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rless Culture
利維坦按:
“自我提升偏差”是否有利于個體的適應度一直存在爭議。多種動機可以影響自我提升的出現,因此既有好處,又有壞處。對自己表現評估出錯的人(同時包括自我提升者和自我低估者)易于獲得較低的學習成績,其他表現也更差。
不過,有研究者認為,如果將“自我提升”理解為“對自己的評價比對別人的評價高”,那么這種不屬于自我提升,自我提升應該定義為“自己對自己,比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高”。
想象一下你情緒低落和自卑的時候。愛你的人想通過說一些真正肯定的話來安慰你:“你本來就是完美的!”聽起來很不錯……
實際上,當我們感到悲傷或不安時,這也許是別人或我們對自己說的最具欺騙性的話。這會引發巨大的認知失調:“這就是所謂完美的嗎?”你會這樣想(在這贊美帶來的短暫光輝消退之后)。
而這暗示了兩種邏輯結論中的一種:要么你面臨慘淡的現狀,沒有自我完善的可能,要么外部世界必須為你的不快樂負責。第一種結論導致徹底的絕望;第二種則引發對惡意宇宙的憤怒反抗。
事實是,你并不完美,其他人也一樣。
而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如果你能接受這個現實,你就有希望改善自己和你的生活。然后你會更快樂。
我們人類有一種自然傾向,即,會無形當中夸大我們的積極品質,并與他人進行比較。這被稱為“自我提升偏差”(self-enhancement bias),它會導致各種認知扭曲[1]。
早在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多達80%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于平均水平[2]。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司機,你必須知道這不可能是真的——即便你堅信自己是個例外。
? Sophie Blackall
人們也傾向于在積極的道德特質上給自己打更高的分數:例如,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勤奮、誠實和熱情。而對于消極特質,他們傾向于給他人打更高的分數,比如認為別人懶惰、冷漠和虛偽[3]。這種情況在年輕人和中年人中尤為明顯,他們在多項指標上都將自己評為高于平均水平。
這種傾向的原因之一是,作為一種保護,它可以防止因與他人進行負面比較而帶來的心理痛苦。神經科學家在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發表文章[4],通過磁共振成像(fMRI)和PET掃描顯示,優越感會刺激多巴胺的釋放,進而抑制大腦中一些區域(如背側前扣帶皮層)的活動,這些區域與心理痛苦相關[5]。
不出所料,不進行自我提升的人似乎比那些進行自我提升的人遭受更多精神上的痛苦。盡管因果關系尚不明確,一些研究者認為[6],那些能準確評估自己的人往往是患有情緒障礙(如抑郁癥)的人,這種現象被稱為“抑郁現實主義”(Depressive realism)。
被告知你很出色,甚至是完美的,這迎合了你自我提升的需要。這就是為什么你善意的親人會這么做。你可能也會對自己這么說;許多心理技術都是建立在我們的自我提升偏見之上的,例如通過積極肯定的自我對話來提升自尊。正如艾爾·弗蘭肯(Al Franken)在《周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中扮演的角色斯圖爾特·斯莫利(Stuart Smalley)對此進行的模仿,他的口頭禪是:“我足夠好,足夠聰明,而且不管怎樣,人們都喜歡我!”
