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塢》第四季(后文簡稱《桃花塢》)回歸,坦白說這一季的節目讓冷眼感覺有點失望,張力不夠、沖突不夠,精彩度也有所下滑。但這一次,冷眼不和大家聊節目了,我們來聊個人——孟姐孟子義。
可以說沒有《桃花塢》,就沒有現在人見人愛的笨蛋美人孟姐。在這檔節目中,孟子義的口碑實現了觸底反彈,同樣的,《桃花塢》也因為她的存在,走向變得更莫測與精彩。
綜藝與藝人之間是如何互相成就的,孟子義和《桃花塢》的故事是個值得剖析的典型案例。
從全網嘲到笨蛋美人
2019年《陳情令》熱播,兩位男主演瞬間飛升國民頂流。而同樣在劇中有不少戲份的孟子義,卻沒這種好運氣。這部劇讓她陷入“加戲風波”,即使她自己發了澄清微博也于事無補。
但更糟糕的是,很快又有網友發現在綜藝《一年級》和《演員請就位2》中,因為孟子義“不愿意扮丑”,導師和她之間發生過激烈沖突。
當時孟子義在觀眾心中,差不多是個“演技差、愛美、無情商、仗勢加戲”的形象,隨便發條微博,底下的評論也都在齊刷刷地罵她。
而誰也沒想到,鋪天蓋地的罵聲在一檔綜藝開播后實現了完美逆轉。
2021年,《五十公里桃花塢》定檔,在距離城市50公里的桃花塢,15位塢民將共同生活21天。這份嘉賓名單中,赫然出現了孟子義的名字。
“現在的節目是請不到人了嘛?怎么什么人都能來上節目了?”
作為第一季的首發嘉賓,不僅是觀眾不信任孟子義的表現,連孟子義的經紀人都是如此。
估計是處理輿情危機處理到頭大,在送孟子義坐上前往桃花塢的車時,經紀人反反復復強調“不要作”。但鏡頭一轉,剛才還說著“你放心”的孟姐立刻“原形畢露”。
同車郭麒麟客氣客氣說兩人的衣服色系差不多,孟子義立刻警鈴大作,“你不要說這樣的話啊,是不是想和我炒CP,我要對你有防備心了。郭麒麟暗戳戳地懟了一句“主要我還要臉”,換做其他人可能這天就聊死了,孟姐卻神來之筆補了一句“你是說我不要臉咯?”
冷眼記得當時這段對話立刻沖上熱搜,而且評論區甚至有不少德云女孩表示“別來沾邊”。但孟子義在這一趴表現出的鈍感與開得起玩笑的性格,也讓那些抱著“看她怎么作”心態的觀眾首次出現了改觀。
真正實現口碑逆轉的,是孟子義在節目中與張翰的交鋒。
可能明星之間也算不上有多熟稔,張翰對孟子義的了解大概也多半來自網絡,所以我們發現他在和孟子義分到一組后,對這個“作精”或多或少有點看不太慣,這種看不慣也直接反映在了他的態度中。
“你早晨5點起床化妝,化到7點然后做個早飯”,張翰借著做早飯這事暗嘲孟子義表現欲太強。換做其他人,可能不接招或者開個玩笑就過去了。孟子義則選擇了直接懟回去,“咱們的關系真的沒那么好,但熟到那個程度我可以5點起來給你們做飯吃。”
一方面,也算是天時地利人不和,向孟姐發起“挑戰”的是張翰,一位同樣觀眾緣不是很好的明星,如果換做郭麒麟或者汪蘇瀧,輿論或許不會一面倒地偏向孟子義。
另一方面,她懟得大大方方,就事論事,跟傳說中的“作精”并不一樣。
其實在《桃花塢》第一季,類似這樣的其他人暗戳戳懟孟子義一下的場面很多,但大多數攻擊性不強,也不適合回懟較真。比如同宿舍幾個人拍合照,賴冠霖來了句“請女演員不要作”,孟子義直接笑笑就過去了。
這種靶子打空的情況往往帶來更多笑點。觀眾對孟子義的敵意,也在笑聲中逐漸消弭。
除了直截了當與鈍感,孟子義的口碑翻盤還得益于她能經常充當觀眾的嘴替。
孟子義和辣目洋子擰不開金主爸爸的植入飲品時,孟姐自己一邊使勁一邊來了句“我們不是死綠茶,我們是真的擰不開”。當時正好是互聯網為了“女生能不能找異性擰瓶蓋”吵得昏天黑地的時候,孟姐一席話說出了不少女生的心聲。
還有第三季在熱搜上吵了好幾天的,“任敏湯晶媚組樂隊事件”各有各的苦衷無奈和委屈,越溝通誤解越多越混亂。反倒是在一邊旁聽的孟子義,指出了問題所在“用了人家創意又不想帶人家玩了”。
囿于圈內關系,綜藝節目里從不缺圓滑的老好人,也正是如此,孟姐這種直截了當的角色成了少數派,而當前觀眾最需要的,恰好就是這種能直接指出問題的嘴替。
于是,在第一季播出后,孟子義口碑意外不錯,她也順理成章地簽下了第二季,人物的成長線開始在無形中建立。
如果說第一季的孟姐,關鍵詞是打破誤解,還原真實的孟子義;那么,在后面幾季中,我們則看到了孟子義的變化成長,孟姐雖然頓感但心細;雖然神經大條,但孟姐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會對人造成傷害,她會回避。
