄凄的掩映下,那獨有的海島氣味,如夕陽西下的晚霞,燦燦地、燦燦地,一不小心,就這樣就這樣,涌入了我的腦海、慰籍我的思維、纏綿著我的心扉…
這些老屋喲,雖經歷百年風雨,但卻依然屹立不倒。我知道,那是西島先民,世世代代格守在島上,向大海討生活,頑強不息,奮斗不止的生命氣息。這些充滿西島先民們智慧的珊瑚礁石老屋呀,正是因有其獨特的生命張力,哪怕是殘缺不堪,卻身殘志堅,在四海滄桑、時光如梭、 百年變化的歲月中,依然,面朝大陸,眺望海之對面祖籍地的崖州,凝固成為一種守望。
讓我,扼腕長嘆并震撼!
西島老街上的這一片珊瑚石屋群,能夠成為當今三亞旅游一道絢麗多彩的人文風景,并成為許多年輕朋友的網紅打卡地,我想,正是因為有筑造石屋的一代代先民,雖遷徙海島卻依然不忘故土,那一份鄉根情緣沉淀在老屋里里外外,所折射出島嶼文化脈派的生命魅力!
那么,這片緊鄰在一起抱頭取暖的老屋是幾時后建成的?又是由哪些姓氏先祖們所建?
據王政授委員告訴我,第一代最早入島的黎、麥、陳、曾、王、蘇、林七大姓先祖,初上島時,棲息在西島的西海岸邊牛王嶺下的一個名叫“枇杷肚”亦枇杷樹遮蓋下的沙灘上搭棚結寮。打漁發家后,第二、三代人才開始遷到現在北邊老街蓋房居住。經過初步判定,能夠確定這一片最早的老屋應該是第二代人所建,時間約介于清道光年間,約 200年左右。
佐證的論據,是我考了現存于西島面前坡南北山嶺下的700多座民國以前的古墓。其中發現最早的墓碑,是最早入島黎氏第一代人黎大公之妻的謝大婆墓碑,墓碑上記她卒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而另一支蘇氏第一代昌麟公長子家榮公碑文上,卻標明他出生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卒于清宣統元年(1909)享年 64歲。(見墓碑圖)
傳說中最早入島黎氏先祖有乾隆墓碑,卻沒有找到,有點遺憾。
西島的這片珊瑚礁石老屋,雖然只有200年左右歷史,但它們作為承載著西島厚重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島民遺產,卻彌而珍貴。因此,我已建議西島社區,向上面打報告,將這些老珊瑚礁石屋,申請為縣區級“不可移動”文保單位,列入保護區,并將有史料價值的第一至第三、四代民國以前的各姓祖墓,也列入古墓保護范圍,拓貼碑文進行研究。
最終,將這些老屋與古墓,做成三亞旅游唯一島嶼文化的主題公園,完整的將座“活化石”留給后人。
————
剛峰,全國知名人文旅行作家,學者,網絡大V。曾任《鄉緣》雜志總編輯,撰寫并發表過有關海南歷史文化隨筆二百多萬字。著有《瓊北故事》《印象三亞》《天涯橫呤》《心之旅》《我的臺商朋友》《古塔密語》等書籍。善長撰寫城市文化隨筆,歡迎稿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