? MedicalNewsToday
雖然自我提升在短期內感覺良好,但它并非解決生活問題的長久之計。遲早,你會不得不面對與真相的痛苦調整。例如,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志》(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研究表明[7],當大學生對自己的學術能力有過高的評價時,他們的積極情緒就會提升——也就是說,他們感覺更快樂。但優越感的幻覺并沒有轉化為更好的學術表現。實際上,這些學生往往無法達到他們的學術期望,從長遠來看,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自尊心下降。
所有這些都表明,從短期來看,我們不斷贊揚他人(尤其是孩子)以提高他們的自尊,但從長遠來看,年輕人的情緒障礙可能會急劇上升。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今天有這么多年輕人最終認為世界充滿敵意:“如果我很棒,那么其他人一定在給我制造問題?!?/strong>你可以看到,當他們在學校或工作中的表現與他們的自我提升偏差不符時,有些人會認為自己的處境是痛苦和不公正的。
因此,我們在生活中面臨一個兩難處境:我們希望自己感覺更好,也希望讓別人感覺更好,但人們傾向于通過自我提升來達到這一目的,這只是一種短暫的權宜之計,可能會帶來持久的最終代價。以下是四段我們可以告訴自己和他人的話。
1、你并不完美,但你很正常
與其試圖消除負面情緒,不如先強調自己和他人都是不完美的,這很正常。痛苦,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的,都是出現問題的跡象。我們通常將其視為自己有某些方面有問題或異常的證據。這一點在我們的文化中得到了加強,這種文化傾向于將心理不適診斷為需要治療的病癥,而不是作為生活中的常規部分。
當然,以抑郁或焦慮形式表現的心理痛苦可能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病癥。但是,一般心理和情感上的痛苦本身是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如果你從未感到悲傷或自卑,那反而可以很好地證明你有問題。
? Jan Buchczik
2、接受自己
從心態上來說,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比試圖說服自己不完美更健康。事實上,用這種同情心對待自己,而不是譴責或欺騙自己,會讓你對他人更有同情心。
2020年的研究人員發現[8],當人們接受自己的缺點時,他們對自己在浪漫伴侶和熟人中察覺到的缺點也變得更為寬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意味著不加判斷地承認,犯錯只是人之常情,并用心觀察痛苦。
3、努力改進
承認“我現在在這方面有缺陷”并不意味著“我將永遠有這個缺陷”。相反,自我接納可以而且應該促進進步。如果你成年后學習過第二語言,你就會知道,以良好的幽默感接受自己早期的無能是極其重要的,這樣你才有動力去改進和練習新語言,犯了錯誤也不會感到尷尬。但你也應該抵制自我提升:如果你假裝自己已經可以流利地說話,你就不會取得進步。這適用于任何不足之處。
4、不要責怪他人
如前所述,自我提升的最大問題在于長期面對自己不完美的痛苦現實。那是我們注意到認知失調的時刻,兩種信念(我很優秀/我不優秀)處于不相容的緊張狀態。這種緊張可以激發一種外部解釋:例如,我天生優秀,但種種努力被外在的人或事給阻礙了。這可能是真的,但它往往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欺欺人,會導致很多痛苦。
? Amen Clinics
學者們表明,情緒自我調節能力較弱的人,往往傾向于將自己糟糕的選擇歸咎于他人[9]。這種錯覺可以在短期內消除對自己的不良情緒,但學者們建議,自己的決定自己承擔,是管理負面情緒更好的長期策略。
最后一個建議:重新審視你和他人的缺陷,不要將其視為失敗,而是將其視為需要解決的有趣難題。如果你喜歡猜謎,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你最初喜歡的是那些易于破解的謎題,但很快就會感到無聊,并開始尋找更難的謎題??扇绻y,你又會感到沮喪。
在你進行運動或學習樂器時,這一原則同樣適用。在每個技能等級上,太容易和太難之間都存在一個黃金均衡點。隨著你技能的不斷提高,你可以應對更多的挑戰,享受的范圍也會相應上升。生活的挑戰就像謎題。我猜,當我們用自我提升來避免奮斗帶來的不適時,我們無意中被困在了自我改善這一游戲的享受區域之下,這可能也是當今研究人員發現不幸福感增加的一個很大誘因。
你不需要做任何改進,因為你已經很完美了?那得有多無聊啊!
參考文獻:
[1]citeseerx.ist.psu.edu/document?repid=rep1&type=pdf&doi=2d149dbef9679cfa4344f08293f0cd2c795eaff0
[2]pubmed.ncbi.nlm.nih.gov/3730094/
[3]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1948550616673878
[4]www.pnas.org/doi/abs/10.1073/pnas.1221681110
[5]pubmed.ncbi.nlm.nih.gov/26582792/
[6]pubmed.ncbi.nlm.nih.gov/17362430/
[7]psycnet.apa.org/record/2001-16163-012
[8]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146167219853846
[9]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22002264
文/Arthur C. Brooks
譯/腐竹與瘦竹
校對/tamiya2
原文/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4/06/perfect-flaws-happiness/678593/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腐竹與瘦竹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