所以我們看到桃花塢人來人往,非喜劇人出身的孟子義卻成了四朝元老,甚至是新人們愿意依賴信任的對象,在節目中起到了支撐作用。她從不懂事的作精變成細心鈍感的孟姐,立住了獨特的人設。
于是孟子義完成了全網口碑翻盤,從人人避之不及的作精女星,變成人見人愛的笨蛋美人。
瘋子女星遇上失控綜藝
在《桃花塢》之外,孟子義也參加過別的綜藝,比如更符合她演員身份的《一年級》《演員請就位2》等,卻都被罵,只有在《桃花塢》的她完成了口碑大逆轉,冷眼愿把他們之間的組合,稱為“瘋子女星遇上失控綜藝”。
從某種程度上講,孟子義和《桃花塢》都屬于綜藝市場上的“非典型”。
《桃花塢》的定位不是慢綜,而是社交節目。這種節目就是要做實驗的,它充滿未知,嘉賓之間需要彼此碰撞,才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以當時孟子義全網黑的架勢,換做其他人為了避免多生事端,大概率會選擇避嫌。但孟子義的鈍感力,讓她樂于去跟其他嘉賓主動接觸;她的直接,也能經常讓她與其他嘉賓碰撞出意外的火花。于是才有了前文提到的,那些讓她口碑逐漸上揚的名場面。
或者說得更直白一點,與田園牧歌式的慢綜藝不同,《桃花塢》的核心看點就是失控,而孟子義則屬于有點“瘋癲”的類型,她的個人特質與節目定位本身達成了高度契合。
其次,除了定位匹配之外,孟子義與這檔節目所需求的尺度也很契合。
不同于那些主打爾虞我詐、逆境生存的社交節目,《桃花塢》是在輕松的氛圍下,做一些無傷大雅的社交實驗。所以,它要求的“失控”也沒有那么尖銳,當嘉賓在節目中展示出過分強勢的模樣,反而讓觀眾反感。
比如第一季節目中的藝術家陳陳陳,他也很努力地投入這場社交實驗,帶著塢民們去做各種行為藝術。但是,與陳陳陳的積極所對立的,是其他人的“不買賬”,這就是一種節目所想要的“失控”。
可問題就出在,陳陳陳的“失控”是強勢的,像大中午去天臺冥想15分鐘這種事,甚至帶有一點強迫性和服從測試性的意味,與《桃花塢》所追求的“失控”尺度,并不相符,觀眾也會有一種隔空被強迫被冒犯的感覺。
反觀孟姐,她的“失控”其實多是圍繞著自己展開,她不傷人只嘲己,像“死綠茶”“炒CP”最先攻擊的對象都是她自己。因此,觀眾也就不會因為這種行為而覺得不舒服。
最后,既然看點是“失控”,為什么女演員出身的孟子義帶來的節目效果,有時候要超過那些經驗更豐富,更懂觀眾因何而笑的喜劇人呢?
作為社交節目《桃花塢》是需要嘉賓做出情緒表達的,但我們不難發現,也許是對互聯網罵戰心有余悸,喜劇人們其實并不愿意過分在節目中表現出個人情緒。他們給出的“失控”,更像是經過計算的產物,而孟姐的“失控”是自然的流露。
有人說孟子義屬于“嘴在前面飛,腦子在后面追”,換個角度想,這不就是當下“發瘋文學”照進現實,情緒既然存在,就該大膽開麥。她可能說不出什么充滿哲理的金句,有時候的行為還讓人覺得可笑,但她合理表達出自己情緒的做法,讓觀眾在get到笑點的同時,也有種“乳腺通了”的爽感。
回顧四季《桃花塢》以來孟子義的表現,我們會發現,在當下的慢綜正因為過于love&peace,讓觀眾失去好奇的狀態下。孟子義更像是一類“天降奇兵”的存在,她的表現又好笑又不會讓人覺得“冒犯”,恰好成為了激活節目,產生更多人物關系,助力慢綜破局的關鍵。
都說娛樂圈缺“活人”,但對于綜藝來說,有時候更缺少像孟姐這種“瘋得剛好”的藝人。
她經常語出驚人,但又不建立在對其他人的傷害上;她開得起玩笑,覺得不舒服時也會坦白說出來;她雖然偶爾“公主病”,但該干活時又不偷懶。凡事都有度,而孟姐的“瘋”,恰好就卡在那個退一步無聊泯于眾人,進一步過火觀眾嫌煩的臨界點上。
找對了適合自己賽道的孟子義在《桃花塢》中迎來了一次口碑新生,戀綜、迷蹤等品類也向孟姐伸出橄欖枝。
不過冷眼覺得,孟子義身上其實還有個“音癡”屬性還沒被完全開發凸顯,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有結合實驗、慢綜、音綜性質的節目出現,把孟姐身上的有趣特質發揮到最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